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纪录片《中国工厂》有感

观纪录片《中国工厂》有感

观纪录片《中国工厂》有感
受最近很火的《美国工厂》相关介绍性文章的推荐,我在2019年9月9日这天看了广东佛山电视台拍摄的《中国工厂》纪录片。

该纪录片拍摄于2017年,讲述了三个普通民营工厂里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工业发展路途上最真实的面向和农民工、民营企业老板、管理人员的生存现状。

其中,车间工人午间席地而睡和远在四川老家的妻子聊视频的一幕格外令人触动,这不是电影煽情的对白,而是生活无声的震撼。

老中青三代基层工人及管理人员的生活与工作、时代观念的碰撞、认知格局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都得到了赤裸裸的展示。

没有人有资格去嘲笑谁,也没有人有资格去同情谁,生而为人的我们不需要别人的同情,而需要有担当者的帮助,虽然那些真正有担当的人并非都温情脉脉。

就像亚当斯密说的那样,企业主为了私欲却成就了公义。

世界上没有什么伟大的人,世界上也不需要伟大的人,每个人怀揣一颗善心坚守好自己的岗位,我想这就是最伟大的举动了。

为什么众生相如此动人,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影子。

我从中也看到了无奈、也看到了希望,是什么给了无数中国人忍耐孤独疲惫的力量,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借此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看到农民工躺在瓦楞纸板上聊完视频后,双手放在肚子上满足的睡去时的样子,我不禁泪目。

虽然老板拖着薪水没发,却选择理解老板。

我想他们的这种宽容既是出于养家糊口的无奈,也是包含了真诚的感激。

每个进城务工人员虽然劳累但是很感激老板给了自己一份挣钱养家的工作。

在90后看来,干一份工那一份钱,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在60后70后那代人的成长轨迹里并非如此。

因此,父辈们更能展示出对时代、国家的领导人的一种感激之情。

这种真诚的感激是年轻一代很难理解的。

60后70后为了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惧劳苦,是家庭使然或是文化使然亦或是历史发展中自发形成这种生存模式使然。

90后也是充满对未来的向往,但是难以在枯燥平庸的生活的体味出满足感来并持之以恒,因为常常选择逃离现实,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

纵观欧美日工人的现状,不由觉得中国年轻一代工人的勤苦忍耐同样不可持续,当老一辈工人渐渐退出工作岗位,中国工业的未来如果不进行大规模技术革新必定会经历一个衰落期。

而人工智能的采用难以在低端制造业领域代替人工。

欧美日延缓这一衰落过程的方式是通过产业向海外转移和产业链升级。

而中国人多地广,产业发展惯性大,应利用好这一时间和市场优势,加快在产研学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开放市场,释放市场活力、腾笼换鸟。

不过在完成大规模产业升级之前应着力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和融资成本,稳定物价。

此外,在文化建设方面,弘扬家文化和消费文化,抵御宅文化进入主流媒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