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失落的一角(5)

失落的一角(5)

五年级作文失落的一角【教学目标】以简单的画面勾勒故事轮廓,再想象具体的情节,再通顺地写下来。

【教材要求】编写故事,想好故事中有哪些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把故事写清楚,写完整,通过故事,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选自语教S版《语文》五年级下第一单元)【课堂回放】第一课时第一层次:以画面略构故事师:(边画图边阐述情节)有这么一个三角形,它呆在一个很脏的地方,心里很失落。

我们称它为“失落的一角”。

有一天,它有了一次奇遇。

一个圆把它从这个地方带了出去。

可是,它后来又绝望了。

看,它还流下了眼泪。

最后,这个三角形最终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努力,历经一番磨练,终于化身成为一个圆,唱着歌儿离开了这个地方。

(教师通过寥寥几笔的绘画,把故事的主人公“失落的一角”所处的环境、戏剧化的经历以及心理变化呈现出来。

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禁开始思考主人公曲折的历程:它身处的“失落的一角”是怎样的?它到底经历了什么“奇遇”?“圆”是怎么把“失落的一角”带出去的?为什么到了后来,它会绝望哭泣呢?再后来,它又是如何磨练自己,脱离困境,获得自由的?这个只有四幅图的绘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故事具体地写出来。

(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即看绘本写故事。

)第二层次:详写第一幅图师:先写第一幅图。

这个“脏”地方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这三个角度去想象。

(板书:看闻听)(有了“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顺序指导,想象说话的难度就降低了。

学生就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出这样的一个脏地方:到处都是果皮、废旧塑料袋;到处都流淌着污泥浊水,洒着剩饭剩菜,还有破皮鞋、烂菜叶……;充斥着刺鼻的酸味,阵阵的恶臭,闻着很恶心……;苍蝇嗡嗡飞舞,老鼠吱吱乱窜……在学生的想象中,“失落的一角”的住地,真是脏臭不堪,难以忍受。

)师: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失落的一角”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呢?(学生有了对这个肮脏环境的具体认知,很容易揣摩出“失落的一角”的心理。

学生说“他一定会埋怨主人,把自己扔在这样的地方。

”“它发愁,这地方还能活下去吗?”“它期望有人来帮助自己逃出困境。

”“它想,如果死在这个鬼地方,真是冤屈!”这一层心理活动的揣摩,深化了情景感,也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

)师:刚才,我们对第一幅图画,进行了想象。

这些想象的内容,可以分成几个小节?(引导学生从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以及“失落的一角”的心理活动,展开了想象。

要求将四个角度的内容写成四个自然段,内容的层次显得清楚了。

)师:大家看,这绘本上只写有一个“脏”字,就可以引导我们阅读理解绘本的内容,同时也给我们留出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可以将故事情节想象得很具体。

(教师此时小结一下,揭示绘本作文的具体写作方法,既是对前一个阶段写作过程的回顾,也是下面进行习作指导的一种提示。

)第二课时第三层次:详写第二幅图师:看第二幅图,写有“奇遇”两字。

“奇遇”有意外遇到的意思,不是随便能遇到的。

那么,这“失落的一角”曾经遇到过什么呢?(学生沉默,不知道回答什么。

)师:听我说,(教师画画并讲述)曾经,有个“正方形”从“失落的一角”身边走过;曾经,有个…………(立即有几位学生接住话头:“曾经,有个“梯形”从它身边溜过;曾经,有一个怪物“多边形”从它身边闪过;曾经,一个长方形从它身边蹦过去了;曾经,一个五角星从它身边飞过”……七嘴八舌煞是热闹。

)师:是啊,一次又一次的“曾经”,让“失落的一角”一次又一次地伤心。

但从写作角度说,怎样表现“曾经”的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点呢?(学生进入沉思,一时无人回答。

