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MR的技术特性与协议分析

DMR的技术特性与协议分析

DMR的技术特性与协议分析

0引言

数字移动无线电(DMR)标准是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继陆地集群无线电(TETRA)之后为专业移动无线电(PMR)专门制定的又一数字无线电标准,本标准的设计原则是在现有的全球已授权地面移动频率波段所使用的12.5KHz频道间隔中运行。DMR协议涵盖未授权对讲(第一层Tier Ⅰ)、授权常规(第二层TierⅡ)和授权集群(第三层Tier Ⅲ)三种操作模式,目前DMR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第二层和第三层已授权类别。DMR自从2005年4月发布V1.1.1版,以其简约实用的功能和合理低廉的成本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是PMR领域最活跃的标准。为了适应新的需求,ETSI对DMR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目前最新版的标准是2013年2月发布的V2.2.1版。

DMR和TETRA都是ETSI现行有效的标准,ETSI研究DMR并非要替代TETRA,两个标准虽有重叠但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为了客观地理解和评价DMR这一快速发展的新标准,需要分析它的技术特点,以便了解其应用和发展前景,下面的分析基于TierⅢ的集群模式。

1空中接口与技术特点

DMR空中接口标准首先规定,DMR系统要满足在现存的陆地移动服务频段运行的技术要求,符合CEPT/ERC/T/R25-08(Planning criteria and co-ordination of frequencies in the Land Mobile Service in the range 29,7-921MHz)标准,从而保证与现存系统的工作频段、信道带宽、双工间隔等频谱参数完全兼容,并规定了共享物理信道的避让协议,使得DMR系统能够与模拟系统共享频率资源,实现网络共存平稳过渡。因此,DMR的定位就是在兼容现有模拟系统频谱框架下,构建数字化的PMR系统,并利用数字化处理的优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功能和尽可能优秀的性能,在此原则下规定了12.5KHz载频带宽、9600bps的4FSK调制方式和2时隙TDM/TDMA的物理信道结构。

1.1.信号特征

无线通信系统的调制技术决定信道的信号特征,DMR系统采用4FSK调制方式,调制指数h=0.27,调制速率f b=4800Symble/s,码元宽度T=0.21ms,信息速率fi=9600b/s。

最大频偏D=3h/2T=1944Hz

标准规定脉冲成形滤波器的幅频响应为:

|F(f)|=1 |f|≤1920Hz

|F(f)|= |cos(πf /1920)| 1920Hz <

|f|≤2880Hz

|F(f)|=1 |f|>2880Hz

滤波器的截止频率f C=2400Hz

那么,射频调制信号带宽BW=2×(1944Hz +2400Hz)=8.688KHz

显然,与模拟系统的信号带宽基本一致,能够与现存模拟系统的频谱兼容。采用4FSK具有许多有利因素,例如:

●可以与模拟系统共存;

●恒包络调制信号可以使用高效的C类放大器,提高能源效率;

●可以使用限幅器,克服随机噪声和瑞利衰落导致的信号幅度变化,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强;

●符号速率低,避开了码间干扰的困扰,省去了自适应均衡的需求,不必发送训练序列,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调制和解调容易实现、具有较好的解调门限。

上述优势使得信道机结构简单、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技术、降低了制造成本,甚至可以直接利用模拟系统的信道机,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但是,这些优势的获得是有代价的,4FSK是一种频谱效率较低的调制技术。频谱有效性ηB=R/B,其中,R为信息速率,B为信道宽度,对于DMR系统,ηB=9600bps/12.5KHz=0.768bps/Hz;对于TETRA 系统,ηB=36000bps/25000Hz=1.44bps/Hz。信道的速率是通信系统的根本资源,是系统业务能力和性能的基础。

1.2.信道结构

DMR系统采用2时隙时分复用(TDM)技术把一个射频信道分割成两个时隙,形成了FDMA+TDM/TDMA的信道结构,时分技术的采用为信道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使DMR的性能较模拟系统有质的不同。

图1是集群模式连续发射下行TDM信道结构,每个射频信道按照30ms周期分割成时隙(TS),在前后TS的交界处各自切出一个小的时间片,组成一个周期30ms时长 2.5ms的公共广播信道(CACH);TS的剩余部分每2个组成一个帧,分别标号为TS1和TS2,在时间轴上顺序出现的TS1和TS2就构成了周期为60ms的信道1和信道2。因此,下行有3个物理信道,每个TS中心的同步

和嵌入信令信道可以视作逻辑信道。图1 DMR的下行信道结构

图2是集群模式突发发射的上行TDMA信道结构,每个射频信道按照30ms周期分割成时隙(TS),相邻TS的交界处保留2.5ms用于突发建立和保护;TS的剩余部分每2个组成一个帧,分别标号为TS1和TS2,在时间轴上顺序出现的TS1和TS2就构成了两个周期为60ms的物理信道。

图2 DMR的上行信道结构

上述物理信道通过逻辑规划形成逻辑信道,DMR系统按逻辑信道进行资源管理和分配,用于传送语音、数据、信令和管理信息。集群基站控制信道(TCSS)是最重要的逻辑信道,该信道的载频连续发射,TCSS独占一个时隙信道,与CACH信道共同完成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1.3.TSCC的服务能力

TSCC是DMR系统的集群基站(TS)与移动台(MS)的联络中枢,系统对MS和资源

的管理/控制消息,MS发出的服务请求消息,以及这些消息的交互,以及短数据服务(SDS)都要通过TCSS进行传送。因此,TSCC的传输能力和信道利用率将直接影响系统的用户容量、服务等级(GoS)、功能设置、可用性、可靠性等重要系统指标。图3是TSCC的信道结构。

图3 TSCC的信道结构

每个TSCC时隙块只有98×2=196个bit 用于传输控制信息,信息速率为196bit/60ms=3.27Kbps。DMR的控制信息主要由CSBK、MBC两种PDU装载,为了保证信息可靠性,两种PDU均采用了BPTC(196,96)的FEC编码和16bit CRC编码。因此,用于传输控制信息的有效信息率为(96-16)/60ms=1.33Kbps(TETRA系统的信令信息速率为4.47Kbps)。CSBK、MBC等信令PDU的有效信息只有10个字节,能够传送的信息量相对较少,除了组呼信令之外,大部分的信令和消息需要多个附加的PDU,进一步降低了TSCC 的信道利用率,TSCC服务能力的限制必然导致对DMR系统用户容量和系统性能的影响。

