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3.赏析诗歌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五.《统一》
1.朗读诗歌。(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2.了解作者
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
3.赏析诗歌:
作者在这首诗里,以叶、花、果为喻,指出“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这首诗前三句似乎不合常理引人思考,设置悬念。在这里谎言并非指某人的欺骗之言或无根据的话,而是喻指掩盖了事物本质的纷繁
表象。繁多的表象在迷惑、影响着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像谎言一样。“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在作者笔下,“繁多”与“统一”是对立统一的,“繁多”的是个性,
3.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
四.《风雨吟》
1.朗读诗歌。(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2. 简介作者
芦荻,著名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西樵镇学堂乡人。1949年8月,陈芦荻参加革命队伍,任东江解放区昆仑山独立
教导营学习委员。1950年4月当选为民进中央候补理事,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曾担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这首诗写于1944年11月,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3.赏析诗歌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既写出了诗人的心境,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奠定了全的感情基调。“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头边而不说墓畔, 蕴含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还活着。幻想她只不过
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
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主要作品有爱情诗集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 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 )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1945年获得智 利国家文学奖,并于同年加入了智利共产党,1950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邮差》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同名电影荣获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中文版《邮差》是被翻译的第31种语言。
3.赏析诗歌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描绘了“暴风雨呼啸奔腾,有摧枯拉朽之势,暴雨滂沱,大地一片汪洋的景象,给人强大的冲击力。”卷字写出了动荡不安的风被裹挟着冲过来的动态,充分体现了自然之力;奔字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滂沱之势。这两个词把一场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形象地描绘了出来。风、雨、郊原、房舍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既有信心又有迷惘的复杂心情。 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的
三.《断章》
1.朗读诗歌。(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2. 了解作者
卞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
品读诗歌:
1. 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2.怎样理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句诗?
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人带来愉悦。
讲授新课
一.《月夜》
1.朗读诗歌。(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2.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短诗五首》教案
课题
《短诗五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哲理。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品味含蓄的语言。
3.感受诗人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重点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哲理。
难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品味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构成了全诗的背景。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互为风景,化为映衬。我在寒风中,却并不靠那棵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我”与高树主动拉开距离,果真是表明了某种“遗世独立”的人格,抑或某种情感(譬如爱情)态度?值得玩味却不能完全索解。总之,这些关系所传达的意绪、体验全然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意绪,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时代氛围的召唤。
"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人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房舍里的我面对“大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经验的舵手,不知道方向在哪。“年轻舵手的心”“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忧惧不安的心理。另外一种理解为: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
孤舟,那么房舍中的我就像驾船的舵手,可推知“年轻的舵手的心”一句 含义,即充分体现了我在面对风雨时的勇气和责任。
是暂时安睡的复杂情感。“红山茶”是诗人使用的隐喻,表达出对萧红的赞美与哀悼,也象征她如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最后一句诗“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对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光和热,不能在
文坛创造更多出色作品的惋惜,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在诗人看来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则是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4.诗歌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 很美丽的夜景, 风很大 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 多么诗情画意阿啊。背景很美丽, 我和树并驾齐驱。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 “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消息的确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意涵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霜风呼啸,明月高照,两个平常的物象营造了一种清冷、幽远的环境氛围,
“统一”的是共性。“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看似不合实际,但换个角度,果实都是树木经历一番风雨后,由花孕育出来,用以繁殖后代的,其生长过程与目的是一样的,由此看来,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既然如此,那么“所有树木”也都有相同的经历,因此“无非一棵”。进而可以联想到,大地上的万物虽然繁多,但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共性,都归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