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世界地理(第1课时)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世界地理(第1课时)教案

世界地理【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由于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具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考试中将会涉及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世界地理。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世界地理进一步复习深化,以区域图为抓手建构学生头脑中的“脑地图”;二是建构“世界地理”知识框架,江苏地理中主要侧重人地关系的考查,把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实到具体区域,所以在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分析;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能力。

所复习的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都是紧密的以区域为载体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所示:第一课时:世界地理概况【知识构建】【教学目标】1.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的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

2.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3.准确识记世界主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和人文地理状况。

4.掌握世界主要资源的分布情况。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也是对必修一中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影响的进一步复习。

1、复习重点: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人口分布。

2、复习难点: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在现在世界中运用。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地图册,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大洋和大洲。

探究活动1:读图1,了解大洲与大洋地理位置与特点,完成填空。

一、大洋和大洲1.世界海陆分布从全球来看,地球表面积的____%为海洋,____%为陆地。

2.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和界线①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图中字母所在的大洲:A 、B欧洲、C 、D大洋洲、E南极洲、F北美洲、G 。

考点诠释2: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及其分布。

二、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1.陆地地形的类型与特征2.海底地形的类型与分布3.海陆变迁(1)六大板块:A 板块,B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D非洲板块,E太平洋板块,F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陆地地形雨海底地形的划分图与板块示意图。

学生读图理解比较陆地与海底地形的差异。

利用陆地与海底地形图帮助学生复习理解等高线与等深线的相关知识,抓住考查的重点、学生的易错点,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典型例题1】下图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

完成1~2题。

1.哪一条界线可能是1月0℃等温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甲;盛行风、洋流B.乙;纬度、地形C.丙;经度、地形D.丁;盛行风、纬度2.“这里地质活动活跃,石灰岩层受板块挤压而变质成大理岩”,此叙述所指的地区,可能接近的界线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1.A 2.B思路点拨:第1题,主要考查的是影响气温的因素,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是欧洲的西部由于受到被大洋暖流的影响,使1月0℃等温线呈现南北走向, 选项A是正确的。

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为阿尔卑斯山脉,是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选项B是正确的。

三、世界气温与降水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1)气温的变化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年变化:最热月:北半球陆地为月,海洋为8月;最冷月:北半球陆地为1月,海洋为月(2)气温的分布①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相反;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②影响因素:纬度、海陆、________、洋流等。

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降水的季节变化①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如全年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常年湿润区。

②降水季节差异很大:如________区、冬季多雨区。

(2)降水的分布①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________地区降水少;中纬度________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安降水少②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总结归纳:世界大州地理特征及对气候的影响注:【典型例题2】下图是“沿37°N世界某地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内华达山脉两侧海拔2 000 m处的降水量差值约是( )。

A.250 mm B.700 mmC.850 mm D.1 000 mm4.造成①地降水量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植被分布D.地形起伏答案3.B 4.D思路点拨:第3题经图中海拔2 000 m刻度做水平线,相交地形剖面线于两点;过此两点作纵坐标的平行线,交年降水量线于另外两点,则这两点所对应的年降水量刻度所示数值,就是两地的年降水量,其差值约为700 mm。

第4题①地在内华达山脉的东侧,据图中纬度和山脉等信息,可知该地位于美国西海岸,该地主要受西风影响,故①地位于背风坡,因而降水较少。

【典型例题3】5.读“世界输电电缆示意图”和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太阳能发电是全球各国非常重视的研究项目。

为了充分利用全球的太阳能资源,科学家设想,把全球太阳能电站联成网络(如上图,图中的A、B、C、D、E、F、G、H为世界上一些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以便在昼夜半球之间调节太阳能的余缺。

(1)图中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

(2)下面两幅剖面图对应的大洲分别是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

两大洲地形特征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MN为晨线,则上述地点中此时太阳能发电效能最高的是________,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多分布于副热带地区,并多分布于内陆地区(2)北美洲大洋洲在东西方向上分为三大地形区,有山地、高原、平原相间分布(3)F 全年高温干燥思路点拨:该题组结合世界热点“能源问题”考查学生世界地理知识内容。

第(1)题,图中标出的8个地点均为太阳能丰富地区,在分布上有相似性。

第(2)题,考查大洲的地形地势特征,准确判断大洲名称并比较分析即可。

第(3)题,有一定难度,突破口在MN为晨线,且与气候特征联系密切。

考点诠释3: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三、世界的居民和国家1.世界的居民(1)人口分布不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世界气温与降水①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的图。

②教师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

③教师指导学生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①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

②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所选答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①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解题训练。

②指导学生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③使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和稳定的解题方法。

①稠密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欧洲西部以及C____________等中低纬度近海的______地带。

②稀疏区:极端干旱的热带沙漠区,如D ;气候过于潮湿的____________,如E ;终年严寒的______地区,如F ;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G 。

③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表现为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2. 世界的国家(1)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2)人口数量: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其次是______。

(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布世界贸易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______输出资金、技术、经验、信息、工业制成品和粮食等,进口原料、能源、热带农产品等发展中国家 亚洲、非洲、________输出廉价劳动力、原料、能源、热带农产品等,进口工业制成品和粮食等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建构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学生读图回顾人偶利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建构知识地理知识体系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归纳人口分布特点。

分布主要特点,完成填空。

体系,抓住考查的重点、学生的易错点,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典型例题4】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6~7题。

6.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7.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A.⑤—湿热 B.⑥—干热C.⑦—干旱 D.⑧—高寒答案:6.C 7.D思路点拨:第6题,①②两地分别是东亚、南亚,其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

第7题,⑤地是北非,气候干旱;⑥地是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⑦地是南极洲,酷寒;⑧地是青藏高原,高寒。

【重点图像】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