2系统容量与网络结构

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容量受到接入信道能力、业务信道数量、资源分配原则、服务等级(GoS)需求、网络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用户要想获得服务必须从接入系统开始,因此接入信道的能力是系统容量的第一瓶颈。

2.1.接入信道的能力

TSCC的上行信道用于MS的接入请求,接入信道采用时隙ALOHA协议,信道的接入周期为60ms,即每小时有60000次接入机会。考虑到用于系统管理、附加上行PDU、下行信令应答、用户注册、短数据等开销,接入信道可用的接入机会就要减少。CACH信道的AT 指示TSCC上行信道能否用作接入请求。我们假设这些开销抽取掉20%的接入机会,实际用于MS随机接入的次数为每小时48000次。

在移动通信中,一般假设接入请求消息的到达服从泊松分布,一次接入申请成功发送的概率为:

P=e-G

那么,接入信道的平均通过量为:

S=Ge-G=- P ln P (0≤a≤1/e)

式中,P为成功发送概率,S为平均吞吐率,G为信道负荷率(包含重发负荷)。

已经证明,S的最大值为1/e,约0.3678,当超过这个值时由于冲突的剧增系统开始不稳定,因此实际系统规划中S不能超过这个阈值。当S达到最大值时,碰撞概率高达63%,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接入申请都要重发1次以上才能被系统正确接收,必然导致接入延时的增加。因此,一般要求碰撞概率小于20%,计算表明相应的吞吐率为0.1785。考虑到4FSK调制有较好的捕获效应,对接入消息成功接收有大约

20%的贡献,信道吞吐率实际可以达到信道能力的0.1785×12=21.42 %。因此,在上述假设条件下,一个TSCC信道可以支持的呼叫次数为48000×21.421%=10281.6次/小时,这就是系统可以承受的忙时试呼次数(假设有足够的业务信道)。由于应用的不同,PMR系统的平均忙时试呼次数会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为9~20次/小时/用户,因此,接入一个信道支持的用户数大约在500~1300之间。

接入信道的能力是一个硬指标,超过这个指标,再多的业务信道都不能增加系统的容量。本文给出的数据是参考性数据,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如,系统短消息需求较多,就会占用接入信道的接入能力,降低系统容量。DMR系统每个集群基站(TS)最多可以配置2个TSCC,因此,单基站系统不能满足大容量用户的需求,需要使用另外解决办法。

2.2.网络结构

因为TSCC信道的速率较低,不能承载过多的管理信息,空中协议没有定义移动性管理消息,DMR只能是大区制系统。为了扩充系统容量,DMR标准定义了多基站管理协议,使DMR系统能够布置成一种大区制多基站的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为提高系统容量、扩大覆盖范围找到一种途径,使DMR系统的应用得到扩展。

为了使MS能够在多基站网络结构下工作,系统要定时向MS广播相邻基站的信息,如系统识别码、基站色码、TSCC参数等;通过MS的注册或隐性注册,登记MS的位置信息;发布基站评选时间(V ote Now Advice)消息,触发空闲MS进行基站重选。DMR的多基站模式并非小区制意义上的多基站网络结构,系统的性能与服务质量与小区制系统不能同日而语,越区切换只能在MS空闲状态下实现,切换过程由MS自主完成,切入的基站预先不能知道有新的MS加入,无法预留资源,MS 需要重新注册,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因注册失败而丢失网络。3系统的功能与特性

DMR是在综合了其他第二代通信系统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新近研发的数字专用通信标准,基于数字化的信道和协议分层原理,通过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复用、逻辑复用等多种手段对现有PMR频段的无线资源进行高效管理,充分利用资源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服务能力,构建网络化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模拟PMR系统无法比拟的功能和性能。下面将概略地介绍主要功能并简要分析系统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局限。

3.1.系统功能

主要基础服务:

●使用随机接入协议和控制信道实现

MS的接入控制和管理;

●使用MS注册操作和ID对MS进行位

置管理;

●使用鉴权识别MS的合法性;

●使用UDT机制传送短数据、扩展地

址号码、用户补充信息等数据;

●向MS广播系统参数;

●MS动态功率控制。

主要用户业务

●组呼/单呼/全呼/广播呼叫

●开放信道

●状态消息/短数据

●分组数据

●遥晕/遥毙

●通话限时、迟后加入等补充业务

●能效高,延长手台的使用时间;

●具有用户鉴权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安

全性;

●大区制覆盖,建网和维护成本低;

●能够提供全双工语音通话;

3.2.系统优势

资源和控制的数字化使得系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扩展空间,对系统性能的提高和功能

配置带来便利,下面列举DMR系统的部分优势。

●兼容现有的频谱管理和频道间隔,实

现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的平稳过渡;

●提供多种话音功能,采用数字化声码

器,提高了覆盖区的边缘话音性能;

●提供多种数据业务,并支持IP协议;

●最大限度采用了成熟的技术,受专利

的限制很少,降低了技术门槛和产品

成本;

●完全开放的标准性和有良好的互操作

性,保障产品具有合理的价格和广泛

的选择空间;

●具有较高的能效利用率,延长MS电

池的工作时间;

●具有用户鉴权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安

全性;

●能够提供TDD全双工语音通话,节

省了MS的双工器;

●基站覆盖半径大,扣除定时精度的影

响,实际覆盖半径不小于100Km;

●允许采用同播方式扩大覆盖范围,提

高覆盖质量,但系统容量不会增加;

●独特的TSCC共享/出让/避让协议,

使得DMR可以构成独特的最小集群

系统;

●较模拟系统具有丰富的终端功能和补

充业务。

3.3.局限和不足

DMR利用数字调制和TDMA技术在12.5KHz带宽的信道上实现了两个3.6Kbps的数字信道,用于话音业务时,得益于低速声码器技术,能够很好完成话音功能;用于信令信道或数据业务时,这时的衡量准则就是信道的信息速率,其不足也就显现出来。DMR的局限性的根源主要是受到了TSCC能力的限制,下面列举标准中采取的一些折中和取舍以及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数据业务速率低,应用受到限制;

●越区切换功能不完善,为减少切换频

率,基站覆盖区域不宜过小,过大的

覆盖半径导致频率复用率的降低,使

得整体频率有效性较低,用户密度也

不能太高;

