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腐败现象的论文

关于腐败现象的论文

浅谈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摘要]腐败现象由来已久,自从私有制出现了以后,便产生了腐败现象。

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

正确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腐败现象的根源、实质,对于深人进行反腐败斗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谈对对腐败现象的认识,简要提出一些对我国现阶段治理腐败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腐败现象权力监督一、腐败现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尤为迅速。

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会使得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腐败现象的发生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

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

世界银行的定义与此类似,即腐败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滥用权力”。

国际透明组织将腐败定义为“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无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非法地富裕起来”。

而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强加给其他主体,比如个人、集体、民族等,使之产生压力继而产生顺从的能力。

权力与财富的交换是腐败行为的主要特点,在商人和各种职业群体中也广泛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腐败。

因此,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职业权力、学术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很多,根据公权力的不同性质,腐败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党政领导机关官员的腐败,比如行政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损公肥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部门的领到行贿卖官、学术造假、挥霍浪费、腐败堕落等等。

二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司法机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在案件审理中收取利益等。

三是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索取贿赂、拿取回扣等。

另一种腐败类型是,指非公职人员或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非法谋取利益的腐败现象。

非公共权力型腐败包括一下三种类型。

一是职业腐败,如一些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侵吞或挪用公款、工人工资、非法收取或索取“红包”等。

二是新闻腐败,如一些新闻媒体或记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报或个人利益,发布“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利用新闻线索迫使其他组织或个人与其进行金钱交易等。

三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比如学位的审批,项目的审评,职称的评定等过程中发生的钱权交易或其他利益的交易等。

现今中国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与腐败有关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也比较强大,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祸国殃民的现象呢?以下就对腐败产生的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二、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危害谈到腐败问题,人们往往摇头叹息,可能会觉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腐败问题在世界上是最严重的,似乎觉得出现的这么多的腐败问题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直接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和香港特区在控制腐败上做得最好,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腐败其实并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不够充分、社会主义体制还不完善造成的。

腐败问题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社会主义国家到资本主义强国均普遍存在,在国民党统治之下的旧中国也是存在着大量的腐败现象,众所周知,我们的历代的各国政府就是因为腐败才导致众多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亡国。

反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

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把一个比较廉洁的政治局面带入21世纪。

那么,我国的腐败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综合分析,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经济原因。

20世纪我国经济模式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市场经济体制对腐败具有抑制和滋长的二重性作用。

它倡导平等和自由竞争,可以起到抑止腐败的作用。

但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突出地表现在政府及其官员对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和自由竞争的残缺不全上。

如果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这在我国近年来明显地表现为,先有市场,却无市场规则;先引进国外的市场交换方式,却没有及时引进国外规范市场交换的法律法规。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势必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政府过多地涉足经济领域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就迫使企业不得不对政府的倾斜和优惠寄予明显的依赖。

于是,一些企业开始“另辟蹊径”,把目标瞄准了官员队伍。

他们对自己所瞄准的官员采用银弹攻势,不惜一掷千金,腐蚀公职人员,大搞权钱交易,以此来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拓展企业的自下而上空间,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这样,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慢慢竟成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他们向高官行贿,既有拉大旗作虎皮,以示高人一等的心理,也有抵制业已存在的各管理部门的乱摊派,抵制公务员的“吃、拿、卡、要”的意思。

这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大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企业赢得时间与机遇。

正因为如此,对于企业家贿赂国家公职人员的现象,光打击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之道是,根除“官场经济”,把资源配置权从官员手中夺回来,还给市场。

政治原因。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本是消除腐败的最有力的政治条件。

然而,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根本的政治制度,需要通过健全的政治体制来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体制却长期存在着多种弊端,最突出的就是官僚政治。

这是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最直接的政治根源。

所谓官僚政治,本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各级成员只对君主负责或下级只层层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

