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关于“碰撞”的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关于“碰撞”的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关于“碰撞”的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碰撞,生活中时有发生。

车与车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海浪与礁石的碰撞……当然,也有这样的碰撞: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立意指导:碰撞,正如材料中所给出的,既有物质层面“实”的碰撞,也有精神层面“虚”的碰撞。

我们既可以从“实”的碰撞中得到启示,也可对“虚”的碰撞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碰撞是个过程,它是碰触摩擦、切磋交流、取长补短、融合共生的过程。

碰撞,既要包容异己,也要不失自我。

碰撞,可以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新与旧的纠葛、拉扯,也可以是自我内心不同意识或者矛盾思想的碰撞,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浪漫回落、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

碰撞,大大小小,时有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越发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会给人带来痛苦,甚至是灾难。

而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碰撞,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非生即死的较量,而应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应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体化繁荣。

二、存在问题:1、立意上,误将具有“对比点”与“对立性”的两种事物的“并列式”存在即视为“碰撞”,不合逻辑,准度不够。

2、论证以“例”代“理”,而非就例说理,叙多而议少,繁叙而浅议。

3、论证生搬硬套,穿靴戴帽,贴“标签”,叙议虽能结合,但不能做到“明点”与“暗合”相得益彰,论证无力。

4、论证缺少梯度,不分角度,平面打转,没有深度与高度。

5、文章主次不分,详略无别,东拉西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6、书写潦草,随意涂抹,语言平淡,缺少亮度。

【精彩片段】碰撞本反映出的是两种物体的接触与摩擦,或激烈得迸发出一瞬间的火花,又或轻柔得像无事来过。

而在现实中,碰撞被赋予的意义与使命,不仅是接触后而产生摩擦。

历史的碰撞,犹如惊涛拍岸,撞出革命的浪花;思想的碰撞,犹如惊雷鸣空,撞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碰撞,犹如五味杂陈,撞出生活中的感动与真谛。

(郑毅《碰撞出生命的花火》)碰撞是痛苦的,碰撞代表着改变,代表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代表自己经营的形象可能会崩塌。

而碰撞也并非你死我活的斗争,非生即死的较量,碰撞是一个过程,接触,交流,融合,共生,它在于包容异己,虽过程痛苦,也落得自我的重塑。

纵使碰撞是艰辛的,碰撞的过程是痛苦的,我们难道就应该避免碰撞吗?在这个处事圆滑被认为审时度势的时代,我们就该随波逐流而不思附议吗?非也。

我们要敢于碰撞,逆流而上,与不好的潮流对抗,与不良的思想碰撞。

(张钰茏《精彩源于碰撞》)【优秀作文】期望光明的激荡高三8班姜天灏太古苍茫,混沌洪荒,交融激荡,始开玄黄。

踏万古江河,自然于碰撞中描绘永不消逝的天地画卷;登回环山峦,人类于碰撞中书写永不忘怀的生命诗篇。

碰撞,何其平凡!它的存在,悄无声息,“百姓日用而不知”。

碰撞,何其伟大!它的存在,使世界长远发展,使人类不断进步,“它教导我们走向光明”。

自然世界为何碰撞?人类世界为何碰撞?我向历史发问,向自我发问!自然的造物主沉默不言,但早已做出庄严地回答。

地壳的运动,使山脉隆起,使陆海变迁;神州大地上,万物碰撞。

这伟大的工程付诸实践,原始而粗犷的土地露出了它的真容。

人类的先民们不畏艰险,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回答着生命的拷问。

大禹碰撞土地,丈量江河,与洪水展开生命的搏斗,最终“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先民精神,后世继承。

百年前宁静之夜,便是巨变之前夕。

西方船坚炮利撬开古老中国的大门,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与时代碰撞,与变局碰撞,探索光明的道路,追求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回答着历史的叩问,最终“各族儿女舞翩跹,歌声响彻月儿圆”。