●采用掩码方法按规则的ID块分割MS

群,不能有效适应MS位置、呼叫频

率、优先级分配等随机分布对接入信

道负载的影响,系统可用性保障不足;

●为了节约TSCC容量采用信令重发代

替信令确认(如业务信道分配信令),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可靠性;

●受TSCC容量限制,删减了信令消耗

较高的功能,如动态重组;

●组呼确认,采用应答冲突噪声检测,

而非逐一确认正确的应答信息,不能

发现组呼成员遗漏的情况;

●系统对MS管理的时间粒度较大,导

致通话建立时间差异较大。如MS进

行相邻基站信号强度比选时,有2~10

个帧周期的不可达时间,因此通话建

立时间可能会增加额外的600ms延

时,如果切换到邻基站还要再增加注

册时间,如果注册不成功通话将不能

建立,因此,DMR的通话建立时间

存在不确定性,甚至非正常失败。

4结束语

直接对讲、中继对讲和中低端集群通信系统正处于从模拟向数字转化阶段,DMR标准的推出使得无线通信的最后一块模拟领域有了数字化的途径,它完全适应现有PMR频段划分和频率框架,使得模拟PMR系统能够平稳地向数字化过渡。DMR TierⅢ采用成熟的技术构建了一个功能丰富的数字集群系统,使得用户在获得数字化带来的好处之外,享受低成本的优势,具有非常高的性能价格比。

DMR是一个窄带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对其主要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于模拟系统具有飞跃性的提高,非常适用于中低端PMR领域应用,但对于高端PMR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PMR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正确看待和理解。随着市场需求和新技术的发展,DMR标准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我国PDT标准在改进DMR的不足方面是一个典型范例。DMR 是一个开放的标准,拥有众多

供应商支持,将对数字集群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网络协议分析期末

网络协议分析 Chap 1——TCP/IP 概述 1.用IP实现异构网络互联(IP能够屏蔽底层物理网络的差异,向上提供一致性) 2.通用的协议分层思想: (1)第N层实体在实现自身定义的功能的时候,只能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 (2)N层向N+1层提供服务,该服务不仅包括N层本身所具备的功能,还包括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总和 (3)最底层只提供服务,是提供服务的基础;最高层只是用户,是使用服务的最高层,中间各层既是下一层的用户,又是上一层的服务提供者 (4)仅在相邻层间有借口,且下层服务的实现细节对上层完全透明 3.TCP/IP分层模型 分层优势:简化问题,分而治之,有利于软件升级换代 应用层、传输层、IP层、网络接口层、物理层 分层缺点:效率低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都要对数据进行分别处理 2.每层处理完毕都要加一个头结构,增加了通信数据量 TCP/IP的分层原则:信宿机第n层收到的数据与信源机第n层发出的数据完全一致。 应用层:提供通用的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传输层:提供应用程序间端到端的通信 ①格式化信息流②提供可靠传输③识别不同应用程序 IP层:负责点到点通信 ①处理TCP分层发送请求 ②为进入的数据报寻径 ③处理ICMP报文:流控、拥塞控制 ④组播服务 网络接口层:接收IP数据报并通过选定的网络发送。 总结:TCP/IP模型是在1个硬件层上构建的4个软件层 4.TCP/IP 中协议依赖关系

CHAP 2 点到点PPP协议 1.最大接收单元:用以向对方通告可以接受的最大报文长度; 2.PPPoE定义了在以太网中使用PPP协议的规范,主要用于城域以太网以及个人用户基于以太网连接ADSL接入设备的场合 CHAP 3 Internet地址及地址解析 1.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 2.IP地址的寻路特点: (1)指明了主机所在的网络,标识了对象位置 (2)标识了到达对象的路径,机先投递到对象所在网络,之后投递到相应的主机 3.IP地址分类 A类:0 —8位网络号首字节1—126 B类:10 —16位网络号首字节128—191 C类:110 —24位网络号首字节192—223 D类:1110 —组播地址首字节224—239 E类:11110 -- (保留未用)首字节240—247 特殊IP地址: 网络地址:主机号全0;广播地址:主机号全‘1’ 有限广播地址:32位全‘1’;回送地址:127.*.*.*,网络软件测试及本机进程间的通信。 4.从IP地址中提取网络部分,过程如下: (1)提取首比特位,为0则是A类地址,第一个字节是网络号 (2)首位为1,则提取第二位,为0则是B类地址,前两个字节是网络号 (3)第二位为1,则提取第三位,为0 则是C类地址,前三个字节是网络号 5.ARP的基本思想是“询问”。 6.ARP步骤: (1)发送方发送一个ARP请求,该报文以广播方式发送,包含接收方的IP地址。 (2)网络上所有主机都会受到这个请求,比较请求中的接收方IP与自己的IP,若相同,则向发送方回应,回应中包含自己的物理地址,否则不作回应。 总结:广播请求,单播回应! 话外:在TCP/IP协议中,每一个网络结点是用IP地址标识的,IP地址是一个逻辑地址。而在以太网中数据包是靠48位MAC地址(物理地址)寻址的。因此,必须建立IP地址与MAC地址之间的对应(映射)关系,ARP协议就是为完成这个工作而设计的。 7.ARP欺骗。(P31) (1)嗅探器的原理:在共享网络环境下,所有数据通过物理广播方式投递,在网卡工作于混杂模式下不会进行地址检查而直接接收数据,主机可以修改网卡的工作模式嗅探网断内的所有通讯数据。(被动攻击) (2)基于ARP欺骗的嗅探器:在同一网段中可以通过ARP询问知道网段内任意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映射关系。在交换式网络环境下,一台主机H若想截获A、B主机间的通讯,可以首先向A发送一个ARP应答报文,里面包含IPb/MACh,A收到后会更新

网络协议分析题库

第一章练习 1 OSI和ISO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它们是什么关系? 2 OSI/RM模型没有被最终采用的原因是什么? 3下面哪些协议属于应用层协议?() A. TCP和UDP B. DNS和FTP C. IP D. ARP 4 Internet最早是在( ) 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ANSNET B. NSFNET C. ARPANET D. MILNET 5 当网络A上的主机向网络B上的主机发送报文时, 路由器要检查( ) 地址? A.端口 B. IP C.物理 D.上述都不是 6.下面哪一个是应用层提供的服务? ( ) A.远程登录服务 B.文件传送 C.邮件服务 D.上述都是 7要将报文交付到主机上的正确的应用程序, 必须使用( )地址? A.端口 B. IP C.物理 D.上述都不是 8. 网络应用访问操作系统的常用接口是,实现IP地址到物理地址映射的协议是。 9. 在TCP/IP协议族中,能够屏蔽底层物理网络的差异,向上提供一致性服务的协议是;实现异构网络互联的核心设备是。 10. 在TCP/IP网络中,UDP协议工作在层,DNS协议工作在层。 11判断对错:TCP/IP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网际互联协议标准,仅包含TCP和IP两个协议。() 第二章练习 1 PPP协议是什么英文的缩写?用于什么场合? 2 ISP验证拨号上网用户身份时,可以使用哪些认证协议?

