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工程——内支撑设计
6
盆式开挖
优点:盆式开挖方法支撑用量小、费用低、盆式部位土方 开挖方便,这在基坑面积很大的情况下尤显出优越性,因 此,在大面积基坑施工中非常适用。
缺点:但这种施工方法对地下结构需设置后浇带或在施工 中留设施工缝,将地下结构分两阶段施工,对结构整体性 及防水性亦有一定的影响。
7
岛式开挖
当基坑面积较大,而且地下室底板设计有后浇带或可以留 设施工缝时,还可采用岛式开挖的方法
2
支撑结构体系的布置原则
5、水平支撑的立柱宜尽量设置在支撑的节点处。支撑 的平面布置应有利于利用工程桩作为支撑立柱。 6、支撑的平面布置应尽量便于土方开挖。 7、对于大型深基坑,支撑的平面布置应有利于主体结 构分区分片施工,有利于基坑中主楼的施工。 8、基坑平面设计应尽量避免出现阳角,当不可避免时, 应作加强设计。
3
支撑结构体系的布置原则
9、当支撑系统采用钢砼围檩时,间隔一般8.0~10.0m。 当采用钢围檩时,支撑点间距不宜大于4m;当相邻支撑 之间的水平距离较大时,应在支撑端部两侧与围檩之间 设置八字撑,八字撑宜左右对称,与围檩的夹角不宜大 于60度。 10、水平支撑整体或单独受力单元宜必须与围檩共同组 成几何不变体系,优先采用超静定体系。
1)狭长形基坑一般指基坑宽度在30m以内,基坑长度较长, 类似于地铁车站的基坑; 2)狭长形基坑开挖采用竖向分层,水平向分段的方式,竖 向分层高度根据支撑竖向间距确定,水平向分段宽度根据 支撑水平间距确定; 3)采用分层分段开挖的基坑,可采用留设纵坡的方式,也 可采用分层土方逐层分段挖除的方式; 4)土方开挖过程中留设的临时边坡,各分层的边坡坡度取 1:1.5,纵坡的总坡度取1:3~1:4,纵坡的高度根据环境 保护要求确定,一般不大于3层土方的高度。
5
盆式开挖
盆式开挖——基坑面积大、支撑或拉锚作业困难且无法放 坡的基坑。
开挖过程:
先开挖基坑中央部分,形成盆式此时可利用留位的土坡来 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此时的土坡相当于“土支撑”。 随后再施工中央区域内的基础底板及地下室结构形成“中 心岛”。 在地下室结构达到一定强度后开挖留坡部位的土方,并按 “随挖随撑,先撑后挖”的原则,在支护结构与“中心岛” 之间设置支撑最后再施工边缘部位的地下室结构。
4
Hale Waihona Puke 换撑设计• 换撑的设计一般可分为两个部分设计: • 一、围护体与结构外墙之间的换撑设计:该区域的换
撑标高分别对应地下各层结构平面标高。 • 1、围护体与基础底板间换撑:基础底板周边的换撑板
带为了施工上的方便,通常采用素砼填充即可; • 2、围护与地下各层结构间换撑:一般采用钢砼换撑板
带的方式。 • 二、地下结构的换撑设计
这种方法与盆式开挖类似,但先开挖边缘部分的土方,将 基坑中央的土方暂时留置,该土方具有反压作用,可有效 地防止坑底土的隆起,有利支护结构的稳定。必要时还可 以在留土区与挡土墙之间架设支撑。在边缘土方开挖到基 底以后,先浇筑该区域的底板,以形成底部支撑,然后再 开挖中央部分的土方。
8
狭长形基坑开挖
内支撑的结构型式(支撑材料的选择)
混凝土支撑
➢ 优点:现浇混凝土支撑由于其刚度大,整体性好,可以采取 灵活的布置方式适应于不同形状的基坑,而且不会因节点松动而 引起基坑的位移,施工质量相对容易得到保证,所以使用面也较 广。 ➢ 缺点:混凝土支撑在现场需要较长的制作和养护时间,制作 后不能立即发挥支撑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能进行其 下土方作业,施工周期相对较长。采用爆破方法拆除时,对周围 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爆破后的清理工作量也很大,支撑材料不 能重复利用。
1
支撑结构体系的布置原则
内支撑结构体系的设计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 1、内支撑的结构选型与布置应综合考虑基坑形状、开挖深 度、周围环境及施工顺序等因素,并尽可能对称、均匀布置。 2、水平支撑可采用由对撑、角撑、圆环撑、边桁架及连系 杆件等结构型式组成的平面结构。 3、支撑杆件宜避开主体地下结构的墙、柱等竖向构件。不 应妨碍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 4、水平支撑应在同一平面内形成整体,上、下各道支撑杆 件的中心线宜布置在同一竖向平面内。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