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标题范文五篇1200字当看到沈浩同志扎根小岗村,为小岗村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时,我不禁潸然泪下,被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范文,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范文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凤阳来了共产党,人民得解放,咚锵,咚锵……”农民唱的歌词旋律还在我的耳边轻轻回荡,此时此刻,沈浩书记为小岗村村民所做的点点滴滴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辛苦,劳累,忙碌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他朴实的言行打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沈浩同志这位“第一书记”官职不大,责任却重大,自他踏入小岗村泥土的那刻起,就决心为群众干点实事。
最初他从省财政厅调到小岗村时面对群众质疑来镀金时毫不介怀,并逐家走访农户,摸清家底,给予最有困难的残疾智障家庭最及时的帮助;新农村建设复杂,矛盾重重,面对占用村里铲车却又飞扬跋扈的杨德福时沈浩书记毫不畏惧,强行收回铲车后天天和村民在工地扛水泥,拌砂浆,终于铺就了小岗村通往外界的乡村公路——友谊大道;被村霸报复殴打后仍不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热情热心;还团结起大包干带头人,一起重建了大包干纪念馆,卫生院,使村民之间的感情比以前更融洽了;为了让GLG现代化工业落户小岗村,沈浩书记顶着巨大压力,饱受非议,挨家挨户向村民解释,让村民意识到小岗村的长远发展要和现代化接轨;还一次又一次不辞劳苦地奔走于各铁路部门之间,只为给小岗村开通一条铁道线路;……在他的带领下,曾经被戏称“一夜跃过温饱线,二十年迈不过富裕坎”的小岗村从新焕发了光彩,逐渐走上了现代化致富的道路。
有沈浩书记在,小岗村每天都在上映着一件又一件的感人故事,点点滴滴,平凡而又弥足珍贵。
这位“全天候”村官的身影踏遍了小岗村的每一个角落,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在。
三年过去了,沈浩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真心,回报了村民对他的信任,改变了从前村官“不干不好意思,干点意思意思,干多了你什么意思”的不作为作风,朴实的农民舍不得他走,唯有用98个鲜红手印挽留好书记,早已把小岗村村民当家人的沈浩默默地答应了,决心用更大的努力为村民谋利益,造幸福,同时他的心中深深感到愧对妻子和家庭。
第二个三年时光倏忽而过,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小岗村村民再次用186个鲜红的手印挽留他们心目中的“第一书记”沈浩。
可是,这一次,书记的身体支撑不住了,心脏承受不了,只能为小岗村村民留下一坛白骨灰,就这样,他的灵魂永远留在了小岗村……我的心在抽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因为这是一个好书记,他最真实的行动令我看到了平凡共产党员最耀眼的最优秀的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沈浩书记在最平凡的岗位上贡献了自己的最辉煌的岁月,他把村民的利益记在心里,捧在手里,是“真共产党”!我心中充满了对沈浩书记的敬佩之情,决心把沈浩书记当作人生路上的好榜样,做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干事,也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是我用心想做好的事!只要用心为群众办实事,在哪个岗位不可以好好干?何须一定要高官厚禄?毛爷爷曾经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坚信自己在崇高理念的指引下,一定可以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脚下的路,一点一滴都积蓄力量,为群众干好事!沈浩书记说的那句“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行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早已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牢牢记在我的心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过3年就要踏入社会,我知道自己是时候用行动说话了。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用感动和爱去回馈这个社会!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范文二今天,吴老师给我们看了山西卫视的《第一书记》里的几个贫困孩子的故事,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是潘绍强,他是一名初一的学生,家里有患有疯病的爸爸,还有患有疾病的奶奶,一家四口,这个家只有他和妈妈一起支撑着这个家,妈妈是这个家的唯一栋梁。
他们是靠卖炭,自己烧,自己砍。
有时邵强他不在家,到县城去上学,都是潘妈妈一个人做的。
真是一位懂事的孩子!看完之后,有些同学都纷纷留下了眼泪。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高二女孩欧子研姐姐的,这个故事是我最感动也是印象最深的。
欧姐姐她学习很好,是同学们的好榜样,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她也是一位贫困的孩子,她妈妈患有疾病,奶奶也快80多岁了,家中还有一位4岁的弟弟,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是弄电线的,眼睛因为常年看到激光,眼睛不好。
这位欧姐姐,她想考上北大,她的爸爸就是为了能让她考上她梦寐以求的大学,坚持去外地打工,不让欧姐姐知道,同时也很少回来。
在记者录节目的那一天,也是欧姐姐奶奶的生日,欧姐姐早早地准备好了饭菜,这一天,远道而来的爸爸也来为奶奶庆祝。
爸爸过几天也就要去外地继续打工了,可欧姐姐不肯让她的爸爸再继续出去打工,她跟她爸爸说,她不去上学了。
这样她的爸爸就没有必要再去打工供她读书,欧姐姐只希望他的爸爸能陪着她身边,看着看着,我的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想到自己:爸爸平时也出去工作,早上也早早地出去,没看到几眼,晚上有时也很晚回来,晚上看到爸爸也才不到几个小时,可有时候我却不听话,和爸爸顶嘴吵架,惹爸爸生气。
看完这位欧姐姐的故事,觉得很愧疚,所以以后要向欧姐姐学习。
我觉得这位欧姐姐是一位好姐姐也是一位好学生,她在家照顾弟弟,帮忙家里的家务,而且还要学习,家里家穷可她还把贫困基金让给其他的同学,这真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姐姐。
第三个故事是:一位孤儿杨六斤的故事,他更是一名贫困儿童。
在他6岁时,爸爸生病去世,妈妈则带着幼小的弟弟改嫁,奶奶也抚养不起他,于是把他送到堂兄家,可堂兄也要外去工作,于是只剩下一个他留在家里面。
他从6岁起,就学会自生自立,自己煮饭,自己写作业,自己睡觉等等等等,年满11岁的他,每天吃的只是一碗饭,辣椒,然后趁放牛时,在草地上摘点野菜,用来拌辣椒酱吃,那么简朴的一餐啊!晚餐,就到小河里抓点小鱼,炒来吃。
真是可伶的一位孩子。
那些油、米都还是需要其他邻居的提供,他也是一个很勤快的小男孩,他很懂事,有时候会去帮邻居喂猪、放牛等等。