世界在巨大的激荡与碰撞中前行!然而,我们不能忘怀,二十世纪人类两次世界大战的碰撞,带来的却是流血漂橹的惨象,是无辜百姓的哀嚎,造就的是枪炮横飞的人间地狱,是尸骨堆积的生命坟墓。

这是黑暗的爆发,是文明的污点,是人类的耻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何理性地碰撞,实现光明地激荡,是我们的必答题。

回答此问,离不开文化交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文化的交流,思想的激荡,铸就人类世界的大欢畅!不要“我花开罢百花杀”的戾气,不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孤立,而要“君子和而不同”的求同存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愿与世界交流碰撞,让中华精神之种子播撒世界五洲,让世界文明之清泉流淌华夏九原。

回答此问,离不开思想碰撞。

在浮躁功利的社会中,我们应寻找精神的原野、心灵的家园,点燃思想的火把,照亮前行的路,追寻美好的未来。

踏万古江河,行古老神州。

光明的碰撞与激荡,使自然风光之图景永驻,使人类历史之江河不废。

千百年来,人类擘画的自由王国的蓝图,终将在这碰撞与激荡中实现!附《期望光明的激荡》作文自评:笔者在构思《期望光明的激荡》这篇文章时,按照两条线路进行思考:第一条即不同角度的碰撞——即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碰撞。

自然世界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碰撞而长远发展。

人类社会因人类的劳动,与大地碰撞,与时间碰撞,最终实现不断进步。

第二条即碰撞的不同角度——即积极的碰撞与消极的碰撞。

二者给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截然相反。

积极的碰撞、光明的激荡铸就世界的大欢畅;消极的碰撞、黑暗的爆发成为人类文明的污点。

因而我们应在文化交流、思想激荡中实现光明的碰撞,实现人类走向自由王国的梦想。

笔者认为,依照荆盼老师关于议论文写作“度”意识的评价标准,此篇文章有准度、有梯度、有力度。

但在选材的新度、语言的亮度、逻辑的通顺度上还存在欠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篇文章是笔者对自我水平的检视,亦是对笔者的自我激励。

“文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笔者将在日后勤加训练,以期笔力“更上一层楼”。

挺胸展臂,与世界相撞高三6班邸馨可我所知道的“碰撞”,大抵可归为三种。

有的好比球桌上的两粒台球,偶然碰撞出短暂一声脆响,而后毫发无伤地各奔东西;有的像一场车祸碰撞出雷火之势,最终在浓烟中双双毁灭;还有一种与原子核的聚变相似,在相撞的瞬间迸发骇人的力量与新生,只是再找不见自己本来的面目。

于是就有一问:是否有一种碰撞,能在相撞时为彼此撞出精彩呢?我想是有的:一个人向我扑来,眼看要和我迎面撞上。

而若我挺起胸膛、展开臂膀,所谓“碰撞”就会成为一个有力的拥抱。

公园里的碰碰车无时无刻不忙着奔赴碰撞——它们怙恃橡胶底盘密不透风的保护,在护栏圈出的一方场地里徒劳无果地流窜。

在为无知狂欢的小车划出的绝对安全的堡垒中,相撞的刺激随时产生,又转瞬即逝。

像嘴里的跳跳糖,碰碰车名为“碰”,却从未真正碰撞。

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是一名“碰撞者”。

他与他所代表的“狂飙突进”一代在社会里左冲右突,激进慷慨,撞得头破血流、车毁人亡者不在少数。

这些青年人可比一枚鸡蛋,空有硬脆的薄壳、内里却是凝凝流动的一汪,在撞上岩石之际别无选择,只有色厉内荏地迎来毁灭。

曾有一颗叫“忒伊亚”的星球,在很久以前訇然撞上地球。

两颗星球双双震荡,破碎,无数齑骸残片在引力下聚合成为今天的月球。

这场声势浩大的碰撞孕育出新生,有如涅槃的火凤,展现出生死际会的动人。

然而火焰中飞出的凤凰是否还是原来那一只,忒伊亚星如今又身在何方?它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本来的模样,是否在这场盛大精彩的碰撞里把自身一并毁去了呢?我旋即发现这三种碰撞各自的致命缺陷——碰碰车的顽固、短视、自我封闭,维特的外强中干、表里不一,以及忒伊亚的燃尽所有、自我迷失。