3.PPP协议的通信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4.LCP的用途是什么? 5.PPP是Internet中使用的(1),其功能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2),它 使用(3)技术来解决标志字段值出现在信息字段的问题。 (1) A. 报文控制协议 B. 分组控制协议 C. 点到点协议 D.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2)A. 数据链路层 B. 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3)A. 透明传输 B. 帧 C. 控制 D. 字节填充 第三章练习 1求下列每个地址的类别: 227.12.14.87 193.14.56.22 14.23.120.8 252.5.15.111 2 假设一段地址的首地址为146.102.29.0,末地址为146.102.32.255,求这个地址段的地址数。 某地址段的首地址为14.11.45.96。假设这个地址段的地址数为32个,那么它的末地址是什么? 3下列哪个地址是C类地址?() 哪个是E类地址?() A. 00000001 00001011 00001011 11101111 B. 11000001 10000011 00011011 11111111 C. 10100111 11011011 10001011 01101111 D. 11101111 10011011 11111011 00001111 4下列哪个IP地址能用于Internet上的主机通信?() A. 192.168.120.5 B. 172.30.10.78 C. 186.35.40.25 D. 10.24.25.9 5 一个主机有两个IP地址,一个地址是192.168.11.25,另一个可能是() A. 192.168.13.25 B. 192.168.11.0 C. 192.168.11.26 D. 192.168.11.24 6下列哪种情况需要启动ARP请求?()

《网络协议分析》教学大纲

《网络协议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网络协议分析 英文名称:The network protocol analysis 课程类型: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16 学分:3 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设计等 一、课程性质 《网络协议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网络的重要性和普及性已毋庸置疑。在网络通信的方方面面中,网络协议发挥着基础的支撑作用。TCP/IP协议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协议族,也是Internet出现、发展和普及的基础。 用户新的应用将不断出现,新的协议标准及现有标准(包括TCP/IP)的新版本仍在不断涌现。而TCP/IP的设计者和研究者们也在不断这种发展速度而推陈出新。这个时候,掌握各个协议的思想、原理及流程等方面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教学基本要求 开设此门课能够让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TCP/IP协议族各个协议的本质思想,会使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对一个协议作出评价,以便应用到以后的网络应用和工作当中。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页脚内容1

第1章TCP/IP概述 本章教学内容:网络互联与TCP/IP;网络协议的分层;TCP/IP发展过程;TCP/IP协议的标准化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网络互联的概念,TCP/IP的分层思想。 本章重点:网络协议的分层和网络互联的概念。 本章难点:网络互联的理解。 第2章点到点协议PPP 本章教学内容: PPP的流程及报文格式;认证协议PAP及CHAP;PPPoE的应用、流程及报文格式。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PPP的流程及报文格式;LCP、IPCP协议以及认证协议PAP及CHAP。本章重点: PPP流程以及LCP、IPCP协议的规定。 本章难点: LCP、IPCP协议的规定。 第3章Internet地址及地址解析 本章教学内容: Internet地址;地址解析协议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地址解析协议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本章重点:掌握地址解析协议ARP。 本章难点:地址解析协议ARP。 第4章互联网协议IP 本章教学内容: IP数据报;IP分片及重组;IP选项;IP安全问题和IP选路。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IP数据报;IP分片及重组;IP选项。掌握IP选路。 本章重点: IP数据报;;IP选项和IP选路。 本章难点: IP分片及重组,IP 选项。 页脚内容2

推荐-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分析及应用

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分析及应用 【摘要】路由器寻找的最佳路径是路由协议,它能保持各个路由器间的路由表相同,实现各个路由器间的相互连通,且在网络间传递数据包。可见,动态路由协议是借助路由器间的信息传递,计算、更新网络结构。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影响常用动态路由器安全性。现就BGP、OSFP 和RIP V2三种常用的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应用。 【关键词】动态路由安全性应用 连接网络的重要硬件设备,是路由器,它可以实现数据包的传递。而动态路由协议指的是路由器表的更新过程,它能够满足网络结构变化的需求。常用的动态路由分为三种,分别为BGP协议、OSPF协议和RIP V2协议。如果在数据包传递过程中,协议出现漏洞,那么容易被人利用,给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分析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分析 1.1 BGP协议安全性 多个相互连接的商业网络共同组成了Internet。各个ISP或企业网络,需要定义一个自治系统号,即ASN,它们

的分配由IANA完成[1]。自治系统号共有65535个,其中私用保留的为65512―65535。路由信息在共享状态下,此号码的维护方式可以采取层的方式。BGP采用会话管理,其中TCP 的179端口可起到触发作用,使Keepalive和update信息被触发,且累及其邻居,从而更新和传播BGP路由表。 然而,因BGP的传输方式以TCP为主,那么容易导致BGP 出现关于TCP的诸多问题,例如拒绝服务攻击,预测序列号,SYN Flood攻击等。BGP主要是利用TCP的序列号,未使用自身的序列号。所以,一旦设备应用可预测序列号,就容易受到该类型攻击。在Internet中运行的大部分路由器都采用了Cisco设备,没有采用预测序列号方案,这就降低了受到攻击的风险。一些BGP在默认状态下,未采用相关的认证机制,有些BGP继续沿用明文密码,这样,大大增加了受到攻击的可能性。 实际应用BGP协议时,还会受到伪造报文攻击等其他攻击。但通常情况下,BGP主要在核心网的出口应用,且配置密码认证,因此,BGP协议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1.2 OSPF协议安全性 复杂是OSPF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运行中的诸多环节都有可能受到攻击者的攻击,给OSPF带来不同程度伤害。攻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资源消耗攻击。将不同类型的OSPF报文不间断大量发送,这样极易导致攻击实体资源枯

