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区别20116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区别(论文忍冬种质资源评价)金银花与山银花均是收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
但是直到2005年版《中国药典》山银花才作为单独的中药材被收载,而从1977年版《中国药典》収载山银花开始,一直作为金银花入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山银花与金银花的区别,为达到金银花药材“真实、优质、稳定、可控”的目的,避免不法商贩把山银花当成金银花种植、入药,应该了解金银花与山银花区别,掌握鉴别方法,建立质量标准体系,避免混杂,为合理开发利用金银花和山银花资源奠定基础。
(1)金银花与山银花来源不同:见表1《中国药典》1963年版规定,金银花原植物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1977年版药典增加了红腺忍冬L.hypoglauca Miq.、山银花L. conj DC.3个植物来源为法定金银花植物来源,2000年版药典规定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和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Rehd.4种植物为金银花药材的法定植物来源。
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金银花与山银花又有了明确的规定: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山银花为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和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 et S. C. Cheng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
表1金银花和山银花的来源比较Table1 Original difference between Lonicera japonica and Lonicera名称科属来源部位金银花忍冬科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山银花忍冬科灰毡毛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忍冬科红腺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忍冬科华南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忍冬科黄褐毛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2)金银花与山银花性状不同:见表2表2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性状差异比较Table2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between Lonicera japonica and Lonicera药材名来源花蕾花冠色泽花冠被毛萼筒萼齿叶气味长/cm直径/mm金银花忍冬2~3上部3下部1.5黄白色或绿白色密被短柔毛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卵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有毛上部叶两面均密被短糙毛,下部叶常平滑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山银花灰毡毛忍冬3~4.5上部2下部1绿棕色至黄白色疏生毡毛椭圆形无毛三角形疏生毛革质,下面被极短糙毛,并散生暗桔黄色微腺毛,网脉明显隆起气清香,味微苦、甘红腺忍冬2.5~4.50.8~2黄白色至黄棕色近无毛或疏被毛椭圆形无毛三角状披针形,有缘毛混杂的叶片背面可见细小的黄色腺鳞气香,味淡华南忍冬1.6~3.50.5~2灰棕色或红棕色密被灰白色毛椭圆形有毛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有毛纸质,卵形至卵状矩圆形味淡,微苦黄褐毛忍冬1~3.41.5~2浅黄棕色或黄棕色密被黄色茸毛倒卵状椭圆形无毛条状披针形,有毛纸质,上面疏生短糙伏毛,中脉毛较密气清香,味苦(3)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显微结构存在差异:见表3金银花的显微结构:腺毛多见两种,一种头部呈倒圆锥形,顶部平坦,侧面观约l0个~33个细胞,排成2~4层,直径48~108μm .腺柄2~5个细胞,长70~700μm;另一种头部呈类圆形或扁圆形.侧面观约6~20个细胞,直径24~80μm。
腺柄2~4个细胞,长24~80μm。
单细胞非腺毛也有两种,一种厚壁,长约45~990μm,直径l4~37μm,壁厚5~l0μm,微具疣状突起,有的具角质螺纹;另一种为薄壁非腺毛.极多,甚长.弯曲而皱缩。