所幸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碰撞”——在北美大陆东方,大西洋的寒暖流相撞相汇,形成闻名的纽芬兰渔场。

两股性质迥异的洋流撞出一片涌动的温床,海洋生命在此盎然生息。

海水浑厚强劲、宽和包容,在相撞的一刻互相接纳融汇,有如两个挺起胸膛、展开臂膀的人,在迎面相撞时给彼此以一个有力的拥抱。

放眼现实,世界何尝不像一片汹涌的海域、一个迎面扑来的人?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立足逐渐强盛的国力,挺起胸膛,在葆有中国特色的同时向世界展开臂膀,如同一股浩大的洋流,碰撞进瞬息万变的世界、拥抱日新月异的时代——祖国如此,作为青年人,我们更不能落后。

我们正该博观厚积、挺起胸膛,包容悦纳、张开臂膀,葆一颗本心,撞上广阔的世界。

我们更该随祖国向前直到超越她的脚步,最终由我们引领祖国,与世界相撞,相拥,奔赴我们与她共同的理想之地。

撞出新时代高三6班王子硕信息时代与它之前的旧时代相比,最大的改变在于信息交流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与此相应的,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变得更加频繁。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碰撞中,鸡蛋碰石头,以及石头撞鸡蛋这样的类型已变得越来越少,不同思想的碰撞、冲突,其结果不再一定是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更多的是像橡皮泥撞上橡皮泥一样,彼此交融后,诞出新色彩。

我们中的许多人,还对这种碰撞持怀疑或惧怕的态度,为什么要碰撞?要怎样碰撞?为什么要交融?要怎样交融?为什么要改变?要怎样改变?这些疑问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而现在,我们就一一将他们解答。

一种思想或文化,其诞生之初不可能是完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无法走路,思想或文化,也只有经历时间洗礼,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奔跑。

而未经风雨的稻子结不出饱满的果实,也就弯不下腰,一种思想或文化若是没有经历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便无法找出自身缺陷,也无法提升。

因傲慢而拒绝交流更是不可取的,清朝就是这种井底之蛙的代表,不愿正面碰撞的思想和文化,终会在自己“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死去。

既然碰撞是必须面对的,那交融和改变呢?交融指的是不同思想文化间的相互认识,改变则是师人长技以补己短处。

由此可以看出,交融是碰撞的延伸,改变则是碰撞的目的,这三者都是不同思想文化间彼此学习提升的必经之路。

如果仅仅碰撞一瞬,而后就弹开,不再接触,甚至越发远离,那么交融和改变就无从谈起,碰撞的意义也就大大降低了。

接下来要注意的,便是这一流程中“度”的把握,常见的错误有“固执己见”和“全盘接收”两种。

其中固执己见这一点,其错误和害处在前文有关碰撞、交融、改变必要性的讲解中,已有所提及,而全盘接收则是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极端。

如果说固执己见是拒绝碰撞,那么全盘接收便是把自己当做鸡蛋,把别人当做石头,让自己撞个粉身碎骨,什么也不剩,或是在石头上留下些微的蛋浆蛋壳,美其名曰“同化”。

这类错误在现实中的体现便是崇洋媚外,犯了这种错误的人往往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昧追求国外事物,贬低自己的国家,这种忘本的行为自然是要受人白眼儿的。

但同时,有些懂得要碰撞、要改变的人们,在全盘接收者的影响下变得缩手缩脚,生怕会犯同样的错误,譬如之前要在故宫中建星巴克一事就有人反对,说是会破坏传统文化,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夸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