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
残雪,女, 1953年生于长沙。原名邓晓华。 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 云》、《山上的小屋》、《天堂里的对 话》、《黄泥街》等。
邓晓芒,男,1948年4月7日生,湖南长沙人, 1982年武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 学位,毕业后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2009年 12月起,因家庭原因离开武汉大学,担任华 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2],德国哲学研究 中心主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 编。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 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
邓晓华、邓晓芒
刻意表现南方阴湿、闭塞、狭小的环境中 阴郁琐碎的生活场景和这场景中压抑、焦 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
充满敌意、丑恶、非理性、超验、荒诞的 虚构世界。对人性丑恶的近乎残酷与阴鸷 的透视,对人类生存悲剧本质的提示。
余华(1960—),生于浙江杭州,父母均为医 生。1977年高中毕业后在当地一个镇上的卫 生院当牙科医生。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 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 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著有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 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 《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 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 弟》《在细雨中呼喊》等。
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 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 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他仍 然看着我。 “那还用问。” “到后面去拿吧。” 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 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就说:“算了吧。” 他说:“去拿吧。”他的眼睛还在看着 我。 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 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 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 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 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 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 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 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 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 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 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 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 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 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 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 我的背包抢走了。
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 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 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先锋小说
一、概念: 广义的“先锋小说”——指当时一切与 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 义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并且在其直接影响 下的、其作品从哲学思潮到艺术形式都有 明显超前性的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先锋文学(广义):
诗歌:“白洋淀诗派”的诗歌 、朦胧诗 小说:赵振开(北岛)的小说《波动》、王 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和以宗璞、刘索拉 等为代表的荒诞小说 戏剧 :以高行健为代表的现。 前:中短篇小说。以暴力、死亡、罪恶为主要描 写对象,以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的丑陋、社会的 阴暗,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 《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鲜血梅 花》、《难逃劫数》、》《古典爱情》
后:中长篇小说。“死亡”仍是一大主题,但作 品的形式、内容已发生很大变化。 《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等。
二、主要作家作品 马原: 1953— ,辽宁锦州人。1970年 中学毕业后到辽宁锦县农村插队。1976年当 钳工。1978 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82年 毕业后进藏,任记者、编辑。82年开始发表 作品。代表作〈拉萨河女神〉、〈冈底斯 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 长篇〈上下都很平坦〉等。 被认为是新潮小说的扛旗人 。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 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 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 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 次都是没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 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 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 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 得让我坐他的车。我就绕着汽车转悠 起来,转悠是为了侦察箩筐的内容。可是我看不 清,便去使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 苹果也不错,我这样想。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 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到地上的苹果越 来越少,看着一些人离去和一些人来到。来迟的 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车窗玻璃卸了下来, 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轮胎被卸 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一 些孩子则去捡那些刚才被扔出去的箩筐。我看着 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可我那时只能 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 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前后期的转变: 写作风格由暴躁转为平静; 描写内容由虚拟的现实转向生活的真实; 后期表现出随和的民间姿态,淡泊但坚 毅的力量。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个成长的寓言
“你已经十八岁了,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 界了。” “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 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 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 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 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 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 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 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 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我就这 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 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 进一家旅店。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 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 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 “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 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 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我知道现在 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 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 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 “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时汽车已经活动了。
王蒙:以《夜的眼》、《蝴蝶》、《春之 声》、《风筝飘带》、《海的梦》为代表 的意识流小说。 小说中,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展开均无固 定的时空顺序及因果逻辑,文本结构是按 照人物的心理及“意识”流程演绎故事的 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由此形成了 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宗璞 :1979年发表的《我是谁》是她有意识 地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特别是变形、荒诞 等手法 )的尝试。
三 你就生在那山里。山势多半是平缓的,只有地 衣和矮棵的几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是标志季节变 化的自然色彩。平缓的山坡覆满地衣。每当六月 份地衣开始泛绿,山也就变成一派青翠。过了十 月地衣重又变得褐黄,山又恢复了它本来的颜色。 谷地是碱土,既然是碱土作物就不能愉快地生长, 所以小片草地是不能养活大群牲畜的。你和父亲 一样靠山吃山。草地上最多的是老鼠,老鼠洞一 个挨一个,你掮着枪走过草地,老鼠们一个个缩 进洞子向你挤眉弄眼儿。你从不因此生它们的气, 你和它们一样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你们自然相 安无事。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狭义的“先锋小说”——专指在80年代中期 出现的注重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 状态三个层面进行探索的小说,彻底颠覆既 有文学传统的文学。主要作家有马原、莫 言、残雪、苏童、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 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等。 先锋小说亦称“新潮小说”或“新小说 派”。
身为女性,却被剃成了阴阳头;本是爱国 的知识分子,却被诬蔑为“黑帮的红人, 特务”;本愿做护花的泥土,却被说成“浸 透了毒汁”;本是献身科研的揩模,现在却 成了牛鬼、索神、杀人犯、大毒虫,甚至 恍惚中真的变成了虫子缩起后半身拱起了 背向前爬行。
韦弥: “谁是韦弥?(她我有什么关系?我该 往哪里走?该向哪里逃我,又是谁呢?真的, 我是谁?我,这被轰鸣着唾骂逼赶着的我, 这脸上、心中流淌着鲜血的,我是谁啊? 我—是谁?”
四 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 亮的另一个故事。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 不一定确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 年内一直跟着陆高。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 以来西藏工作啊。 不错,可以假设姚亮也来西藏了,是 内地到西藏帮助工作的援藏教师,三年或 者五年。就这样说定了。读者已经知道陆 高分在地区体委做干事工作。
〈冈底斯的诱惑〉
一
我知道这么晚来找你你要骂我,要骂你就骂吧。 这次我是非来不可,知道要捱骂我还是来了,我 说你到底开不开门?啊?! 下雨呢,我不骗你,你 到窗前来听听。不是我屙尿,一泡尿哪有这么长 久的?哎哎,起来嘛。真的有要紧事,天字第一号 重要的大事,是世界最大的事。快开门,我都给 淋透了,我打哆嗦呢。别装睡了,我停自行车你 才关灯的,你知道我又来找你了。不是扰你,是 真有事,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