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世纪欧洲刀剑

中世纪欧洲刀剑

中國文學系西洋通史HIS113中世紀歐洲刀劍200911012H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廿三日目錄●壹‧前言 3 ●貳‧希臘繫馬時代刀劍使用概況 3 ● ‧中世紀早期的刀劍 3 ●肆‧維京劍 4 ●伍‧單手劍 6 ●陸‧長劍9 ●柒‧一手半劍10 ●捌‧刀11 ●玖‧匕首13 ●拾‧刺劍13 ●拾壹‧刀劍的凹槽15 ●拾貳‧十字型護手的意義16 ●拾參‧註釋16 ●拾肆‧參考資料18壹‧前言歐洲很早已經使用刀劍,但與中國不同,礙於鍛造刀劍技術有限,中世紀前,刀劍在近身武器都是副二地位(註一),無法與長兵器(註二)相提並論。

然而,在中世紀以後,刀劍的製造技術提升,又被賦予宗教意味(註三),刀劍的地位日漸重要。

從制式上看,歐洲刀劍有明顯之轉變,以下將按時序先後,講述各種不同的刀劍及其發展。

然而,歐洲人並無刀劍二分之概念(註四),但為方便講述,亦會採用刀劍二法的概念講述。

貳‧希臘繫馬時代刀劍使用概況在希臘時代,歐洲的刀劍,都是一種副武器,士兵作戰時,都依賴長矛。

這一定程定是作戰的手法所使然,當時軍隊多以方陣作戰,長矛顯得極為重要。

然而,當時刀劍,無論是青銅製,還是鐵製,最長僅六十至七十厘米,有很多其實只是匕首,故難以在戰場上全面使用。

到了繫馬時代,鐵器技術已大為進步,但方陣的戰法深入人心,而且日漸完善,所以刀劍的地位仍遠遜長矛。

不過繫馬的兵種多完化,一些突擊部隊或騎兵會以刀劍為先。

但直至中世紀早期,或曰黑暗時代,長矛的地方仍遠超刀劍。

今人彷製的羅馬劍Pompeii Gladius。

‧中世紀早期的刀劍早期的歐洲刀劍,刃都不長,而且一律是單手使用。

因為刃不長,根本不需雙手握劍,加上單手握劍,能配上盾牌,在作戰上,與無盾者相比,可說是處於極大優勢(註五)。

早期的歐洲刀劍,是刀劍兩者並行的年代。

特別是日耳曼諸族,他們以矛及斧作為主要武器,刀劍都是是短劍類型,單刃雙刃,實無大分別。

雖然當時裝甲並不發達,劍刃造成的傷害十分明顯,但單刃的刀,研磨功夫遠少於雙刃的劍,對於文明並不太發達的日耳曼人,刀在量產方面十分便利,故當時人們並不專用劍。

然而,當時刀劍使用量明顯增多,如盎格魯薩克遜人,從繪本上看,他們的薩克遜長刀得到廣泛使用。

日後五世紀的維京劍更是開刀劍廣泛應用的先聲。

●今人彷製的薩克遜短刀。

●今人彷製的薩克遜長刀。

肆‧維京劍維京劍是指維京人獨特的劍,流行於五至十二世紀,通常是單手劍,長度都從六十厘米至八十厘米不等,上承繫馬後期的發展,劍身長度有明顯提升。

重量在一點二公斤至一點四五公斤不等,這種重量成為日後歐洲刀劍重量的慣例。

