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天-基因的分离定律1、基因分离定律与假说⎩⎪⎨⎪⎧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 1代全为高茎,,F 1自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3∶1,其他6对相对性状均如此 ⎩⎪⎨⎪⎧①F 1代中全为高茎,矮茎哪里去了呢②F 2代中矮茎出现了,说明了什么③为什么后代的比值都接近3∶1⎩⎪⎨⎪⎧①矮茎可能并没有消失,只是在F 1代中未表现出来。
因为F 2代中出现了矮茎②高茎相对于矮茎来说是显性性状③相对性状可能受到遗传因子的控制,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可能有显、隐性之分⎩⎪⎪⎨⎪⎪⎧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遗传因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将F 1代植株与矮茎豌豆杂交,预期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1∶1⎩⎪⎨⎪⎧实验结果: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30∶34约为1∶1⎩⎪⎨⎪⎧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假说正确,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巧记“假说—演绎过程”观察现象提问题,分析问题提假说, 演绎推理需验证,得出结论成规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下图表示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由图得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A 和a 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
3、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2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设计实验,判断显隐性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较与鉴定比 较纯合子杂合子特 点①不含等位基因②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①至少含一对等位基因②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实验鉴定测交纯合子×隐性类型↓测交后代只有一种类型(表现型一致)杂合子×隐性类型↓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自交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花粉鉴定方法花粉的基因型只有一种花粉的基因型至少两种 5.(1)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
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
但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2)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
(3)花粉鉴定法的原理:花粉中所含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可通过遇碘后分别变为蓝黑色和红褐色的测试法实行鉴定,并可借助于显微镜实行观察。
若亲本产生两种颜色的花粉并且数量基本相等,则亲本为杂合子;若亲本只产生一种类型的花粉,则亲本为纯合子。
6.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亲 本 子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 AA×AA AA全为显性 AA×Aa AA ∶Aa =1∶1 全为显性 AA×aa Aa全为显性 Aa×Aa AA ∶Aa ∶aa =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 ∶aa =1∶1 显性∶隐性=1∶1 aa×aaaa全为隐性7.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F 1⎩⎪⎨⎪⎧显性∶隐性=3∶1⇒亲本:Aa×Aa显性∶隐性=1∶1⇒亲本:Aa×aa 全为显性⇒亲本:AA×A_或aa 全为隐性⇒亲本:aa×aa8.准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提示相关遗传病的概率(风险率)计算问题在高考中多处涉及。
9.指导杂交育种(1)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2)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
(3)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具有相对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可具杂种优势但每年都要育种。
10.杂合子Aa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1)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F n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显性性状个体隐性性状个体所占比例12n1-12n12-12n+112-12n+112+12n+112-12n+1(2)根据上表比例,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坐标曲线图为:由该曲线得到的启示:在育种过程中,选育符合人们要求的个体(显性),可实行连续自交,直到性状不再发生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11.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2)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12.分离定律的适用条件(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3)子二代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
(4)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5)观察子代样本数目充足多。
例1、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使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实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
下列相关叙述中准确的是( )。
A .“F 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B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C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实行的检验D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有,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假说内容解析 A 、B 项所述内容均为实验中存有的事实或实验现象,不属于假说内容。
因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孟德尔所在时期没有发现染色体结构,所以假说内容不包含遗传因子与同源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答案 C例2. 现有一豌豆种群(个体充足多),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 ,已知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均没有活性,该种群在自然状态下繁殖n 代后,子n 代中能产生可育配子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A.2n +12n +1 B.2n +1-12n +1 C.2n +12n +2 D.2n -1+22n +1都是上一代Aa 个体自交产生的,所以子n 代中的aa 占22n -1+1×14=12n +2,则子n 代中A__占1-12n +2=2n +12n +2,故C 准确。
答案 C例3、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 1自交,播种所有的F 2,假定所有的F 2植株都能成活,在F 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
假定剩余的每株F 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 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 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
A.18B.38C.116D.316例4.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 、Bb 为灰身,bb 为黑身。
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 的个体,20%为bb 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 的比例是( )。
A .25% B .32% C .50% D .64%例5.下列相关遗传学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性状是指生物的任何能够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的特征,是遗传物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性状C .显性性状是指杂合子显现出来的性状D .隐性性状是指在杂合子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解析:选B 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比如双眼皮与单眼皮,研究的是人的眼睑这个性状。
例6.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下列相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 2表现型的比为3∶1 B .F 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 .F 2基因型的比为1∶2∶1 D .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为1∶1解析:选B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成对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分离的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从而产生含不同基因且比例相等的配子。
1.(2014届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3月月考水平测试生物卷)1962年英国格拉斯医院Griet在非近交的小鼠中偶然发现有个别无毛且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小鼠,称为裸小鼠,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
纯合型雌裸小鼠nu/nu受孕率低,乳腺发育不良、且有食仔的习惯。
将淋巴细胞脑膜炎性脉络病毒(LCMV)经脑内接种于裸小鼠,未导致其死亡,仅出现持续的病毒血症。
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A.裸小鼠是因为基因突变造成的B.将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经脑内接种于裸小鼠,未导致其死亡,仅出现持续的病毒血症,这说明裸小鼠淋巴细胞正常,细胞免疫也正常C.生产上一般采用纯合型雄鼠与杂合型雌鼠交配(♂nu/nu×♀nu/+)可获1/2纯合型子代D.将分泌生长激素的鼠垂体肿瘤细胞培养后接种至裸小鼠体内,会引起被接种的裸小鼠出现持续体重增加2.(2014届浙江温州中学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卷)最能反应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B.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3︰1C.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彼此分离D.产生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彼此分离3.(2014届浙江温州中学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卷)一对血型为A型和B型的夫妇已有一个O型血女儿,现又生了个儿子,则他为O型血的几率是A.1/8 B.1/4 C.1/3 D.1/24.(2014届浙江温州中学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卷)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卷毛与白毛B.豌豆的红花与桃的白花C.人的身高与体重D.玉米种子的黄粒与白粒5.(2014届山东菏泽高三3月模拟考试生物卷)调查某豌豆种群中一对相对性状(甲、乙性状)的频率,发现甲性状占50%,其余均为乙性状。
若分别取充足多数量的甲、乙两种性状的个体分别自交,发现50%乙性状的子代表现出甲性状,而甲性状的子代未发现乙性状。
以下结论错误的是A.甲性状相对于乙性状为隐性B.采用样方法调查这两种性状所占比例,即可推断基因型比例C.乙性状个体子代中出现甲性状是性状分离现象D.该种群杂合子占25%,且甲性状的基因频率高于乙性状的基因频率6.(2014届湖南四大名校高三下期四校联考生物卷)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自交产生F1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相互交配(自交、显性个体与显性个体间杂交均不发生)产生的R中,还是只发生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相互交配,则R中杂合体占A.1/2 B.1/3 C.2/3 D.1/47.(2014届山东淄博金山中学高三上期教学质量抽测生物卷)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纯合子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得到F1,让F1自交得到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