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道韫来自于唐释法琳《辨证论》卷七注引《晋录》云:“琅琊王凝之夫人,陈郡谢氏,名韬元,奕女也,清心玄旨,姿才秀远。
丧二男,痛甚,六年不开帏幕。
[2]《晋书》说谢道韫字道韫,《晋录》说她名韬元,《谢珫墓志》又说她字令姜。
[3]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
谢安颇为谢道韫的婚事操心。
魏晋时代,谢氏与王氏是两大望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
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谢安在王羲之的儿子当中物色侄女婿。
最先看中的是王徽之,但谢安听说此人不拘小节,遂改变了初衷,将谢道韫许配给王凝之。
[5] 才情谢道韫的才智不仅表现在诗文方面,也反映在她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
魏晋时代,“人士竞谈玄理”(时人称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为“三玄”),清谈成为一种风气。
有的人甚至通过谈玄,“累居显职”。
谢道韫虽然不想当官,对玄理却有很深的造诣,并善于言谈。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记载,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厅堂上与客人“谈议”,辩不过对方,此时身在自己房间的谢道韫听得一清二楚,很为小叔子着急,想帮他一下,遂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要为他解围。
然而,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又限制女人不能随便抛头露面。
谢道韫就让婢女在门前挂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后就王献之刚才的议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旁征博引,论辩有力,最终客人理屈词穷。
[6]婚后生活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善草书、隶书,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却信五斗米道,平时踏星步斗,拜神起乩。
道韫嫁王凝之为妻,婚姻并不幸福。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韫)初适凝之,还,甚不乐。
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婚后不久,谢道韫回到娘家,整天闷闷不乐。
谢安感到奇怪,就问道:“王郎,是逸少(王羲之)之子,不是庸才,你为什么不开心?”谢道韫回答:“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谢安、谢据,兄弟中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个个都很出色,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郎这样的人!”封是指谢韶,胡是谢朗,羯是谢玄,末是谢川,都是谢家兄弟的小字。
言下之意是,这个丈夫让她失望。
谢道韫抱怨说谢家兄弟都这么有名气,为什么单单出了王凝之这个蠢才呢!晚景凄凉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
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
谢道韫劝谏了丈夫几次,王凝之一概不理,谢道韫只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
孙恩大军长驱直入冲进会稽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
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
”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
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闲暇时写诗著文,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孙恩之乱平定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过谢道韫。
谢道韫究竟跟他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
事后,刘柳逢人就夸奖谢道韫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汇编成集,流传后世。
[3][6]2文学成就谢道韫长于诗文,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传于世。
她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9]。
《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10],《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3家庭成员谢道韫出生于陈郡谢氏家族,其家在谢玄时代已经成为江左高门,号称“诗酒风流”。
谢道韫生父为安西将军谢奕,母亲阮容,乃阮籍、阮咸族人。
有弟弟谢寄奴、谢探远、谢渊、谢攸、谢靖、谢豁、谢康、谢玄七人,妹妹谢道荣、谢道粲、谢道辉三人,谢道韫为长女。
叔父为宰相谢安,堂伯父为尚书仆射谢尚。
4轶事典故据《晋书》记载,谢道韫很小的时候有一回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适逢下雪,谢安兴致大起,指着洋洋洒洒的雪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时侄儿谢郎立即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而道韫悠然神想后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加入了自己的遐想,将飞雪比喻成柳絮,就是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典故“咏絮之才”。
[6]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所提及。
《咏雪》作品原文:太傅(2)寒雪日内集(3),与儿女(4)讲论文义(5)。
俄而(6)雪骤,(7)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⑻?”兄子胡儿⑼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⑽。
”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风起。
”公大笑乐。
即⒀公大兄无奕女⒁,左将军王凝之⒂妻也⒃。
2注释译文:谢太傅:即[1]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内集:家庭聚会。
⑶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⑷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⑸俄而:不久,一会儿[2]。
⑹骤:急(速),紧。
⑺欣然:高兴的样子。
⑻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⑼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⑽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⑾未若:不如比作。
⑿因:凭借。
⒀即:是。
⒁无奕女:即东晋才女谢道韫(yùn)。
无奕,就是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⒂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⒃也:表示判断的语气。
3作品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召开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的样子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郎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与白雪纷纷的样子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起舞。
”谢太傅听了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后来是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诗词鉴赏《咏雪》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
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
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
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
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
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
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期日中⑶。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
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⑺?”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⑻。
”元方曰:“君与家君⑼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⑽之,元方入门不顾⑾。
解释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丢下。
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这里的意思是不在。
⑻相委而去:丢下别人。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⑼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⑽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⑾顾:回头看。
译文: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嬉戏。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应有的行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诚信(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的表现)。
”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住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家门。
古今异义词:1.去古意:离开;今意:往、到。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4.引古意:拉;今意:引导,带领。
5.期古意:约定;今意:期望。
6.不古意:通假字通否古今相通语气词表询问。
赏析:文讲的是“信”和“礼”。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友人失信,没按时来,陈太丘就走了。
友人对此不但不自责,反而辱骂陈太丘无信、“非人”。
元方是怎样面对的呢?首先,他提出什么是“无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谁无信呢?话说在点子上,友人无言以对。
其次,当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又是失礼。
简短两句话,使友人惭愧得下车来拉他。
文章赞扬小元方明礼又善言。
2作者介绍《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的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充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他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因他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参阅了有关论述,加上才学之士的帮助,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