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郦道元到三峡考察过吗 精品

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郦道元到三峡考察过吗 精品

郦道元到三峡考察过吗?
手头有一本《地学史话》,偶然翻到一段关於郦道元(?-527)的记述。

书中说:“郦道元久闻长江三峡之名,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他不辞艰险,长途跋涉来到了三峡。

”“他自己也深有感触地说:‘耳闻不如亲见矣。

’”还说:“他的足迹遍及秦岭、淮河以北、长江以南和长江中游一带”。

读后,颇有点困惑。

因为郦道元生於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当时南北分裂,他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未有出使南朝,到过三峡的记载。

难以道是发现了新的史料?书中的著释说,见《水经注》卷三十四。

一查原文,这下明白了,原来是引用史料时出了张冠李戴的差错,说出“耳闻不如亲见矣”这种感受的,不是郦道元,而是《宜都记》的作者袁山松(?-401)。

他是晋人袁乔之孙。

袁乔曾赞桓温伐蜀。

山松博学有文章,也到过三峡,所著《宜都记》,为郦道元多次引用;《水经注》卷三十四引用他的文字之前,明明白白有“山松言”三个字,可惜被忽略了。

这也许是未解古文原意,但很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想把郦道元个人的作用表现得突出些,所以他的“足迹”也遍及长江以南了。

我认为,还是侯仁之教授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中,为《水经注》选释所写的一段话说得对:“没有郦道元那种访渎搜渠的精神,固然写不成《水经注》;但是没有东汉、魏、晋以来所积累的那样众多的有关地方的记述,同样的也不能使郦道元写成《水经注》。

”“无论如何,郦道元是在大量地理著作与地方性的记述出现之后,才有可能去详注《水经》。

”这种态度也才是我们在研究地学史时所应采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