花粉粒类球形,直径60~92μm,黄色,表面有细密短刺及圆颗粒状雕纹.具3个萌发孔沟。
山银花的显微结构:包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和黄褐毛忍冬。
灰毡毛忍冬:腺毛较少,头部大多圆盘形,顶端平坦或微凹,侧面观约5~16细胞,直径37~228μm;柄部2~5细胞,与头部相接处常为2~3细胞并列,长32~240μm,直径15~51μm。
厚壁非腺毛较多,单细胞,似角状,多数甚短,长21~240μm,体部直径8~19μm,壁厚3~10μm,表面微现疣状突起,有的可见螺纹,呈短角状者体部胞腔不明显;基部稍扩大,似三角状。
草酸钙簇晶,偶见。
花粉粒,直径54~82μm。
红腺忍冬:腺毛极多,头部盾形而大,顶面观约8~40细胞,侧面观约7~10细胞;柄1~4细胞,极短,长5~56μm。
厚壁非腺毛长短悬殊,长38~1408μm,表面具细密疣状突起,有的胞腔内含草酸钙结晶。
华南忍冬:腺毛较多,头部倒圆锥形或盘形,侧面观20~60(~100)细胞;柄部2~4细胞,长50~176(~248)μm。
厚壁非腺毛,单细胞,长32~623(~848)μm,表面有微细疣状突起,有的具螺纹,边缘有波状角质隆起。
黄褐毛忍冬:腺毛有两种类型:一种较长大,头部倒圆锥形或倒卵形,侧面观约12~25细胞,柄部微弯曲,3~5(~6)细胞,长88~470μm;另一种较短小,头部顶面观约4~10细胞,柄部2~5细胞,长24~130(~190)μm。
厚壁非腺毛平直或稍弯曲,长33~2000μm,表面疣状突起较稀,有的具菲薄横隔。
表3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显微结构比较Table3 microstructure difference between Lonicera japonica and Lonicera药材名来源腺毛非腺毛草酸钙结晶花粉粒金银花忍冬腺头分两种:①倒圆锥形,顶端平坦,10~33个细胞。
②头部近圆形或扁圆形,4~20个细胞。
腺柄:2-5个细胞。
由1~2细胞组成,分两种:①长而平直稍弯曲,表面有微细疣状突起。
②短,有些具单或双螺旋。
薄壁细胞中含细小草酸钙簇晶,10~37μm众多,黄色,球形或三角形,外壁有雕纹,3个萌发孔沟。
山银花灰毡毛忍冬较少。
腺头圆盘形,顶端平坦或微凹,侧面观5~16个细胞。
腺柄2~5个细胞,微具疣状突起,有的可见螺纹。
厚壁单细胞非腺毛长21~240μm,多数呈角状突起。
草酸钙簇晶较少,约15μm类圆形,有三个萌发孔,表面有棒状突起,并有细网纹,直径38~56μm红腺忍冬极多。
头部盾形而大,顶面观8~40细胞,侧面观7~10细胞。
腺柄1~4细胞,极短,长5~56μm,具细密疣状突起。
厚壁非腺毛极多,少数弯曲呈钩状,长短悬殊,长38~1408μm有的胞腔内含草酸钙簇晶或砂晶,6~40μm近球形,表面密集颗粒状及乳突状纹饰及较稀疏的刺华南忍冬较多。
头部倒圆锥形或盘形,侧面观20~100细胞。
柄部2~4细胞,长50~248μm,有微细疣状突起,有的具螺纹,边缘有波状角质隆起厚壁非腺毛单细胞长32~848μm,表面具细疣状突起,有的具双或单螺纹。
毛茸足部周围的表皮细胞隆起。
草酸钙簇晶6~43μm近球形,内孔椭圆形,表面凹凸不平,有刺及稀少的颗粒,基部直径约1.2μm黄褐毛忍冬分为两种:①头部较长,头部倒圆锥形或倒卵形,侧面12~25细胞;柄部微弯曲,3~6细胞,长88~470μm②较短小,头部顶面观4~10细胞,柄部2~5细胞,长24~130(190)μm。
疣状突起较稀,有的具菲薄横隔厚壁非腺毛单胞长33~2000μm,直径10~24μm,壁厚3~10μm,表面具较稀的疣状突起,有较密的单或双螺纹。
草酸钙簇晶6~56μm近球形、长球形或扁球形,具3孔沟,表面突起密集。
表面具均匀分布的小刺,刺间具网状纹理(4) 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研究表明,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化学成分均可分为有机酸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皂苷类、环烯醚萜类等几大类。
有机酸类:绿原酸类化合物是金银花和山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绿原酸、异绿原酸、咖啡酸,其他有机酸还有肉豆蔻酸及棕榈酸。
绿原酸是由咖啡酸与奎尼酸组成的缩酚酸,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产生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
在波长327nm 处有最大吸收,易溶于甲醇、乙醇,溶解于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可达4%,不稳定,容易水解;异绿原酸为一混合物,主要有绿原酸(3-咖啡酰奎尼酸)、隐绿原酸(4-咖啡酰奎尼酸)、新绿原酸(5-咖啡酰奎尼酸)、异绿原酸A (4,5-二咖啡酰奎尼酸)、异绿原酸B (3,4-二咖啡酰奎尼酸)、异绿原酸C (3,5-二咖啡酰奎尼酸),其中以绿原酸(3-咖啡酰奎尼酸)和异绿原酸A (4,5-二咖啡酰奎尼酸)含量较大。
