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夯地基工程施工方案

强夯地基工程施工方案

目录1、概况41.1工程概况41.2编制依据42.地基处理概述42.1强夯地基加固处理方案设计42.2强夯法设计参数52.3强夯块石墩设计参数62.4场地网格高程72.5满夯施工工艺及要求72.6强夯法施工流程及要点72.7强夯置换法施工流程及要点82.8施工流程92.9施工机械及进场计划92.10人员安排103施工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123.1场地排水123.2局部软弱地基123.3各区域因高程不同形成的边坡区域123.4避震措施133.5其他措施134地基检测144.1静载荷试验检测144.2重型动力触探检测14 4.3强夯置换法地基检测14 4.4静载荷试验检测145安全文明施工155.1安全组织管理155.2安全管理目标155.3安全生产基本要求16 6工期保证措施177质量保证与承诺188附件191、概况1.1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黄甲山路北/实验学校东侧/莲花山路西,建筑物总占地面积约为6000m2,拟开发建设蓝球场等。

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单元为低山丘陵和水库处,低凹趋势,地面高差8m左右,目前场地已填平;因地势较低积水形成沼泽地,污泥为1.1m水深约4.4m。

1.2编制依据本施工组织方案参照执行主要文件、规范有:《蓝色新区实验学校项目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 地质工程勘察院,2013年4月;《蓝色新区实验学校项目地基处理(施工图)》2013年4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国家标准。

2.地基处理概述2.1强夯地基加固处理方案设计根据本场地地质勘察资料,场地谷地需回填后进行地基处理,本场地拟选用强夯法及强夯置换法进行加固。

2.1.1区域一、为19.5m高程强夯地基处理范围,面积约2850m2,采用4000kN·m的强夯块石墩进行加固,夯点间距6.5m*6.5m,有效处理深度约为8.0m。

2.1.2区域二、为9.7m高程地基处理范围,面积约2150m2。

要求先对地表1.1m厚度进行抱石挤淤,挤淤完成后回填石渣至起夯面高程。

采用2000kN·m普通强夯进行地基处理,夯点间距5.5m*5.5m,有效加固深度约为8.0m。

2.1.3区域三、为5.5m高程地基处理范围,面积约5000㎡,采用1000kN·m普通强夯进行地基处理,夯点间距0.8D(D为夯锺直径)简称满夯。

2.2强夯法设计参数2.2.1夯击能量:单点夯击能4000(2000)kN·m,有效加固平均深度约8.0(6.0)m;2.2.2夯沉量控制:全场地平均0.8~1.0m。

2.2.3夯点间距:6.5m*6.5m(5.5m*5.5m),正方形布置。

2.2.4锤质、尺寸及重量:全钢制夯锤,直径2.5m;2.2.5夯锤自由落距:因现场夯锤重量不同,现场根据夯击能调整;2.2.6起夯面高程:区域一、起夯面高程为19.5m;区域二、起夯面高程为 9.7 m;区域三、起夯面高程为 5.m;2.2.7点夯遍数及击数:夯击二遍,单点只夯一遍,跳点夯击,单点总击数10~12击。

在第一遍跳点强夯结束后推平夯坑,进行第二遍点夯放线,接着进行第二遍强夯;2.2.8点夯收锤标准:A、最后二击夯沉量不大于5~10cm。

B、总击数10~12击,不得少于8击,夯击数超过15击仍不满足A 要求的要重新补夯。

2.2.9满夯能量1000kN·m,仅夯一遍,单点夯3击,夯点地面相互搭接20%。

2.3强夯块石墩设计参数2.3.1单点夯击能4000kN·m,有效加固平均深度8.0m,要求石块有效直径不大于0.6m。

2.3.2夯沉量控制:全场地平均约0.5~0.8m。

2.3.3夯点间距:6m×6m、5.5m×5.5m,呈正方形布置。

2.3.4锤质、尺寸及重量:全钢制夯锤,直径不大于2.5m;2.3.5夯锤自由落距:因现场夯锤重量不同,现场根据夯击能调整;2.3.6起夯面高程:19.5m。

2.3.7点夯遍数及击数:施工工艺及验收标准可参照普通强夯,亦可依次点夯后整平满夯;石料应为坚硬的粗粒材料,可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应大于60cm。

2.3.8点夯验收标准:A、最后二击夯沉量不大于5~10cm。

B、总击数10~12击,不得少于8击,夯击数超过15击仍不满足A 要求的要重新补夯。

2.3.9满夯能量1000kN·m,仅夯一遍,单点夯3击,夯点地面相互搭接20%,2.4场地网格高程采用20m×20m网格高程测量,共测量二遍,即第一遍:起夯面高程;第二遍:满夯结束后。

2.5满夯施工工艺及要求2.5.1点夯结束时即可进行满夯;2.5.2满夯能量为1000kN·m;2.5.3满夯布点方式及夯击要求:夯击能1000KN·m夯击,单点夯击次数为3击。

在每四个相切的夯坑中间在叠加一个夯点,其夯击的重叠率>20%,每个夯点夯击3击;2.5.4控制标准:a.在满夯过程中若发现夯坑边缘隆起≥20cm,应停止夯击;b.当夯击发现夯锤反弹可停止夯击。

2.6强夯法施工流程及要点2.6.1夯前要进行场地平整并测量夯前地面高程,按照设计图进行夯点布置,在地面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用钢卷尺通过调整脱钩装置对落距进行设置,并进行控制,以保证达到设计要求的夯击能。