CSTA协议分析及实现技术

第21卷 第3期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V ol.21 N o.3 2001年9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 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Natural Science)Sep12001 文章编号:100021972(2001)0320089206 CSTA协议分析及实现技术 彭 海,吴安敏 (南京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江苏南京 210003) 摘 要:介绍了CST A(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协议的网络模型、协议结构、执行机理和控制流程,以及用来描述协议的AS N.1(抽象语法描述1)语法和BER(基本编码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CST A 与智能网(I N)的异同。着重说明了CST A协议的具体实现技术,编码器和解码器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呼叫中心;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计算机电信集成 中图分类号:T N915.04 文献标识码:B 1 引 言 CST A(C om puter Support of T elecommunication Ap2 plication)协议即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协议。该协议提供了交换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应用服务接口,属于OSI(开放系统互联)七层结构模型中的应用层协议。CST A的主要内容是定义计算功能、交换功能和特殊资源功能之间的逻辑交互关系,客户机Π服务器模型,各类CST A服务以及CST A对象。其中,计算功能由位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一台或多台计算机实现,交换功能由位于通信网络中的一台或多台交换机完成,特殊资源功能可以位于交换机或计算机之中。三部分功能互相独立,隐藏内部功能的实现方法和细节。不同功能域对等应用层之间通过客户机—服务器模型进行双向通信,调用CST A对象方法,为对方提供CST A服务。 CST A广泛应用于CTI(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已成为基于CTI的呼叫中心的标准协议。CTI原来指的是计算机电话集成,近年来随着IP(因特网协议)技术的广泛应用,呼叫的概念被大大地扩展,CTI 中的“T”已由单纯的“电话”演变为含义更为丰富的“通信”;“C”由原来单纯的“计算机”演进为“计算机智能”,包含所有具备计算机智能的功能部件;“I”则意指以语音业务为主的电话网(T)、以数据业务为主的计算机网(C)和以视频业务为主的电视网Image (I)的集成,并可望进一步实现以IP为基础的统一的 收稿日期:2001205231多媒体网络。 CST A协议标准由EC M A(欧洲计算机制造协会)制订,获得了众多电信设备制造商和计算机制造商的支持。目前的版本有CST A I(1992),CST A II (1994)和CST A III(1998)。在即将推出的CST A I V中将增加VoIP(因特网传送话音)的功能。 2 CSTA协议分析 2.1 网络模型 (1)CST A域。CST A域包括交换域、计算域和特殊资源域。一个子域对应一个视图,每一个子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相似的功能,所有功能都可以提供给CST A应用。一个CST A应用至少应该涉及两个不同的子域。图1给出CST A域的一个例子。 (2)ClientΠServer(客户Π服务器)模型。支持CS2 T A应用的通信机制可以用ClientΠServer模型来描述。CST A业务的请求方称为Client,业务提供方称为server,分别为属于不同子域的两个功能实体。每个功能实体可能是Server,也可能是Client,视具体业务而定。图2给出了在计算功能和交换功能之间的ClientΠServer关系图。图2中箭头方向表示业务提供的方向。 交换功能向计算功能提供的业务称之为S witch2 ing Function Services,典型业务如Make Call Service。 计算功能向交换功能提供的业务称之为C om2 puting Function Services,典型业务如R oute Request Service。

《网络协议分析》课程标准

《网络协议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网络协议分析、 总学时数:36(理论课学时数:18 实践课学时数:18) 学分数:2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学习TCP/IP协议体系结构和基本概念,分析各个协议的设计思想、流程及其所解决的问题。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作为网络管理员的技能水平。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型企业的网络维护的日常工作。学生应先修《计算机网络基础》一课,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后,方可修此门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调查研究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制定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课程整体结构按照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所涉及到的工作任务,维护中小型局域网正常运作、检测网络故障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安排课程项目。在学时分配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各占一半,注重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四、课程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TCP/I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2)知道PP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3)知道Internet地址及地址解析; (4)知道I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5)知道ICM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6)知道UD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7)知道TC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8)知道Internet地址扩展技术。 2、职业技能目标: (1)能分析PPP协议; (2)能分析ARP协议; (3)能分析IP协议; (4)能分析ICMP协议; (5)能分析UDP协议; (6)能分析TCP协议; (7)能分析HTTP协议。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常用路由协议的分析及比较

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其相应的路由表称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静态路由表由网络管理员在系统安装时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后由网络管理员手工修改路由表。动态路由随网络运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路由器根据路由协议提供的功能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由此得到动态路由表。 根据路由算法 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距离向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 ector Routing Protocol)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基于Bellman-Ford算法,主要有RIP、IGRP(IGRP为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于图论中非常著名的Dijkstra 算法,即最短优先路径(Shortest Path First,SPF)算法,如OSPF。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部分或全部的路由表传递给与其相邻的路由器;而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链路状态信息传递给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 根据路由器在自治系统(AS)中的位置 可将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也叫域间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有两种:外部网关协议(EGP)和边界网关协议(B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型拓扑结构而设计的,在处理选路循环和设置选路策略时,具有明显的缺点,目前已被BGP代替。 EIGRP是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是一种混合协议,它既有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特点,同时又继承了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优点。各种路由协议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网络。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2 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表在开始选择路由之前就被网络管理员建立,并且只能由网络管理员更改,所以只适于网络传输状态比较简单的环境。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特点: ·静态路由无需进行路由交换,因此节省网络的带宽、CPU的利用率和路由器的内存。 ·静态路由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使用静态路由的网络中,所有要连到网络上的路由器都需在邻接路由器上设置其相应的路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有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静态路由,如DDR、使用NA T技术的网络环境。 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缺点: ·管理者必须真正理解网络的拓扑并正确配置路由。 ·网络的扩展性能差。如果要在网络上增加一个网络,管理者必须在所有路由器上加一条路由。 ·配置烦琐,特别是当需要跨越几台路由器通信时,其路由配置更为复杂。 3 动态路由

