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陷修补方案(定)

缺陷修补方案(定)

工程质量缺陷处理方案目录一、工程概况及说明: (2)二、主体结构质量缺陷 (2)2.1 模板工程 (2)2.2 钢筋工程 (5)2.3混凝土工程 (8)2.4、砌体工程 (11)三、装饰装修工程 (12)3.1抹灰工程 (12)3.2、防水工程 (15)3.3、楼地面工程 (20)质量缺陷修补方案一、工程概况及说明:工程地点:市固安县,锦绣大道北侧,永盛路东侧,永固路东侧,属于高层住宅楼工程。

其中9#、24#楼地上28层,地下一层,局部地上24层,地下一层;16#楼地上28层,地下一层;5#楼地上15层,地下1层。

均为剪力墙结构,建筑总面积73743.04 平方米。

本工程地下室外墙截面尺寸为250mm,墙截面为200mm。

主体结构外墙厚度为普通实体剪力墙+CL保温墙板,CL保温墙体采用自密实性混凝土,混凝土强度与本层普通混凝土相同。

CL墙板总厚度约为120mm。

填充墙墙为100、180厚BM砌块分户隔墙为加气混凝土砌块。

本工程地下室防水为自粘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卫生间墙面、地面为1.5mm厚JS防水卷材,防水遇墙上返300mm,门口处外伸300mm;屋面为双层SBS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在结构及装饰装修施工中,为减少和避免出现各种质量缺陷,应加强质量管控力度,实行“计划、实施、检查和整改”的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当工程出现直接影响工程的构造安全、使用功能、建筑节能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较大质量缺陷时应通知建设、监理工程师,并由建设单位联系设计工程出具缺陷整改方案或施工单位编制整改方案由设计单位认可、建设监理单位批准后方可按审核方案进行整改。

对于一般性质量缺陷由建设、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后可按本方案进行整改,全部完成后报送监理单位验收。

二、主体结构质量缺陷2.1 模板工程2.1.1 轴线偏位(1)、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偏移。

(2)、原因分析•轴线放线错误•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发生偏位后不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支模时,不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总垂直度控制措施。

•模板刚度差,水平拉杆不设或间距过大。

•混凝土浇捣时,不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捣高度过高挤偏模板。

•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偏位。

(3)、预防措施楼层墙体边线、控制线放完后,要有各楼负责的专职质检员进行技术复核,各个构件尺寸、部位核对无误后报送监理工程验收,偏差和尺寸符合规和图纸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限位措施,墙体钢筋绑扎完成后,在顶板预留辅助钢筋上焊接模板定位钢筋,以保证底部和顶部位置准确。

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总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模板安装完成后由质检员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经自检合格申报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派专人对模板进行看护,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混凝土班组停止施工,排除隐患后继续进行。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对模板进行复验,在混凝土硬化前进行二次修正,如难以修复,可待模板拆除后对混凝土进行修补,处理办法见混凝土缺陷相关描述。

2.1.2 变形(木模板部分)(1)、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凸肚、缩颈或翘曲现象。

(2)、原因分析支撑及龙骨间距过大,模板截面小,刚度差。

墙模板无对销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竖向承重支撑地基不牢,造成支撑部分下沉。

门窗洞口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以致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

浇捣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份。

(3)、预防措施模板及支架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浇捣时侧向压力和振捣时产生的荷载,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承载能力和刚度。

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措施,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

当梁、板跨度大于或等于 4m 时,模板中间应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度的 1‰~3‰。

2.1.3 标高偏差(1)、现象测量楼层标高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有偏差。

(2)、原因分析每层楼无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未做平。

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不按标记施工。

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厚度差。

(3)、预防措施每层楼设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2.1.4 接缝不严(1)、现象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空隙,造成混凝土浇捣时漏浆,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2)、原因分析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缩造成裂缝。

木模板含水过大,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不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3)、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严密,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2.2 钢筋工程2.2.1 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1)、现象浇筑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要求。

顶板模板拆除后,在进行钢筋保护层结构检测时,钢筋保护层厚度超标。

(2)、原因分析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或垫块垫得太少。

浇筑阳台板、挑檐板等悬臂板时,如保护层处在混凝土浇捣位置上方,由于没有采取可靠措施,钢筋网片向下移位。

(3)、预防措施检查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垫够。

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例如采用专用的石垫块和焊接钢筋马凳。

悬挑板处混凝土浇筑时,对成品钢筋应加强保护,防止因操作工人踩踏,使钢筋保护层过大。

(4)、治理方法浇筑混凝土前发现保护层不准,可以采取以上预防措施补救;如构件已成型而发现保护层不准(经凿开混凝土观察或用必要的仪器探测确认)则应根据平板受力状态和结构重要程度,结合保扩层厚度实际偏差状况,对其采取加固措施,严重的则应报废。

