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to walk first before you want to run…SDRAM 类高速器件布线规则
一个优秀的Layout,一块好的板子,并不是随便布线连同就可以实现电路要求的,凡事都得谨慎,此处别处摘要,讲述SDRAM类高速器件布线规则:
如果你没有信号完整性的知识和对传输线的认识,恐怕你很难看懂,如果你看不懂,那么请按这样一个通用的基本法则做:
(1)DDR和主控芯片尽量靠近
(2)高速约束中设置所有信号、时钟线等长(最多允许50mils的冗余),所有信号、时钟线长度不超过1000mils
(3)尽量0过孔,元件层下面一定要有一个接地良好的地层,所有走线不能跨过地的分割槽,即从元件层透视地层看不到与信号线交叉的地层分割线。
这样的话200M的DDR基本上是没有太大问题。
其它的一些3W 20H法则就能做到尽量做到吧
3W原则:
这里3W是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保持3倍线宽。
你说3H也可以。
但是这里H指的是线宽度。
不是介质厚度。
是为了减少线间串扰,应保证线间距足够大,如果线中心距不少于3倍线宽时,
则可保持70%的线间电场不互相干扰,称为3W规则。
如要达到98%的电场不互相干扰,可使用10W规则。
针对EMI(电磁干扰:eg传导、辐射、谐波)
20H原则:
是指电源层相对地层内缩20H的距离,当然也是为抑制边缘辐射效应。
在板的边缘会向外辐射电磁干扰。
将电源层内缩,使得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
有效的提高了EMC。
若内缩20H则可以将70%的电场限制在接地边沿内;内缩100H则可以将98%的电场限制在内。
针对EMC(电磁兼容)
五---五规则:
印制板层数选择规则,即时钟频率到5MHz或脉冲上升时间小于5ns,则PCB板须采用多层板,这是一般的规则,有的时候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采用双层板结构时,这种情况下,最好将印制板的一面做为一个完整的地平面层。
对于“五五规则”的时钟频率到5MHz或脉冲上升时间小于5ns,此处我严重不理解。
时钟信号:以地平面为参考,给整个时钟回路的走线提供一个完整的地平面,
给回路电流提供一个低阻抗的路径。
由于是差分时钟信号,在走线前应预先设计好线宽线距,计算好差分阻抗,再按照这种约束来进行布线。
所有的DDR差分时钟信号都必须在关键平面上走线,尽量避免层到层的转换。
线宽和差分间距需要参考DDR控制器的实施细则,信号线的单线阻抗应控制在50~60 Ω,差分阻抗控制在100~120 Ω。
时钟信号到其他信号应保持在20
mil*以上的距离来防止对其他信号的干扰。
蛇形走线的间距不应小于20 mil。
串联终端电阻RS值在15~33Ω,可选的并联终端电阻RT值在25~68 Ω,具体设定的阻值还是应该依据信号完整性仿真的结果。
数据信号组:以地平面为参考,给信号回路提供完整的地平面。
特征阻抗控制在50~60 Ω。
线宽要求参考实施细则。
与其他非DDR信号间距至少隔离20 mil。
长度匹配按字节通道为单位进行设置,每字节通道内数据信号DQ、数据选通DQS和数据屏蔽信号DM长度差应控制在±25 mil内(非常重要),不同字节通道的信号长度差应控制在1 000 mil 内。
与相匹配的DM和DQS串联匹配电阻RS值为0~33 Ω,并联匹配终端电阻RT值为25~68Ω。
如果使用电阻排的方式匹配,则数据电阻排内不应有其他DDR信号。
地址和命令信号组:保持完整的地和电源平面。
特征阻抗控制在50~60 Ω。
信号线宽参考具体设计实施细则。
信号组与其他非DDR信号间距至少保持在20 mil
以上。
组内信号应该与DDR时钟线长度匹配,差距至少控制在25 mil内。
串联匹配电阻RS 值为O~33 Ω,并联匹配电阻RT值应该在25~68 Ω。
本组内的信号不要和数据信号组在同一个电阻排内。
控制信号组:控制信号组的信号最少,只有时钟使能和片选两种信号。
仍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地平面和电源平面作参考。
串联匹配电阻RS值为O~33 Ω,并联匹配终端电阻RT值为25~68 Ω。
为了防止串扰,本组内信号同样也不能和数据信号在同一个电阻排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