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 农业植物病理学 课件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 农业植物病理学 课件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一 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 性病害。
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 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损失20%-40%。
曾引起爱尔兰饥饿,导致约100万人死亡。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
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病薯播 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另一 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病菌以幼苗茎基部沿 皮层向上发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茎上条斑,病 苗和病菌长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 子囊,这种病苗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病菌能借 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被动的在土壤内移动, 还可以在病薯与健薯上繁殖。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控制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不
同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
入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块、春化等过程 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 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控制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 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马 铃 薯 晚 疫 病 病 害 循 环
图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 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温度,湿度影响最大。 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
(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最适。 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
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
品种抗病性: 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 差异。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病性以下两种:
1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2非小种专化性的,多基因遗传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病性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件
耕作与栽培措施: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 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 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 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 薄、缺氮或黏土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 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危害。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间 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6-12个双鞭毛的游动孢 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长出被膜, 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 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 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多次 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 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眼及皮孔 等处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 内为多。
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
属鞭毛菌亚门疫 霉属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 以卵孢子越冬,但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 囊都不能在田间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 留土中的病残组织和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 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 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 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 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1212200倍式波 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病后 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