)师:我先来说,曾经,那个正方形走过“失落的一角”身边,可以写它的语言“哼哼,臭死啦!”其他的图形选择什么角度写?就留给你们思考了。

生:老师,要我说啊,曾经,那个“菱形”从“失落的一角”身边走过时,我就写它的表情,比如眼色,眼角往上斜,嘴往下撇,一副不屑的样子。

(她一边说着一边演示表情。

)生:我写第三天那个怪物“多边形”一闪过去的时候,可以写它的动作!师:说得好!想象生动,内容丰富。

师:好,继续想象!瞧,这一天,来了一个“圆”,这个圆有点怪,缺了一个角,走起来很艰难,它看到了这个“失落的一角”,立刻对上了眼。

瞧!“失落的一角”和这个缺角的圆,居然凑巧地拼成了一个“健康”完整的圆啦!(通过绘图来表现情节的变化,学生对此奇遇很为吃惊,“这么巧啊”,哈哈,完美结合,这就是“奇遇”嘛!)师:于是,请想象,它们会有怎样一段美妙的旅行。

它们先去了哪里?(学生说“去澳大利亚”。

师说“啊?这失落的一角太脏了。

澳大利亚不发入境签证。

”又有人说“去小河”,其他同学有异议,说“小河的鱼儿不让去。

”再有人说“去游泳池吧!”“不行!游泳池水不允许污染。

”有同学坚决反对。

最后大家觉得“还是去厕所洗澡吧。

”美妙的旅行,就这样开始时有点小波折。

)师:洗澡过后,“失落的一角”还挺帅的呢。

它们又去了哪里?(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去美国英国,有去上海香港,有去风景名胜区,最后的一致意见是,先去游乐场。

于是,由“失落的一角”拼凑成的“圆”坐了过山车、摩天轮,乘了快艇,还吃了冰淇淋。

可真快活呀!学生的想象符合孩子的特点。

去游乐场玩很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而且他们也大多有去游乐场玩乐过的生活经验,这样就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师:玩够了,再去哪?(有一个孩子竟然说“去做作业”,立即被大家一致否定,大多数同学认为该去好好吃一顿。

吃什么?牛排,海鲜,火锅,喝鸡汤……)师:吃吃喝喝很痛快,接下来干嘛呢?生:到五星级宾馆休息。

(“哈哈!”一个曾经住过五星级宾馆的学生笑着插嘴:“宾馆的洗手间太干净啦!有一面很大很大的镜子,你长什么样子,镜子里都看得到……”这样的一个画面,与故事开头那又脏又臭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种“苦尽甘来”“人生处处是喜剧”的滋味儿。

)师:把这段奇遇写下来,怎么安排段落?(这个内容情节变化很多,先要理清大的层次:先写偶遇,再写旅行。

“偶遇”也有几个层次:一个菱形走过……,一个梯形溜过……,一个多边形怪物闪过……,最后,一个残缺了一角的圆来了……“美好的旅行”最为丰富,当然也要写得最为具体详细:先玩游乐场,再饱餐一顿,最后在五星级宾馆休息。

“偶遇”从语言、神态、动作三个角度分别描写三个图形经过时对这个可怜的三角的蔑视看不起,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描写”的语言训练。

“旅行”则训练学生选择适合人物特点的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合理地想象,把情节写具体写生动。

)第四层次:略写三、四图师:看第三幅图。

这三角形居然会长大!缺角的圆再也带不动它,就又把它扔在了原先的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让“失落的一角”再次绝望起来。

(学生显然对这个“失落的一角”再次遭遇不幸的变化始料不及,情不自禁地感到可惜。

也难怪,这个变化也太快了,恐怕连这个三角自己都没有料到。

这就是“一波三折”,给故事增添了几许曲折与生动,也增添了更多的写作素材。

)师:绝望之后,这个三角形艰难地站起来了!看,它表情坚决,它挪动身体,开始了伟大的自救行动计划。

……(老师一边画图,使三角形的一个尖角触在曲线上,一边说话:看,它把这个角蹭在地面上,角与地面触碰着,磨啊磨啊,磨得钻心疼痛,磨得天旋地转。

三角形内心里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那个尖尖的角不见了,三角形的身体滑溜了一些,心情也好了许多。

