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有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一)表现特点
对小学生来说,其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
1、知识和技能。
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XXX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XXX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
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
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
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
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
小学低年级时,主动思维较少,大多是被动思维,也就是思考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的。
到了三四年级,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
他们不断认识到
创造对象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二、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创设创造性思维氛围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不良的甚至恶劣的氛围,可以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
为此,学校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正确认识并正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必须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把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大凡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无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我们要保护好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观察的原动力。
要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三)教会学生联想和善于想象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内容。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在大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
(四)教会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也可以对语文课上的结尾进行扩散性思维。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学的艺术就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的艺术。
他有一句名言:我提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想就怎么说。
(五)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在科学殿堂里,大凡能登上一席的,往往都是一些标新立异者。
他们往往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
(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对检验创造性思维的正确与否有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发明家都从小自己制作各种模型。
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筝等,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实验。
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各种学具,对特别爱好者要给予重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