維京劍的特色在厚和寬,這不單出於鍛造技術不容許造更窄更薄的劍身(註六),更是因為這有砍劈更有威力。

維京人作戰兇狠,為當時歐洲人所懼,所以維京劍的此種形制,並不完全是礙於科技,日後的戰劍,劍身都較寬,就連中國的戰場劍,必是又厚又寬(註七),就可證之。

●今人彷製的維京劍Type R。

維京劍與其他刀劍不同的是,維京劍明題有護手。

相較於其他的歐洲刀劍,護手都不明顯,是一大進步。

●維京劍的護手。

這種劍另一特別之處,是其金屬劍首。

繫馬時期的刀劍,劍首多以木製,可說是製飾性的配件。

但維京劍是金屬劍首,而且頗為巨型,對劍的平衡有重要影響。

雖然維京劍的平衡點仍在護手前五吋左右,但與繫馬刀劍相比,平衡點有移向護手的趨勢。

平衝點對刀劍的威刀及使用相當重要,平衡點有移向護手的趨勢意味砍劈威力下降,而且在利於刺(註八)。

這種趨勢對日後刀劍的發展及武術發展有極大影響。

其實,金屬劍首除了可控制平衡,更可用作功擊,用劍首敲打敵人,無疑是將劍作鈍器使用,殺傷力相當高。

金屬制劍首明顯提升了這一方面的攻擊。

維京劍的劍首。

值得一提,維京劍的古董,劍刃相當鋒利,這是因為維京人好用大圓盾,格擋都由盾負責,大大減少劍與劍之間的碰撞,造成崩刃的機會減少(註九),劍刃會磨得較鋒利,以增加殺傷力。

這種做法,日後單手劍亦有彷效。

伍‧單手劍早期的單手劍,形狀、重心等方面的配置,和維京劍無太分別。

但當中最大的不同,是十字型護手的成型。

基於這個原因,劍開始被教會所注意,並成為拉攏日耳曼諸族的用具,透過授劍予騎士的儀式,劍得到了宗教的認同(註十)。

●歐洲早期的單手劍,十字型護手很明顯。

此時,劍的使用情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除了可以成為宗教或是政治儀式(封地、冊封騎士),在維京劍的基礎上,劍的使用趨於完便,可考的劍術有德國的「古書I.33」(註十一),證明在十三世紀,已有完備的武術系統。

但要知道,印刷在中世紀很不發達,書本極少,「古書I.33」的出現,是武術成熟的表現,因為它已經相當完備,又過了一段時間,才會有人記下來。

在當時書本流通甚少的情況,必然有些更早的單手劍劍術,這證明了刀劍,特別是劍,其地方大大提高,成為了戰場,甚至是民間的重要兵器(註十二)。

加上它具有宗教功能,在當時神權主導的社會裡,實是百兵之王。

●「古書I.33」的內頁。

單手劍約在十一或十二世紀,劍首的體型減少,其圓角的三角型變成圓形或圓柱型,甚至是魚尾形。

但並不意味它不重,部份在當中加入鉛等金屬,重量與舊款式相當。

當然並不是全部都是包鉛,但隨著鍛造技術的提升,已容許制作較薄的劍,劍身又發展出在劍尖位大幅收窄的形狀,劍刃從劍根到劍尖成一明顯等腰三角形,已不是以前,在劍尖才呈三角形的形式,鑄劍師以此控制平衡點,可以造出與舊劍無大分別的手感。

