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有效教学()必修教案0405 08:38::一词多义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古汉语中亦然,这种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做些研究,会发现其规律的(或通过引申,或通过比喻、借代,或通过假借等等),因为情况复杂,难于掌握,也无需一一弄清每个多义词词义的来龙去脉,所以不必就此下很多功夫。
但必须对常用实词已经形成的多个义项,在逐渐学习接触的过程中,仔细比较,整理积累,以求尽可能多地掌握它。
请看一例:“引”,本义是“拉开弓”。
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的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
〈说文〉解作“开弓也”。
如〈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引而不发,指把弓拉开,可是并不射出箭去。
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把弓拉开,形状变化了,所以引申为“长”,“延长”。
如〈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又为“伸长”,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又指“延续”。
如〈诗经小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勿替:不废)开弓是把弦和箭导向后方,所以引申出“导”、“领”的意义。
如:〈西门豹治邺〉:“引河水灌民田》”。
《资治通鉴亦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又:“引军北还”。
三句中的“引”都是“领”、“导”之义。
由“拉弓”引申为拉的动作,义为“拉”。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又指“持”、“拿”,如“丈人目先生使引七刺狼“,再引申为”拿来作为凭证、理由“,如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开弓是把弦和箭向后拉,所以引申为向后退。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中山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捕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便旋:绕圈子)。
看,一个“引”字,从不同角度引申出多少既有某种联系,又有区别的意义来!以下为人教版必修3必修4课本一词多义归纳:《寡人之于国也》)1.数例句出处释义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例句出处释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例句出处释义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例句出处释义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例句出处释义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劝学》1.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以为妙绝《口技》极点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4.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1.绝例句出处释义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以为妙绝《口技》极点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过秦论》①制例句出处释义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②亡例句出处释义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③固例句出处释义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④利例句出处释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⑤遗例句出处释义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⑥度例句出处释义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师说》师师道者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吾师道也(学习道理)师道之不复(从师的道德风尚)惑而不从师(老师)吾师道也(学习)师道之不复(从师)不耻相师(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负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秦贪,负其强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幸①而君幸于赵王②则幸得脱矣③而君幸赦臣《苏武传》一词多义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张衡传》一词多义1、观观太学大王见臣列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玄都观里桃千树启窗而观2、征公车特征拜郎中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挟天子以征四方岁征民间3、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十年乃成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4、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伺者因此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