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的分析比较

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的分析比较 无线传感网技术是对当今经济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对于现代军事、信息技术、制造业等多个重要的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无线路由协议则是无线传感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对于几个典型的平面路由协议和分层路由协议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利弊,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 标签: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传感器节点 1 无线传感网概述 无线网络即使用无线传输介质的网络。目前有两种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和对等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的无线终端需要配置无线网卡,并通过接入点(AP)连接入网。对等网络即Ad hoc网络,不需要AP的支持,终端设备之间可以直接通信。无线Ad hoc网络又可分为两类,移动Ad hoc网络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前者的终端是快速移动的,后者的结点是静止的或者移动很慢。 无线传感网由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组成,它们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无线网络,相互协作以探测、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智能家居、环境监测、建筑物质量监控、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1]。 无线传感网的系统结构包括监测区域(Sensor Field)、传感器节点(Sensor Node)和汇聚节点(Sink Node)[2]。监测区域中包含了各种需要采集数据的观察对象;传感器节点用于采集观察对象的相关数据,并将处理后数据传给汇聚节点;汇聚节点用于收集由传感器节点传递来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远程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2 无线路由协议 无线路由协议是无线传感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无线传感网的路由协议负责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可靠地传输数据,包括路由选择和数据转发两个功能。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否有层次,可以将路由无线路由协议分为平面路由协议和分层路由协议[3]。 2.1 平面路由协议 平面路由协议适用于具有平面结构的网络,所有节点之间地位平等,协议相对简单。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一般存在多条路径,可共同承担网络负荷,通常不存在瓶颈,网络具有较强的健壮性。然而,节点的组织、路由的建立、控制与维持所产生的开销需要占用较大的带宽,从而影响网络数据的传输速率。另外,当网络规模较大时需要损耗很大的能量,并且网络的可扩展性较差。因此,平面路由协议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

协议分析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论文 题目“腾讯新闻”应用协议分析报告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成绩

目录 1 概述 (1) 1.1 “腾讯新闻”应用软件介绍 (1) 1.2 分析环境 (2) 1.2.1 测试手机配置 (2) 1.2.2 应用软件版本 (2) 1.2.3 分析工具介绍 (3) 1.2.4 网络拓扑 (3) 2 应用软件结构分析 (4) 3 应用协议分析 (5) 3.1 启动(连接)过程分析 (5) 3.1.1 获取新闻各版块 (5) 3.1.2 获取首页新闻列表 (8) 3.2登录(注册)分析 (9) 3.2.1 登陆过程分析 (9) 3.2.2 获取用户评论信息 (10) 3.3 切换版块功能分析 (11) 3.4 读取单条新闻功能分析 (14) 3.5 评论功能分析 (17) 3.5.1 查看评论 (17) 3.5.1发表评论 (22) 4 分析总结 (27)

1 概述 1.1 “腾讯新闻”应用软件介绍 腾讯新闻客户端是基于IOS、Android平台的腾讯新闻服务,快速、客观、公正地提供新闻资讯的中文免费应用程序。凭借优异的用户体验引发用户大量下载,以王者之姿“秒”杀用户,带领移动资讯进入“秒”时代。是腾讯团队用心打造的一款丰富、及时的新闻应用,本着精炼、轻便的目标,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阅读体验。全球视野,聚焦中国,一朝在手,博览天下。 腾讯新闻功能如下: 1.每日新闻及时报道,洞察真相,领先一步 2.媒体订阅,全面接入优质媒体/微信自媒体,一处订阅,多处可看 3.云收藏,便捷收藏、随时访问、永久保存 4.视频、图片、直播,多媒体资讯,舒适体验,值得拥有 5.专题新闻,聚合报道重要新闻事件,了解事件全貌 6.离线下载智能启动,30秒下载1000条新闻,没有网络也有得看 7.横划手势切换2级栏目,单手操作更方便 8.三种阅读模式,2G/3G/4G/wifi环境顺畅浏览 9.腾讯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微信好友、手机QQ好友、邮件,随时与好友分享态度 腾讯新闻客户端自上线以来,以快速的推送速度、界面友好、内容专业原创、视频图片优势得到了用户普遍认可,用户数量、活跃度和口碑都在同类软件中名列前茅,一直保持着在App Store新闻软件排名前三位。在欧洲杯赛事和伦敦奥运期间,腾讯新闻客户端开创性的推出视频新闻和奥运专版举动,提高新闻客户端的竞争门槛,更是引发了行业强烈关注。。 腾讯新闻客户端的特色在于把新闻、视频、微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为手机用户提供多形式、多产品精华内容聚合的快速阅读体验。同时拥有优秀的开发和运营团队、腾讯海量的品牌用户、良好的用户口碑以及强大的推广资源等优势腾讯还拥有数量庞大的无线互联网产品,可以互相推荐下载,并会第一时间接入王牌无线产品:微信,让用户能够在微信中分享腾讯新闻,这是其他应用所不具备的。 此外,腾讯新闻客户端具有强大的实时推送功能,7x24小时不间断更新。重大新闻瞬间推送到手机,随时随地掌握天下事。用户通过腾讯新闻客户端,3秒即可连接到世界新闻,重大事件发生时,腾讯新闻客户端版能够实现30秒实时推送新闻。300秒即可尽览每日资讯。通过速度可以让用户真切的感受到了新闻触达指尖的便捷性。

ASP的主要技术特点分析

ASP的主要技术特点分析 指导老师:卢云辉 苏超强 贵州民族学院数计系200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摘 要讨论了ASP技术的工作原理,从五个方面分析了ASP的技术特点,并展望了ASP技术的应用前景.列举应用实例:利用ASP技术实现注册页面 关键词ASP Web应用程序 页面 VBScript 注册页面 Main ASP Technology Trait Analysis Chaoqiang Su National college of Guizhou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 grade 2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ASP work of elements. There is five ways of analyzing ASP technology trait and prospecting ASP technology to use in the future. Show an example : Use ASP technology to achieve login page. Keywords: ASP Web Application Web page VBScript Login page 1 前言 开发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Web应用程序访问后台数据库信息。Web应用程序被分割成页面(Web Pages),通常以HTML文件的形式驻留在Web服务器上,用户通过与Web页面的交互操作提出对数据库的访问请求并获取访问结果,这就要求Web应用程序能很好地实现动态Web页面。 ASP(Active Server Pages)是Microsoft于1996年11月推出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在Microsoft的有关文档中ASP被描述为:一个服务器端的脚本环境,可以生成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可以看出,ASP既不是一种语言,也不是一种开发工具,而是为生成动态的、交互的Web应用程序提供一种方法和技术。ASP的主要特性是能够把HTML文件、脚本、基于COM标准的组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够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动态Web应用程序,并能把按用户要求制作的标准HTML页面送给客户端浏览器。 本文将介绍ASP技术的工作原理,并从多个方面分析ASP的主要技术特点。 2ASP工作原理 基于ASP的页面以*·asp文件形式驻留在Web服务器上。一个*·asp源文件是文本文件,可以包括以下成分:

网络协议分析期末考试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网络协议分析 期末试卷(A卷)参考答案 第一题判断题(20小题,共20分,对打错打X) 1. 没有完成两个数据包握手称为双向“握手”,是一种不安全的进程。(V) 2. 查阅网上对象所有域名和地址的术语称为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X ) 3. 动态端口也叫临时端口。(V) 4. 用于描述DNS数据库段的数据是一种ASCII文本数据。(V) 5.SOCKS!—种Socket 的实现机制。(X ) 6. 区分服务也叫分用服务,传输层用于向上传送通信数据。(X ) 7. RIPV2最多有15个网络直径,OSPFv2最多有128个网络直径。(X ) 8. DHCP向应消息包含DHCP#求消息。(V) 9. 定界符是PDU的有效数据。(V ) 10. ARPA是一种与Mac地址及IP地址相关的一种协议。(X ) 11. 地址请求是一种ARP服务请求。(X ) 12. 可接收的使用策略AUP是一种格式文档策略。(V ) 13. Apple Talk是一种组安全策略协议。(X ) 14. 权威服务器是PKI中一种发放安全证书的服务器。(X ) 15. 自治系统是一组单一管理权限下的路由器。(V ) 16. 区分服务也叫分用服务,传输层用于向上传送通信数据。(X ) 17. 带宽是一种跨网络信息数量的评估数据。(V ) 18. 绑定确认是一种必选数据。(X )

19. 定界符是PDU的有效数据。(V )

20. 黑洞是数据包无记录丢失的网络节点。 第二题 单项选择题( 20 小题,共 20 分) 面关于 ARP 协议的功能论述正确的是( C )。 协议边界和 OS 边界; C 、数据单元边界和协议边界; A 、 ICMP 协议同 IP 协议一样位于网络层; B 、 Traceroute 和Ping 命令进行网络检测时使用ICMP 报文; C 、 ICMP 协议可以被黑客用来探查主机的开放端口; D 、 ICMP 协议可以完成主机重定向功能。 7、下面关于 IP 协议和 UDP 协议论述正确的是( B ) 1、 A 、ARP 协议根据本地主机的 IP 地址获取远程主机的 MAC 地址; B 、ARP 协议根据远程主机的 MA C 地址获取本地主机的 IP 地址; C 、ARP 协议根据本地主机的 D 、 A RP 协议根据本地主机的 IP 地址获取本主机的 MAC 地址; MAC 地址获取本主机的 IP 地址; 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在逻辑功能构成上存在有两个边界,它们是( B )。 A 、 协议栈边界和操作系统边界; B 、 D 、 3、 操作系统边界和协议栈分层边界; 下面 WAN 或 LAN 网络中关于主机数量论述不正确的是( C )。 A 、 网络中使用的协议类型越多,网络中的主机数就越少; 网络中划分的物理区域越多,网络中的主机数就越少; C 、网络中划分的广播区域越多,网络中的主机数就越少; B 、 D 、网络中使用2层交换机越多,网络中的主机数就越少; 4、 B 类网络 172.16.0.0的广播地址是( C )。 A 、172.16.0.1 B 、172.16.0.255 C 、172.16.255.255 D 、172.16.255.0 5、在进行网络 IP 地址配置时,有时会发生 IP 地址是否冲突的网络协议是( A ) IP 地址冲突, TCP/IP 协议族中检查 A 、ARP 协议 B 、PARP 协议 C 、 IP 协议 D 、 802.x 协议 6、下面关于 ICMP 协议论述不正确的是( C )。

实验四:ARP分析及路由协议分析解析

??计算机网络实验与学习指导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模拟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年级2013 学号2013434151 姓名汪凡成绩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地点C1-422 指导教师常卓 实验项目实验3.3:ARP分析实验3.5:路由协议分析实验日期2016/5/6 实验3.3:ARP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的ARP命令。 2.熟悉ARP报文格式和数据封装方式。 3.理解ARP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 (1)ARP简介 1.什么是ARP ARP,即地址解析协议。TCP/IP网络使用ARP实现IP地址到MAC地址的动态解析。网络层使用逻辑地址(IP地址)作为互联网的编址方案,但实际的物理网络(以太网)采用硬件地址(MAC地址)来唯一识别设备。因此在实际网络的链路上传送数据帧时,最终还是必须使用硬件地址(MAC地址)。 ①ARP工作原理 每个主机和路由器的内存中都设有一个ARP高速缓存,用于存放其他设备的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表。当主机欲向本局域网上其他主机发送IP包时,先在本地ARP缓存中查看是否有对方的MAC地址信息。如果没有,则ARP会在网络中广播一个ARP请求,拥有该目标IP地址的设备将自动发回一个ARP回应,对应的MAC地址将记录到主机的ARP缓存中。考虑到一个网络可能经常有设备动态加入或者撤出,并且更换设备的网卡或IP地址也都会引起主机地址映射发生变化,因此,ARP缓存定时器将会删除在指定时间段内未使用的ARP条目,具体时间因设备而异。例如,有些Windows操作系统存储ARP缓存条目的时间为2mim但如果该条目在这段时间内被再次使用,其ARP定时器将延长至lOmin。ARP缓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没有缓存,每当有数据帧进入网络时,ARP都必须不断请求地址转换,这样会延长通信

网络协议分析最终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网络协议与分析 姓名:项学静学号:20104422 专业班级: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系(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时间:2013年下学期 实验地点:电子信息楼602机房

实验一点到点协议PPP 一、实验目的 1.理解PP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2.练习PPP,CHAP的配置。 3.验证PPP,CHAP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环境 1.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PC计算机。 2.Boson NetSim模拟仿真软件。 三、实验步骤 1、绘制实验拓扑图 利用Boson Network Designer绘制实验网络拓扑图如图1-1。 本实验选择两台4500型号的路由器。同时,采用Serial串行方式连接两台路由器,并选择点到点类型。其中DCE端可以任意选择,对于DCE端路由器的接口(Serial 0/0)需要配置时钟信号(这里用R1的Serial 0/0作为DCE端)。 2、配置路由器基本参数