2.6.2第一遍点夯,根据设计方案要求,在施工现场平面内布设4m*4m方格网,夯机就位后,按所设计的施工参数和控制击数施工。

测量并记录每一击夯沉量,通过统计分析,校核确定合适的施工参数和控制标准。

2.6.3强夯机械施工行走路线:沿确定方向夯点线成梅花形跳行跳点施工,完成第一步。

跳行跳点施工布置如下图1。

点夯布点施工图2.6.4第一遍点夯,按上述要求完成标注的第一遍夯点。

2.6.5第二遍点夯,夯前按照强夯分布点图进行二次定位放线,标出第二遍夯点位置,用钢尺对落距进行再标定。

2.6.6第二遍点夯施工,与第一遍点夯施工相同。

2.6.7第二遍点夯,所有夯点完成后,进行场地平整。

2.6.8点夯施工测量:必须测量每个夯点的起夯面高程、每一击夯沉量、以及每遍最终夯沉量。

测量应使用经校正好的水准仪,同一夯点每阵夯沉量的测量仪器应架设在相同位置高程。

2.6.9点夯记录:应按同一标准记录。

应包含击数、夯沉量(与击数对应)、能级、夯锤量、落距、施工时间、天气等。

2.6.10满夯:完成第二遍的点夯施工后,即回填推平,随后进行低能量的满夯。

满夯要求夯印彼此搭接20%的面积,每点3击,满夯完成后进行20m×20m网格高程测量。

具体强夯点布置如下:满夯布点施工图2.7强夯置换法施工流程及要点2.7.1夯前进行场地平整并测量夯前地面高程,按照施工图进行夯点布置,在地面标出夯点位置,用钢卷尺通过调整脱钩装置对落距进行设置,并进行控制,以保证达到设计要求的夯击能。

2.7.2点夯:强夯置换法施工流程、行车路线及布点规则可参照普通强夯法。

亦可逐点点夯,单点夯击一遍,一遍夯击次数及夯沉量同强夯法。

2.7.3满夯:按上述要求完成所有夯点后,推平场地,进行低能量的满夯。

满夯要求夯印彼此搭接20%的面积,每点3击,处理整个点夯区,满夯完成后进行20m×20m网格高程测量。

2.7.4点夯施工测量:必须测量每个夯点的起夯面高程(每一遍都要测)、每一击夯沉量、以及每遍最终夯沉量。

测量应使用经校正好的水准仪,同一夯点每阵夯沉量的测量仪器应架设在相同位置高程。

2.7.5点夯记录:应按同一标准记录,应包含击数、夯沉量(与击数对应)、能级、击锤量、落距、施工时间、天气等。

2.8施工流程详见附件1。

2.9施工机械及进场计划本工程预计投入设备如下表:强夯施工机械列表注:机械进场按工地实际需要逐步进场。

2.10人员安排总包单位人员安排分包单位人员安排:经理:现场经理:技术员:测量:成员:GB6017.1-2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部分总包项目人员架构如图1。

图111h分包单位组织架构如图2 图23施工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3.1场地排水该强夯区域属于多层地基强夯,因建筑要求等原因,场地各部分高差较大,且因原地形条件下已形成固定排水通道及降雨等原因,为保证工程质量及工期要求,拟采取以下措施:在场地高程较大处设置截水沟,拦截地下水及因降雨流向施工区域的水流;场地内部设置一定引水沟,引导场地积水流向场外;场地推平时设置一定坡度;地下水位较高处设置排水井,降低场地地下水位;工地备用抽水设备及相关人员。

3.2局部软弱地基因原场地局部为耕植土,局部含有腐殖质等影响上部构筑物沉降的软弱地层,在监理、业主及设计的同意下我司拟采取换填等措施,杜绝工程质量隐患;对局部出现软弱土区域采用抛石、换填等处理措施。

3.3各区域因高程不同形成的边坡区域因场地高程不同,各区域不可避免形成一定坡度,因坡度区域边缘无有效束缚,故加固质量弱于其余区域。

针对该情况,我司拟采取以下措施:(1)改变夯击加固顺序:先加固高程小区域,对于边坡以上区域在坡脚处增加束缚力,增加“勒脚”效应;(2)少击多遍,逐渐加强:对边坡区域先采用较小能量加固,增加该区域土体本身强度,然后逐渐加强夯击能量加固该区域。

3.4避震措施若场地附近已有建(构)筑物,则拟采取以下措施:(1)在场地边缘挖掘防震沟;(2)在甲方、监理、设计同意的情况下,不改变夯击能的同时改变夯锤直径,已减小夯击震动。

3.5其他措施1)项目部人员详细审核落实施工方案及施工条件,向班组长及全体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2)加强技术管理,现场严格执行“自检、中检、终检”的三检制度,即班组质量员进行自检,项目部质量员对班组进行中检,最后由甲方、监理工程师进行终检。

3)工地现场派驻专职质检员,各班组兼职质检员。

开工前应检查锤重落距,经甲方及监理工程师复核认证后,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

4)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立即纠正。

5)认真做好每遍夯前及夯完平整后的场地高程及夯坑沉降测量观测施工记录。

满夯夯印一定要搭接。

6)强夯机组就位之后,准确丈量夯点间距,使之保证满足设计要求。

7)各夯点均应用石灰粉放出夯锤中心点,如发生偏锤应重新对点,夯位偏差≤15cm。

8)强夯施工中,要密切注意异常现象,对夯沉量异常、夯锤反弹、地表隆起等要加强监测,如实记录,及时进报告甲方和监理研究解决方法。

9)选用圆形带气孔的铸钢锤,夯锤气孔应保持通畅,如遇堵塞,应随时将塞土清除。

10)及时做现场施工原史记录、工序质量评审等有关工程资料,加强原始资料归档管理工作。

4地基检测强夯法地基检测在最后一层标高满夯完后进行,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压缩模量应不小于地基处理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