基於劍術成熟,人們無改變打法的意欲,所以,雖然劍首形狀有變,但手感不變。

●等腰三角形的劍刃。

然而,前段提及劍首變成圓形或圓柱型,甚至是魚尾形,則意味了人們可手握劍首,勉強以雙手握劍,這一定程度造就了日後一手半劍的出現。

●後期的單手劍,劍首已改成圓形。

●劍首是魚尾型的單手劍。

其實單手劍曾經有平衡點更前,砍擊更有威力的版本,它是十字軍東征時代,為騎士們特製的「騎士劍」。

因為馬上用劍,砍擊比刺容易,加上用劍刺,用比使用馬槍或長矛差,單手劍於是有了更重砍擊的版本。

但騎士們都認為它太重,不好運使,於是這種劍被淘汰。

這種情況看似不可思議,因為騎士劍遠些東亞刀劍,特別是中國,其手感已是一種較易控制的類型。

但歐洲的騎士是貴族,除了劍術訓練,體力勞動不多,所以體能實在普通。

但東亞則不同,中國很早有屯田等兵農合一的制度,則士兵需要下田耕作,日本很多士兵,他自己也有下田的機會。

一件農具,遠比刀劍重,但耕作不是一日起兩日止的事,是長期的勞動,這帶來很好的體能訓練,所以東亞的刀劍較重,但沒有太重,用不了的情況。

但歐洲則不同,兵器太重,對使用者來說,是很大的麻煩。

●騎士劍,它的護手是十字型護手的彎曲版,更能卡住敵人的劍,但並不是所有騎士劍,十字型護手的彎曲的幅度都如此大。

陸‧長劍當鍛造技術日進,可以鑄造更長的劍,長劍就出現。

它被喚作L nges Schwert (德語)或是Sadone(義大利語),都是長劍(Longsword)的意思。

但這個名稱不單意味劍刃很長,那其實是雙手劍的稱呼。

長劍一般都長一米以上,正是因為這種長度,已不能單手使用(註十三),所以都會雙手持劍,長劍於是成為雙手劍的名稱。

這種劍是後來巨劍的先聲,但巨劍出現時代在十六世紀,但為時已晚,人們對長劍有了定制,不會用長劍(Longsword)來稱呼雙手握持的巨劍。

●長劍Type XIIIa,是十四世紀的產物。

長劍約出於十四世紀,,最早是十三世紀後期,這完全是中世紀後期的產物,因為它的長度,攻擊範圍以及刺和砍的能力增強,加上裝甲成熟,大大減低了不會盾的風險,故越來越受歡迎。

武術流派眾多是一個證明,今日可考的,最先有十四世紀德國Johannes Liechtenauer,後來又有十五紀英國的Harliean手稿,及Additional Manuscript 39564,德國的Fechtbuch, Codex Guelf - te 及Hans Talhoffe 等眾多派別。

●Johannes Liechtenauer及其劍譜。

●Additional Manuscript 39564的招式。

●Fechtbuch, Codex Guelf - te中的攻防示意圖。

這種劍雖長,但仍可掛於腰間,不過拔劍就不如單手劍迅速,除非戰鬥一開始就拔劍,否則就要連銷一起戰鬥(註十四)。

柒‧一手半劍一手半劍和長劍的出現時間相約,和長劍的主要分別是劍刃和柄略短於長劍,所以單雙手皆宜,故柄的長度,僅足雙手一拼握劍,因而有「一手半(Half and a hand)」或「雜種劍(Bastard Sword)」之名。

●一手半劍。

這種柄長,是單手劍勉強以雙手握劍發展出來,當劍首變成圓形或是魚尾形,這種柄長,人們能以握著劍首,或將手指放在劍首上,作雙手持劍,但又不會因柄太長而對單手揮劍帶來阻礙,所以它在民間亦大受歡迎。

這種劍通常都是很輕,特別是平衡點,比單手劍長劍,都較接近護手,意味了它砍擊的威力,並不是太強。

●英國黑太子的劍Brescia Spadona ,它劍刃的形狀是典型的等腰三角形,因為這種劍刃形狀,平衡點會偏向護手處。

捌‧刀除了中世紀早期,刀(德國的名messer,法國的名Fauchon),都不太突出。

這可能與人們的技術有關,以德國Johannes Liechtenauer為例,它有不少用上背鋒的招式,英式長劍亦如是,人們都認為背鋒(雙刃)好用,所以都傾向用劍,而不是無背鋒(單刃)的刀。

加上刀的形狀,不像劍一樣挺拔,騎士授劍都不會授刀,所以刀的地位不如劍。

●德國刀Grossemesser●法國的刀fauchon,後傳入英國,稱為falchion。

但刀在中世紀一直有使用,短刀經常是十字軍的副武器,德國Johannes Liechtenauer亦有教授使用Messer的部份(註十五),而且十字軍中有又有「天佑持刀(messer)作戰者」的說法。

德國的Messer是歐洲刀較為突出者,它的早期和薩克遜長刀差不多,多是沒有護手,但隨著十字型護手的興起,Messer亦有十字型護手,後來更進一部演化,基於Messer的主要握法不是拳形握法,而是拇指向前伸,所以在護手一旁加上一塊金屬片,以求有更佳保護。

●Messer的護手,一旁有一塊金屬片。

Messer的形制無一定規定,早期都是直刃,但受到中亞軍刀的形響,亦有彎刀的制式。

它的長度仍一直加長,但止於一手半劍的長度,而不像劍般,日後有更長的版本。

●一手半的grosse messer。

●一手半彎刃messer又名kriegsmesser。

玖‧匕首匕首雖然短小,與中世紀的匕首有別於早期的青銅刀劍。

它沒有十字型護手,刃又窄又尖,部份更是一三角錐體,所以無太多的砍擊能力,而著意於刺,成為一種破甲兵器。

在中世紀後期,裝甲發展得很成熟,一般刀劍不能以砍擊來破壞之(註十六),故用刺來刺穿裝甲,受到士兵的愛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