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50病种首诊在基层,进一步缓解“看病难”问题
患了感冒、高血压等常见病,你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去三甲医院排队挂号看病?好不容易排到号了,不好意思,号没了!这样的就诊经历,不少人都有过吧!今后,这一就医思维可能要转变了。

昨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批将推出50个常见病在基层首诊试点,即第一次看病就在基层医院完成。

引导市民首诊在基层,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的就医新格局,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患感冒不用去大医院挂号住院更便捷
三甲医院门诊大厅挤满了人,可其中很多都是患感冒、咳嗽、慢性胃炎、颈椎病等常见病、多发病患者。

其实,这些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得到治疗。

此次我市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等四方面。

基层首诊,即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首批选择50个病种在基层医疗机构试点首诊制度,适时扩大病种范围。

双向转诊,即建立健全转诊渠道、程序和标准,实现不同层级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急慢分治,即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的诊疗服务。

急危重症患者、儿童疾病可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治疗。

上下联动,即引导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全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我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后,对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也有了更明确、清晰的定位。

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将普及
家庭医生的概念,在美剧中深入人心,现在,这样的就诊制度,也将来到你身边。

根据意见要求,各级机构将引导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参保人员可就近就便选择一家基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作为签约首诊医院,明确签约服务条件和内容。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按约定为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

签约服务的对象最开始是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然后逐渐扩展到普通人群。

也就是说,普通人也可拥有家庭医生。

就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记者昨日采访了重医附二院学府医院院领导
记者: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意义何在?是否有其必要性?
院领导:由于群众对“看病难”问题反应强烈,但实际上,“看病难”多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病情轻的患者、病情重的患者都往三甲医院跑,致使很多大型医院的医疗资源不够用,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用不上。

分级诊疗制度就是把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明确下来,合理安排、利用好各自的医疗资源,小医院治小病,大医院治大病。

同时,让大型医院的就诊患者得到分流,基层医疗机构为大型医院“减负”。

记者:部分患者喜欢去外地就医,是因为他们觉得外地大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高。

应该如何留住这批患者?又怎样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
院领导:客观来说,现阶段,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虽然与大型三甲医院有差距,但正在提升中。

相对而言,市民们对大医院信任度较高,但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抱有不信任的态度。

目前,推进市级医疗资源下沉是一项重要工作,使市级医院与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形成长期结对帮扶机制。

譬如,我院会定期派遣医生到区县、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譬如,邀请三甲专家及北京、上海等地的医学专家参与医疗服务工作,通过这些举措,将医疗服务水平拉起来。

现在,我院已与不少区县、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药品双向联动工程,基层医疗机构常用药品种从557种增至812种,满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同时,将逐步推广医疗资源区域协同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市域内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影像诊断、心电会诊等中心。

有些情形可“就近就医”,自主选择
关于“分级诊疗”的政策发布,部分老百姓对此纷纷表示疑惑。

“是不是以后生病都不能直接到大医院了,要先到社区医院,而社区医院是否具有治疗突发等重病患者的能力呢?”市民陈先生发出疑问。

重医附二院学府医院院领导表示:“分级诊疗”政策并非如老百姓理解的“所有患者都不能直接到大医院看病”,需要把相关政策理解透彻。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级诊疗的文件规定,以下几种情形可按照“就近就医”原则,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
需要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特殊陪护才能就医的人群,如70岁以上老年人、0—3岁婴幼儿、重度残疾人、精神疾病患者、高危孕妇等;法定传染病;其他政策规定的情形等。

另外统筹区内参保人员因某一种疾病经住院治疗,办理出院手续后,如果患同一种疾病需再次住院治疗、复查等(如癌症放化疗、骨折需拆除钢板等),参保患者可直接选择原就治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相关链接>>>
首批基层首诊试点病种(共50种)
慢性扁桃体炎(非手术)、急性肠炎、小儿支气管炎、阑尾炎(非手术)、慢性胃炎、前列腺增生症(非手术)、腰肌劳损、疱疹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胆囊炎、附件炎、骨性关节炎(非手术)、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非手术)、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迁延期)、盆腔炎、高血压病、锁骨骨折(非手术)、颈椎病、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宫颈炎、淋巴结炎、脑梗塞恢复期、胆结石(非手术)、前列腺炎、脑神经衰弱、正常分娩、结膜炎、软组织损伤合并轻度感染、急性胃炎、慢性肠炎、牙周脓肿、下尿路感染、营养不良性贫血(轻度)、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非手术)、上下肢骨折(非手术)、输尿管结石(非手术)、急性乳腺炎、痔疮(非手术)、急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带状疱疹、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
各级医疗机构定位有不同
●城市三级医疗机构(含市级医院)提供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

城市三级中医院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中医特色服务。

●二级医院提供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患者向上转诊,接收三级医院向下转诊的亚急性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和危重症稳定期患者。

●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一级及以下社会办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

慢性病医疗机构提供康复、护理和维持治疗服务。

明年1月1日起重庆居民医保可享定点门诊报销
参保人员一年最多可报130元
12月7日,市人力社保局发布消息,近日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卫计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费用统筹的通知》,从明年1月1日起,重庆居民医保参保人员选择一家医保定点基层医疗机构为本人普通门诊的定点机构,可享受每年50元定点门诊报销限额,加上原本的普通门诊定额包干80元,参保人员一年最多可享受130元的门诊报销限额。

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费用统筹是指参保人员在我市医保定点的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就医,发生符合医保报销的医疗费用由居民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的制度。

“这一政策出台是贯彻国务院相关精神,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合理选择就医,促进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

”市人力社保局医保处相关负责人解释,基层医疗机构是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一级及以下社会办医疗机构。

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就医发生的费用按以下规定报销:首先需符合我市医保支付范围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等规定。

第二,居民医保基金按60%的比例,实行限额报销。

2016年报销限额为50元/人。

之后,每年的报销限额根据参保群众个人缴费、门诊医疗费用发生情况,以及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等确定。

也就是说,加上原本的普通门诊定额包干2016年的额度为每人80元,明年起,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一年最多可享受130元/年的门诊报销限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