金银花中所含有机酸类成分山银花中有机酸类成分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1 绿原酸2 异绿原酸3 新绿原酸4 咖啡酸5 1-O-咖啡酰基奎宁酸6 4-O-咖啡酰基奎宁酸7 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8 绿原酸甲酯9 灰毡毛忍冬素F 10 灰毡毛忍冬素G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 1 绿原酸 2 异绿原酸 3 咖啡酸 4 棕榈酸 5 肉豆蔻酸 6 原儿茶酸 7 绿原酸甲酯 8 绿原酸乙酯 9 咖啡酸甲酯10 4-咖啡酰奎尼酸甲酯 11 4-咖啡酰奎尼酸乙酯 12 3,5-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 13 3,5-二咖啡酰奎尼酸乙酯 14 3,5-二咖啡酰奎尼酸丁酯 15 3,4-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 16 3,4-二咖啡酰奎尼酸乙酯 17 5-阿魏酰奎尼酸甲酯黄酮类:金银花中目前鉴定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木犀草素、忍冬苷、木犀草素7-0-α-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金丝桃苷和5-羟基3’,4’,7三甲基黄酮。
目前从山银花中分离得到黄酮类成分12个(I~Ⅻ) ,分别是木犀草素(I)、槲皮素(Ⅱ)、苜蓿素(Ⅲ)、苜蓿素-7-0-β-D-葡萄糖苷(IV)、木犀草素-7-0-β-D-半乳糖苷(V)、芦丁(VI)、金圣草素-7-O-新橙皮糖苷(Ⅶ)、苜蓿素-7-O-新橙皮糖苷(Ⅷ)、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Ⅸ)、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 (X)、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XI)、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Ⅻ)。
木犀草苷是木犀草素与糖结合形成的苷类化合物,属于黄酮苷类。
它是金银花中的标志性成分之一,是否含有木犀草苷是区别正品金银花和同科山银花的主要化学指标,也是正品金银花与山银花在疗效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金银花中所含黄酮类成分序号名称序号名称1 木犀草素2 木犀草素-7-O-α-D-葡萄酸苷3 木犀草素-7-O-新橘皮糖苷4 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5 木犀草素-7-O-α-D-龙胆儿糖苷6 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 榭皮素-3-O-β-D-葡萄糖苷8 榭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 榭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 忍冬苷11 金丝桃苷12 5-羟基3’,4’,7-三甲基黄酮13 3-甲氧基榭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2 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23 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24 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5 芹菜素-7-O-芸香糖苷26 芹菜素-7-O-樱草糖苷27 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28 芹菜素-7-O-龙胆二糖苷29 芹菜素-7-O-槐糖苷30 野漆树苷31 海南大风子素32 黄芪苷33 香叶木素-7-O-葡萄糖苷34 金圣草黄素山银花中黄酮类成分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1 木犀草素2 榭皮素3 苜蓿素4 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5 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6 芦丁7 金圣草素-7-O-新橙皮糖苷8 苜蓿素-7-O-新橙皮糖苷9 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 10 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 11 榭皮素-3-O-β-D-葡萄糖苷 12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挥发油类:据不完全统计,金银花中已鉴定出的挥发油成分已有200多种,主要有芳樟醇、棕榈酸、双花醇、异双花醇、香叶醇、亚油酸、亚麻酸、肉豆蔻酸二氢香苇醇、二十四碳酸甲酯、十八碳二烯酸乙酯、棕搁酸乙酯、β-苯乙醇、苯甲醇、α-松油醇、丁香油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