)师:你来说说以下的故事。

要先说三角形怎么磨,接着说磨的结果,最后说出它的内心变化。

生:(想了想):三角形调转到另一个尖角,把这一个角蹭在石头上,尖角与石头对着,磨啊磨啊,磨得浑身是伤,磨得浑身发抖,三角形的内心里还是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

两个月过去了,三角形觉得身体有了变化,它这儿一摸,是圆的,那儿一摸,也是圆的。

它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

师:其余同学也照着这样的思路,七嘴八舌地说说“失落的一角”变成圆形的过程。

(学生杂然地口述这个内容。

)师:大家想象一下,这“失落的一角”,不,圆满了的它,会怎样离开这个鬼地方?生:它会唱着胜利的歌儿,离开这个地方。

师:对,它会唱什么歌呢?(“啦啦啦,我是坚强的小三角……”老师选择了《卖报歌》的欢快曲调,唱起第一句,以下则是让学生自由编写唱词:“不怕苦来不怕难,日夜磨练变圆圈……”虽然歌词编得不顺溜,但字里行间洋溢着“失落的一角”的追梦心理。

这个“圆满”的结局,与开头的“失落”形成对比,在写作上就是“首尾呼应”,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师:把这两幅图的内容简要地写下来。

“绝望”的心情写三行,“磨练”的过程写五行。

(教师作指导:文章里写“奇遇”的情节,很具体很丰富,练笔内容很充分了,这里的“绝望”心理与“磨练”过程可以适当略写,做到“详略得当”。

学生们的写作时间大约七八分钟。

)师:完成写作任务的同学,请轻声朗读一遍自己的文章,并思考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

(学生说,可以用《失落的一角》为题,教师追问:这“失落的一角”的结果并不失落啊,应该是个“大圆满”呢。

又有学生问:能不能在“失落的一角”后面加上“不再失落”四个字,成为《失落的一角不再失落》?老师评论,这个题目好像还不有力,缺乏亮度。

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用《失落的一角追梦圆满》题目最好。

这一通辨析,学生懂得了,作文题目不仅要体现文章内容,而且要有点思想有点观点。

)师:题目讨论好了,我们就可以下课了。

【教师说课】绘本作文之所以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是因为绘本提供了想象的简单事实。

其实,绘本作文教学比想象的要难些。

先看看绘本《失落的一角》图画:第一幅图,是一个三角形,图形下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配上的文字是“脏”。

第二幅图,是一个缺角的圆和三角形拼成的圆,这个组合的圆已经挪到曲线的一端,配上的文字是“奇遇”。

第三幅图,三角形在圆的边缘上凸出来,配上的文字是“三角形也会长大”!第四幅图,画有同一个三角形的不同姿态,它的尖角逐渐变钝变润,最终成为圆。

四幅图加上简单的文字,似乎给出了好大的想象空间。

但是,难点也就在这个“想象空间”,绘本出示的想象依据,过于简单过于抽象,不具备真实的想象对象。

所以,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会想象虚幻化,依着个人意愿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而思维稍慢的的学生,则往往想象空白,不知道从哪儿想起,应该想象些什么。

更严重的是,语言表达不切实际,不够流畅,写出来的内容就比较费解。

降低绘本教学难度有一个方法是:运用“示例引导”的教法,在学生的想象发生虚空或阻塞时,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时,老师就来一次“示例”引导,让学生在听懂了“例说”后,接下去想象和表达。

此举一例——示例开启想象第二幅图中的“奇遇”,我作了以下“示例引导”:师:……这“失落的一角”曾经遇到过什么呢?(学生沉默,不知道回答什么。

)师:听我说,(教师画画并讲述)曾经,有个“正方形”从“失落的一角”身边走过;曾经,有个……(立即有几位学生接着话头:“曾经,有个“梯形”从它身边溜过;曾经,有一个怪物“多边形”从它身边闪过;曾经,一个长方形从它身边蹦过去了;曾经,一个五角星从它身边飞过”……七嘴八舌煞是热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