2.2.2 同一连接区段接头过多(1)、现象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连接区段(对于绑扎接头,在任一接头中心至规定搭接长度 L1 的 1.3 倍区段,所存有的接头都认为是没有错开,即位于同一连接区段)的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过规规定的数值。

(2)、原因分析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安排原材料下料长度的合理搭配。

忽略了某些杆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

错误取用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3)、预防措施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要加文字说明。

记住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如屋架下弦、拱拉杆等)中的受力钢筋的接头,均应焊接,不得采用绑扎。

弄清楚规中规定的“同一连接区段”含义。

如果分不清钢筋所处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设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办理;如果在钢筋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与配料人员对受拉或受压区理解不同,则应讨论解决或征询设计人员意见。

(4)、治理方法在钢筋骨架未绑扎时,发现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要求,应立即通知配料人员重新考虑设置方案;如果己绑扎或安装完钢筋骨架才发现,则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情况下应拆除骨架或抽出有问题的钢筋返工,如果返工影响工时或工期太长,则可采用加焊帮条(个别情况下,经过研究,也可以采用绑扎帮条)的方法解决,或将绑扎搭接改为电弧焊搭接。

2.2.3 钢筋网主、副筋位置放反(1)、现象构件施工时钢筋网主、副筋位置上下放反。

(2)、原因分析操作人员疏忽,使用时对主、副筋在上或在下,不加区别就放进模板。

(3)、预防措施布置这类构件施工任务时,要向有关人员和直接操作者做专门交底。

(4)、治理方法钢筋网主、副筋位置放反,如构件已浇筑混凝土,成型后才发现,必须通过设计单位复核其承载能力,再确定是否采取加固措施或减轻外加荷载。

2.2.4 钢筋网上、下钢筋混淆(1)、现象在肋形楼盖系统中,楼板的钢筋网所含两向钢筋以哪个方向的钢筋在上、哪个方向的钢筋在下,图纸未表示,以致出现含糊混淆、莫衷一是的情况。

(2)、原因分析在高层建筑中,楼面和基础底板多以纵横交叉的肋梁形式出现,肋梁的布置随楼面各功能区的布置而改变,因此,各交叉梁构成的矩形板大小不一,沿整个楼面的某方向或为短边”或为“长边”是不确定的。

对于四边支承板,配筋方案是依据板的边长关系确定的(即所谓“单向板”“双向板),或按受力特征(考虑使截面有效高度较大),则由于板的长边与短边长度接近(主要指双向板),受力状况就两个方向而言,基本上是对称的,板面钢筋网哪个方向钢筋应放在上面或放在下面,本来就没有“规矩”,兼之楼面很大,每个方向总是布置着许多边长不向的板,它们的配筋又是统一的(整个楼面一般只配置两片网,截面一下部和上部各一片),沿某方向的几块板,无法为考虑板的受力特征进行配筋布置,所以设计人员一般不作说明,让施工人员自行处理,导致施工图上不明确而引起施工管理的人员无所适从。

(3)、预防措施当前,施工作业管理日臻完善,施工规划、现场技术、质量检查、工程监理、班组交底等各个环节都要牵涉到这个问题,因此,防止施工过程出现意见分歧,必须取得确定性做法的依据。

但是,现有的许多工程施工图中对楼面配筋表示含糊,一般仅在平面图上画出两向钢筋,而缺少立面截面图,分不清哪个方向钢筋应在上或在下,既然问题出自设计单位,故应要求设计部门出具一份明确的说明,以使施工管理人员认识一致。

为避免有关部门为此事取得澄清意见而延误施工,应在图纸会审时或钢筋施工前提前向设计部门提出。

对类似肋形楼盖结构的工程(例如对筏式基础,虽然与肋形楼盖受不同方向的力,但性质类似),应作类似预防措施的做法。

(4)、治理方法钢筋网上、下钢筋难以区分位置,施工人员应多考虑并事先联系,为避免随意施工,可向设计人员索取书面说明,以供有关部门作为依据。

2.3混凝土工程2.3.1砼结构工程施工中主要存在的缺陷为:漏振、露筋、蜂窝、孔洞、疏松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