邻居们也对他很好,给予他温暖。
他在他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很想念他的母亲,于是在节目组的帮助下,经过一上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母亲的下落,他们团聚了!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到了晚上,母亲和六斤又要分别了,太多太多的想念,太多太多的爱在这一刻凝聚在了一起……同学们,好好珍惜吧!好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时光吧!用自己的努力来报答你们的父母和老师吧!加油~你们是最棒的!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范文三根据小岗村支部书记沈浩同志事迹改编的电影《第一书记》已经在全国上映了,我们由单位组织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我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看完《第一书记》后,心中感慨良多。
从电影中,我们知道沈浩同志原先是省里的一位干部,前程似锦,生活待遇优厚,但是做为下驻基层的选派干部,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省里的优厚生活,来到了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从那时起,他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小岗村的经济建设工作中,这一干就是六年。
在影片中,导演没有刻意的去素造人物,也没有弄的很煽情,电影从一始就没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以真实的角度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沈浩同志,优秀的剧本,经验丰富的导演,和具有深后演艺经验的男演员,通过这些影视人员的努力,我们在大银幕上又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沈浩同志,发现他还活在人们的心中,沈浩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
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
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
电影把这些真实地情况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
当片头音乐响起时,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电影院里的观众非常安静的在观看,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
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
相对于在采访过程中听人描述、查看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
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
电影《第一书记》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
在另人感动的同时,一些细节的处理却又非常幽默,引发了观众的会心一笑。
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到,中国基层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对于沈浩勇于改变小岗村面貌的精神十分钦佩。
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力量。
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
回想起在安徽采访结束准备返程的那一天,我们一群媒体同仁抓紧最后的时间,聚在一起交流对沈浩的理解和看法。
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只是在知道许许多多关于他的真实后,心底里受到了触动。
这种触动,已在采访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会带给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电影里,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英模形象,也不是观众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而是力求拍摄出一个为当今社会树立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希望以此将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典范形象永远定格在胶片之上。
饰演沈浩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杨立新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饰演沈浩,自己深受感动并且倍感荣幸,“起初,沈浩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并无不同,他是一位在省财政厅一干十几年的科级干部,生活安康、工作稳定、与妻子女儿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
但是,他之后的道路却开始不平凡,我也一度猜想,究竟是什么促使他离开家人,放弃安逸前往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又感动了村里朴实的农民3次按下红手印留他?在深入到角色内心后,我寻求到了答案——因为沈浩是农民的孩子,他对农民有着最深沉的感情,对土地是发自肺腑的热爱;因为他有理想和抱负,不愿在机关里度过余生,希望来到基层为农民们做一些实事;小岗村给沈浩提供了一个舞台,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给了他一个实施理想抱负的机会和最强有力的支持。
”《第一书记》着重挖掘了沈浩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最感人的生活细节,记者在观看影片时发现,导演没有故意把沈浩塑造成高大全的英模形象,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会在每个人身边出现的普通人,片中他遇到困难时也会有激烈的思想斗争、面对家人和工作的矛盾时也会焦虑,这些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沈浩。
此外,片中表现的沈浩访贫问苦、招商引资、建纪念馆、修自来水、新村规划、经济种植、土地流转、迁坟建厂等事迹让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当看到小岗村村民为了挽留沈浩三次集体摁下红手印的情节时,一些女观众开始悄悄抹泪。
影片的最后,年仅45岁的“第一书记”沈浩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小岗村人伤心欲绝,第四次摁下红手印把沈浩的骨灰留在了小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