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那么低年级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在低年级……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新课标也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
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
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
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再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非常’的意思,还知道了与‘非常’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
”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
二、阅读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读与写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同学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渗透作文指导的目的。
1、模仿型读写结合。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
”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
案例一:《日月明》这是一篇识字课,它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识字,韵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文章的意旨是对学生对会意字有所接触,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构字特点。
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编写一首。
他们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土也地,口十叶。
禾火秋,口斤听。
西女要,木果棵。
……案例二:《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案例三:《菜园里》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文章运用拟人的方式介绍各种蔬菜的特点,富有童趣。
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进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老师说:“黄瓜是绿的,身穿绿衣裳,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也是绿色的?”生:“苦瓜也是绿色的”“丝瓜也是绿色的”......师:“蔬菜不仅有绿色的,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出示图片)你能说说他们不同的颜色吗?”生:“西红柿是红的,南瓜是黄色的……”师:“你们能够学着‘黄瓜身穿绿衣裳’这句话来说说其他蔬菜的特点吗?”生“苦瓜身穿绿衣裳, 西红柿身穿红衣裳,南瓜身穿黄衣裳……”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2、想象型读写结合。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
我们可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小学写作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二年级的写话教学,第二阶段是三到六年级的写作教学。
写话是习作的基础,更是引领学生走进写作天地的铺路石。
因此,培养一二年级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能放开胆子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朗朗上口的儿歌,这些儿歌浅显易懂,孩子们都喜欢读、喜欢听,喜欢背,喜欢仿……而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可见,从编儿歌入手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是一条值得探究的写话之路。
一、编儿歌与语文学习同步国标本实验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富有情境性、趣味性和形象性,是创编儿歌的好素材。
将编儿歌与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使它不仅作为教学的目标来呈现,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
这样,在达成目标的同时,既有效地利用了教材,又能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使我们的语文学习变得更生动、更有效。
(一)学拼音编儿歌一年级上册每一课的拼音教材都配有插图,有些提示“音”,有些提示“形”,有些“音形”结合,还有些是为了解决拼写教学中的某个难点,如“j、q、x”与“ü”的拼写。
插图为拼音教学创设了各种各样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给拼音编儿歌,可以有效地落实拼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的能力。
1.据“音”创编。
在“a、o、e”的教学中,我们可先让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唱儿歌导入,然后让学生唱出“a、o、e”各种旋律的曲调,就解决了“a、o、e”的读音问题。
老师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加上动作的表演,给学生作了榜样,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记得牢牢的。
最后,再让学生回家,把儿歌唱给爸爸妈妈听,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块儿初步学习编编儿歌。
2.据“形”创编。
如我们在教学声母“g、k、h”的时候,在解决了读音之后,我就边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插图,边引导学生一起来尝试创编儿歌。
如有位小朋友这样编:“g像9(jiǔ),9(jiǔ)像g,9字带钩ggg。
”另一位小朋友这样编:“水草长,水草飘,蝌蚪快来吃水草,k k k,k k k,蝌蚪快来吃水草。
”还有一位小朋友这样编:“像把椅子hhh,就请爸爸坐下来,倒杯开水喝喝喝。
”随后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g、k、h”还躲在什么地方,想一想还可以给它们编怎样有趣的儿歌。
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音形结合创编。
如“ai、ai、üi”的教学,我们根据需要重画了一幅插图,图中a是爸爸,i是妈妈,教学时,我是这样用儿歌引导学生的:“爸爸,爸爸a、a、a,妈妈,妈妈i、i、i,生个宝宝ai、ai、ai。
a-i、a-i急相拼,前面响亮,后面轻。
”在学完了ai的儿歌后,我们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给ei、üi编儿歌,学生们个个编得得心应手。
4.根据“拼写规则”创编。
如教“j、q、x”与ü的拼写时,我们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律,然后再跟学生说:其实这里也可以编成儿歌,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你能把它编出来告诉大家吗?如可以这样编:“小ü见了j q x,擦掉眼泪笑嘻嘻。
”还可以这样编:“j q x真淘气,见了小ü恶作剧,摘去帽子藏哪里,急得小ü真着急!”在给拼音编儿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赖课本中的插图,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大增。
(二)识生字编故事生字教学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会认读180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000个生字。
这些生字除了分散到每一课中去学习外,第一到第三册还分别设立了独立的识字课,以归类识字为重,分别以词语、短句、谚语、儿歌等形式出现。
识字教学,给生字编儿歌的方法,尤其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
小朋友们不仅喜欢读、喜欢记,也记得牢,记得有趣。
1.辨别字形编儿歌。
在新课学习中,有些生字的字形比较复杂难记,根据字形特点编几句儿歌来记就形象多了。
如“白儿左边虫无脚(貌),重心靠边戴草帽(懂),二十一日有金钱(错),已见反文尾巴小(改)”。
此方法还适宜于生字巩固阶段。
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几个形近字,如“蛙、哇、娃、洼”,让学生编一首儿歌:“爱吃虫子小青蛙,张口大哭哇哇哇,女孩女孩小娃娃,下雨积水成洼地。
”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区分了这四个形近字,而且丰富他们想象力。
2.积累词语编儿歌。
学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在归类识字中,许多好词都值得积累。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倘若还能加以适当地运用,这样,识字学词的目的就达到了。
以下是一个孩子在学完一年级下册后续编的一首儿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春风拂柳,小河清清,桃花粉红,油菜金黄。
蝴蝶翻飞,蜜蜂采蜜。
莺歌燕舞,百鸟争鸣。
(加着重号的词语是《识字》中新教的)(三)读课文编儿歌读写结合一直是作文教学的一大法宝,在第一学段的写话起步中尤为重要。
读课文编儿歌的形式不外乎仿编、续编、扩编、创编等,关键是教师如何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故事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去编。
如我们在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4》这首充满童趣的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蚯蚓地下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水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
”这首儿歌主要写小动物在夏天的情形,写的小动物大多是昆虫。
学完后,我们也让学生进行仿编,也来写写夏天还有哪些动物、昆虫它们是怎样活动的。
有学生这样编:“知了树上放声唱,青蛙田里捉虫忙。
萤火虫夜晚放光芒,北极熊捉鱼儿忙。
”我又引导学生创编夏天的植物情况,有学生这样编:“葡萄挂下一串串,荷花坐在水中央。
黄瓜长得细又长,柳树底下好乘凉。
”这样的仿编、创编对教材内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2.续编儿歌。
教材中的许多儿歌言已尽而意犹存,可以进行续编儿歌的训练。
如《两只鸟蛋》一课结尾一句是“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学到这里时,我们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能否用一句儿歌,把你的想象写下来?如学生这样续编:“只见鸟儿成群地在蓝天飞翔,处处传来鸟儿们的欢唱。
”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读读背背”儿歌《小鸟,小鸟》:“小鸟,小鸟,你轻轻地跳,我栽的小树,它还太小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