绘制完实验拓扑图后,可将其保存并装入Boson NetSim中开始试验配置。配置时点击Boson NetSim程序工具栏按钮eRouters,选择R1 并按下面的过程进行路由器1的基本参数配置: Router>enable Router#conf t Router(config)#host R1 R1(config)#enable secret c1 R1(config)#line vty 0 4 R1(config-line)#password c2 R1(config-line)#interface serial 0/0 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0.1 255.255.255.0 R1(config-if)#clock rate 64000 R1(config-if)#no shutdown R1(config-if)#end R1#copy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 点击工具栏按钮eRouters,选择R2并按下面过程进行路由器的基本参数配置:Router>enable Router#conf t Router(config)#host R2

1--TCP-IP协议分析复习题

TCP/IP协议与联网技术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个地址段不属于私有网络地址段( D )? A. 10.0.0.0-10.255.255.255 B. 172.16.0.0-172.31.255.255 C. 192.168.0.0-192.168.255.255 D. 192.168.0.1-192.168.0.255 2.RIP路由协议每隔( B )秒进行一次路由更新。 A. 40 B. 30 C. 20 D. 50 3.Telnet协议的熟知端口号是( D )。 A. 20 B. 21 C. 25 D. 23 4. 在TCP/IP协议簇中,TCP提供(C ) A.链路层服务 B.网络层服务 C.传输层服务 D.应用层服务 5. 对于有序接收的滑动窗口协议,若序号位数为3位,则发送窗口最大尺寸为(C ) A.5 B.6 C.7 D.8 6. 以下各项中,属于数据报操作特点的是(A ) A.每个分组自身携带有足够的信息,它的传送是被单独处理的 B.使所有分组按顺序到达目的端系统 C.在传送数据之前,需建立虚电路 D.网络节点不需要为每个分组做出路由选择 7. 提供链路层间的协议转换,在局域网之间存储转发帧,这样的网络互连设备为(B ) A.转发器 B.网桥 C.路由器 D.网关 8. 常用IP地址有A、B、C三类,IP地址128.11.3.31属于(B ) A.A类 B.B类 C.C类 D.非法IP地址 9.邮件服务器之间使用的通信协议是(C )。 A.HTTP B.POP3 C.SMTP D.IMAP 10.以下哪个是合法的URL( A )? A. B. C. telnet://http://biz.doczj.com/doc/2a9431387.html,:80/ D. smtp:// 二、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数据传输和数据共享。 2. MAC称为__媒体访问控制__.其是用来解决广播网中__接收地址__的问题。 3.188.80.16 4.82/28的网络地址是188.80.164.80。 4. 目前因特网中子网掩码同IP地址一样是一个32比特的二进制数,只是其主机标识部分全为“0”。判断两个IP地址是不是在同一个子网中,只要判断这两个IP地址与子网掩码做逻辑与运算的结果是否相同,相同则说明在同一个子网中。 5. 按交换方式来分类,计算机网络可分为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和__虚电路交换__。

核心技术联盟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一)

核心技术联盟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一) 摘要]核心技术联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技术联盟,有其独特的内涵。核心技术联盟除了具备技术联盟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特有的性质。本文试图对核心技术联盟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期望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核心技术联盟内涵特征 一、核心技术联盟的内涵 Hagedoorn(1995)、海加多尔和罗杰克斯(2000)在研究1985年~1995年间国际生物产业技术联盟的网络密度和联盟数量时发现,尽管技术联盟的成员不断推陈出新,但在大公司的周围总是分别连接着诸多小公司,大公司引领技术发展方向,小公司提供配套技术支持,由此形成了几个以大公司为中心、小公司聚集的核心技术联盟并存的格局。许多学者在研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联盟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即在某一大公司周围围绕着许多小公司,大公司是整个联盟的领导者,它们以技术合作为共同目标。 蔡兵(1995)在探讨技术联盟现象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企业构建技术联盟的一个首要条件是一项或数项核心技术的存在,这些核心技术常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他还认为,由于技术联盟的核心任务是技术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因而在选择技术联盟成员时,应当选择具有一定实力而又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作为联盟网络的核心。 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可见,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技术联盟,本文称之为核心技术联盟。核心技术联盟是技术联盟的一种特殊形式,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处于联盟网络的中心地位,联盟以技术合作与创新为目标,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主导其他追随企业的行为。核心技术联盟具有以下几层含义:1.核心技术联盟是技术联盟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首先具备技术联盟的一般特征;2.核心技术联盟存在起到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不是由企业的规模决定,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掌握了联盟的核心技术;3.核心技术联盟是一种关系紧密的联盟网络,联盟内部形成了结构稳定的网络关系。其中处于核心技术联盟网络中心位置,掌握联盟核心技术、并对联盟的合作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称为核心企业,核心技术联盟内的其他企业称为非核心企业。 二、核心技术联盟的特征 核心技术联盟除了具备技术联盟的特征外,还有其特有的性质。1.核心技术联盟是一种关系更加紧密的联盟网络。通过建立核心技术联盟使得许多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层次依稀可辩的“层级星系”,其中处于轴心、被一群伙伴所环绕的公司通常是各产业的世界主要跨国公司。行业内的公司网络的形成也导致许多产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 2.核心技术联盟更具稳定性。由于掌握核心技术的主导企业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对其他企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核心企业通过其特殊的地位对整个联盟网络进行管理。因而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联盟来说,核心技术联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3.核心技术联盟内的信息和知识流动更加便捷。由于核心企业处于联盟网络的中心,起到桥梁的作用,在原本松散的企业之间建立的紧密的联系,为联盟内的信息与知识转移构建了丰富的传递渠道。同时,核心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也成为重要而清晰的信息与知识源。因此,核心技术联盟内的信息与知识流动更具效率。 核心技术联盟在如下方面对企业产生了新的影响:1.学习成本和协作成本的节约。Ring(1996)提出学习成本的概念,指出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降低学习成本,合作是一种低成本的学习机会。GulatiandSingh(l998)在分析网络与战略联盟时,将协作成本的存在和变化看成技术联盟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核心技术联盟内部企业间所建立的紧密联系,则对学习和协作起到了强化作用。2.技术能力的获取、传递与整合。技术联盟是组织动态能力的发展过程,虽然在企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和核心能力的刚性,但通过技术联盟,通过新的能力的聚合与整合,企业能够获得发展和组织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竞争能力。在新的外部环境下,技术联盟是企业有效获得与利用专门技术、发展与维护核心能力的基本手段。对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