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巧迁移

知识巧迁移

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建湖电大08秋小学教育学员沈中仁内容摘要:本文谈了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以及自己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从教材内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应用,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学生特点、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对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知识迁移意义条件策略小学教学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充分地理解、掌握、融会贯通。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解决新问题。

这就关系到学习迁移的问题。

学习迁移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中,特别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人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和实践中的尝试。

一、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是先哲们的教育思想,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方法,从而掌握“会学”知识的金钥匙。

我们发现,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早已为古人所发现。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

即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之间或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这就是心理学家称之为“学习迁移”的问题。

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

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现代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和要领掌握得牢固,且又善于分析思辩,那么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会对另一种知识、技能、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推动,这就是学习的正迁移。

反之,如果对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得不牢固,又不注意分析思辩,那么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则会对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概念产生妨碍和不利影响,这就是学习的负迁移。

也叫干扰。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促进知识正迁移阻碍知识负迁移的过程。

心理学家们对迁移现象做了广泛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迁移理论。

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学习迁移的某些规律和产生迁移的基本因素。

概要地说,新旧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因素,是产生迁移的客观因素,它们之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学习者自身的分析、概括能力,则是产生迁移的主观因素,分析、概括能力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产生迁移。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迁移的规律,注意发挥学习中正迁移的作用。

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但是,迁移不是自动的,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得到正向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正确的方法,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才会使学习迁移朝着正确方向延伸。

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努力探究实现迁移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方法,做到一个“巧”字,以实现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的目的。

二、运用迁移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首先,课程标准给实施知识正迁移指明了方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条件,而知识迁移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

我们在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时应遵循这一规律。

其次,儿童数学认知学习的基本特征,为实现知识迁移奠定了基础。

其中“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儿童的生活常识也是一种能够促进知识迁移的知识之一;“儿童的数学认知是一个数学的‘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顺向迁移,去主动获得那些数学家们已经发现并创造的数学知识。

再次,数学思想方法的循序渐进原则也为我们用知识迁移理论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原则认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难于知识的理解和一般技能的掌握,它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学生对每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都是在反复理解和运用中形成的,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地沿着螺旋式方向上升的。

如,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方法可从小学的画示意图找数量关系着手孕育。

另外,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为运用知识迁移理论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数学内容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都是由浅入深编排的。

其中前面知识的学习可以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前面知识可以顺向迁移为后面的知识,同时后面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前面知识的巩固,也就是实现所谓的逆向迁移。

三、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努力探究实现迁移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方法,达到一个“巧”字。

可以实现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的目的。

(一)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认真分析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弄清知识结构,准确把握连接点。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方向的教学体系。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迁移原理,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教学新理念,熟悉教材,掌握教材中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归类,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体系。

强化知识的概括归纳,建立知识网络结构,认真确定可以固定新知的相关旧知,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可行性前提。

如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需要考虑它与前面所学整除的知识联系紧密,这就是可以固定新知的相关旧知,就是进行本单元知识迁移教学的切入点,也就是前后教材的连接点。

这样,只要在整除知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学生就会顺利地由整除的知识迁移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而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又是统揽全单元的一个整体性、概括性的知识,由此通过进一步的迁移,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其它知识。

作为一个教师,要能够纵观学科全局,注重知识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前犹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这样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实现了知识的巧妙迁移。

(二)引导观察理解,发现共同因素,进行知识迁移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并不能保证迁移的自动发生,要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这些共同因素。

在教学中,我尽量提供促使学生辨认共同因素的情境,鼓励学生寻找、探索、发现共同因素,通过相互作用去同化或顺应新知。

实践证明,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发生正迁移,从而激起学习者思维的宽度,将原有的知识用到新知识中去。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以及同分母分数加法,并复习计算法则及注意点,分别追问:整数加法为什么数位要对齐?小数加法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这样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因素——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从而使学生有可能运用新旧知识所存在的内部关系,将“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迁移到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中,通过通分使计数单位相同,达到主动获取新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寻找相似性、统一性的联系意识,有助于迁移的实现。

一个正迁移过程的完成,要求在利用相关旧知识时,认真寻找它与新知的共同因素,通过相互作用去同化或顺应新知,将原有的认知结构扩展到新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寻找相同要素,假设迁移的桥梁。

例如,我把两位数乘法和三位数乘法,在算理和算法上都是一致的,具有较多的相同要素。

在教学三位数乘法时,先复习两位数乘法,突出乘的顺序、积的对位原理,以此作为固定新知的相关旧知,那么在学习新课时,只需稍加指点,学生就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这种学习,无论是在学习效率上,还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知识的迁移在教学实践中表明,它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宽度,让学生把他们的知识运用到新地方。

(三)发现不同之处,运用对比方法,防止知识负迁移。

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

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习主体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先前获得的知识,对新学习的知识可以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先前获得的知识不是很巩固,那么后来学习的知识又会干扰旧知识,发生混淆不清的现象。

所以,对相似、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要加以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加强掌握知识的清晰度,防止负迁移。

所谓对比,就是比较事物间的不同点,找出相同点或相似刺激中的细微差别,而这种差别常常是本质区别。

例如:我将教学实践中的填空题:0.48米=()厘米,0.831千克=()克,0.25小时=()分。

学生常常会得出0.25小时=25分的错误答案,这是学生们在十进制小数的刺激下做出了错误的反应,就是负迁移在作祟。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各种不同的量进行归类,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都是十进制单位,而时间单位的进率则是六十进制。

再例如:整除与除尽、直线与射线、求比值与化简比、质数与互质数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单凭孤立的概念讲述不足以使学生深刻领会,而进行对比后,突出了个性,显示其差异,才能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它。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本质和现象,而事物的性质是由本质决定的。

一些事物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现象,但其本质却是相异的。

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所限,往往只见现象不见本质,混淆各类事物,造成负迁移。

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辨析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认清知识间的相似与差异。

对比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抓住本质。

(四)在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负迁移,实现正迁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