所以,官僚政治基本上没有多少法治可言,主要依靠人治和形形色色的宗法思想统治来维持,一切以高官的意志为转移,全然不顾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人治是官僚政治固有的基本特征或规律。

人治最为恶劣的表现就是官吏的自上而下任命。

这有一个显著弊端,就是容易使干部养成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恶习。

意识形态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受其影响的社会环境,对该社会的廉政或腐败状况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都是抵制腐败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宣传教育却被淡化了。

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干部忽视自身的思想修养,其结果必然是思想防线虚弱,免疫力下降,屡屡被“糖衣炮弹”打中。

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拜金主义的泛滥。

腐败大多与金钱有关。

党员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中,舆论偏差对他们也会带来思想冲击。

病态的社会压力,畸形的社会心理,往往使廉政的“书呆子”倍受歧视,倍感失落,却使会搞腐败的“聪明人”格外“走红”。

文化的落后,使我们的社会普遍对腐败存在着认同和容忍。

百姓们认为官员搞点腐败是正常的,自己虽然心存不满,但也奈何不了。

这样的社会风气,无疑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不少人正是在畸形的社会压力下走向腐败的。

个人主观因素。

腐败滋生蔓延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

个人的主观世界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也会时时受到传统思想和外国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个人要保持廉洁奉公思想品德,就必须不断加强人生观的修养,强化世界观的改造。

但在实际生活中,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已被不少人抛弃或淡化了,致使一些人的主观世界受到种种污染。

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

有的人经受住了考验,健康的、正义的意识更加坚定;有的人没有经受住了考验,则滑向了深渊。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一批高官的腐化堕落警示我们:无论是谁,放松了思想警惕,都有犯罪的可能,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越要警钟长鸣。

三、腐败现象的危害温总理近日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毋庸置疑,腐败对党员干部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对党的事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对人民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以笔者之见,腐败现象主要有五大危害:一是“害党”,腐败践踏党的先进性。

腐败轻则损害党的形象,重则导致“党亡政息”,使党丧失执政地位,这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中已经得到证实。

党的先进性、奋斗纲领和崇高宗旨,是通过一个个党员干部的模范言行和优良作风表现出来的,而腐败分子及其腐败行为践踏党的纲领,亵渎党的宗旨,沾污党的形象,腐蚀党的肌体。

如果党的性质和宗旨规定的是一套,某些党员干部的行为是另一套,执政党就会丧失民心,走向衰亡。

可见,反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绝非危言耸听。

二是“害民”,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腐败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许多贪官飞扬跋扈,一手遮天,说一不二,践踏民主,压制群众,犹如“土皇帝”,千方百计把党的民主集中制变为个人专制,对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构成极大威胁,侵害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特别是损害广大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

我们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执政的,如果不能赢得民心,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就会成为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将无从谈起。

三是“害国”,腐败破坏社会稳定。

腐败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削弱党和政府的凝聚力,使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纷争,进而引发动乱,乃至四分五裂。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敏锐地察觉并告诫全党,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

四是“害家”,腐败导致民生凋敝。

腐败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加速器,贪官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狼狈为奸,互利共赢,结成利益同盟,导致权贵阶层和不法富豪不当得利,一夜暴富,而普通劳动者由于收入减少,则陷入贫困,家徒四壁,从而导致民不聊生,一些人心理失衡,给社会安定造成隐患。

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倘若任其滋生蔓延,必将严重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民生凋敝。

五是“害己”,腐败危害贪官自身。

纵观古今,绝大多数贪官都没有好下场,如秦之指鹿为马的赵高,被子婴诱杀户灭三族;汉之卖官鬻爵的窦宪,汉和帝令其自尽;唐之专权误国的杨国忠,马嵬驿之变被乱刀砍死;宋之贪官蔡京,在发配途中被活活饿死;明朝贪官刘瑾,被凌迟处死;清朝贪官和珅富可敌国,被嘉庆皇帝赐死。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这个天就是人民,贪官再狡猾也躲不过人民的眼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