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主任德育案例两名“差生”的不同命运引人思考两名同样有偏科问题的中学生,一个在老师鼓励下,成为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高材生;另一位则由于老师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变成了“逃学大王”,不得不送进工读学校。
这样的教育实例,引发人们对教育理念的思考。
今年教师节前被人事部、教育部追授为“全国模范教师”的郑州市22中教师吴玲,以其拳拳爱心和多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教育转化了一大批有这样那样毛病的“差生”。
其中,王之欣由一名数学“差生”成长为舞蹈特长生的故事在22中被传为佳话。
2002年秋,吴玲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王之欣数学成绩在班级排名落后。
由于王之欣酷爱舞蹈,常因练舞、上培训班耽误上课,影响了学习,因此被一些同学和老师冠以“纪律差”“学习差”之名。
王之欣的父亲王学俊告诉记者,担心儿子的前途,当时准备停止儿子学舞蹈。
吴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称赞王之欣热爱舞蹈很难得,提出要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
王之欣很受鼓舞。
吴玲老师还主动与班主任老师商量,给王之欣练舞请假。
在王之欣参加比赛时,同样喜爱舞蹈的吴玲老师还亲自指导。
同时,为了调动王之欣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吴老师还请他担任数学课代表,有一点进步就鼓励他,王之欣的数学成绩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王之欣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2003年,以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现在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都很突出。
同样是教师的王之欣的妈妈孟女士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吴老师的鼓励,后果很难设想。
王之欣能选择适合他的成长道路,是吴玲老师先进教育理念的成功。
”另一个叫张小根(化名)的男孩子就没那么幸运。
他在郑州市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中时,严重偏科,他对语文、英语等课程没有兴趣,但数学成绩却很好。
每到语文、英语等不喜欢的课,他就成了不守纪律的“讨人嫌”。
久而久之,挨批评、被罚站、赶出教室成了家常便饭。
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尊严尽失”的张小根,开始逃学、打架,成了什么都无所谓的“无赖”。
2002年,他被原中学除名后,被家长送到郑州市工读学校。
班主任蔡晓龙老师惊异地发现,新入校的张小根参加全市初二统考时,数学成绩竟是连重点中学也很难得的满分。
蔡晓龙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孩子很聪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很重,经过反复鼓励、感化,帮他认识自己的才能和不足,他才端正了人生观。
但是他也为张小根感到惋惜:“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如果得到发掘,会是个人才。
”两个偏科的中学生,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产生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
郑州市工读学校校长夏启超认为,像张小根这样的孩子在工读学校颇有代表性。
走进工读学校的孩子,与智力无关,而且多数个性特点突出。
在当前完全以考试成绩论优劣的大环境中,这样的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机会。
河南省教育学院教授荆建华认为,当前教育部推行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就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纠正当前应试教育中不正确的学生观,全面看待每位学生。
学生没有优、差之分,只有不同的特点。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是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以弥补。
我们当前的教育理念仍有较大的差距。
地下党2008-01-11 14:46中学班主任德育案例对学生“爱”不起来怎么办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没有不论及师爱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
但由于班主任工作的繁复,个别学生的难以教育,对学生"爱"不起来的情况难免发生。
要对学生爱起来,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去努力。
从理论上说,班主任对师爱的正确涵义和重要意义应有明确的认识。
人们习惯于把师爱比作母爱,仅仅是比喻而已,它们的社会内涵有很大的不同。
母爱,是亲子之爱、亲情之爱,它的伟大在于深厚、细腻与专一;师爱,是事业爱、教育爱,它的伟大在于博大、理智与奉献。
师爱是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它的对象是学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几十个、几百个。
当教师面对学生时,他们不能挑选,爱这一个,不爱那一个,他们要爱第一个学生。
即使有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教师照样爱他们,而且更多地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教育他们。
教师的爱,与他们的社会责任相一致。
具备真正的师爱情感的教师,是永远不会计较学生的。
师爱这样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奠定了育人的感情基础。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反映了客观规律。
师爱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熏染与感化力量。
一个班主任不爱学生,是不可能完成自己肩负的育人使命的。
从实践上说,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产生的。
师爱必须真诚,虚虚假假,矫揉造作是不行的。
童心无欺,虚假的感情,只能短时间蒙蔽孩子,很快他们就会辨清真假,而且会十分反感。
师爱必须公平,对全体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不能厚此薄彼。
师爱必须始终如一,不能冷冷热热,没有持久性,要始终让孩子们感到生活在师爱的笼罩之中。
至于一些班主任倡导的对后进生应予以"偏爱",并不是"偏心眼",因为后进生往往得到温暖少,班主任这样做正是一种公平的补偿是转化后进生的情感因素。
班主任培养对学生爱的感情基础,需要全面而持久的自我要求。
具体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接触、交往,在关心、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
自己的喜、怒、哀、乐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同时应该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创造一种心理相容的气氛。
(2)要积极组织并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既做组织领导者,又做活动的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不但"可敬",而且"可亲"。
(3)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要漠然视之,要热情关怀,给以真正的同情和具体的帮助指导,使学生克服困难,正确对待挫折。
(4)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一定要给他们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而且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
地下党2008-01-11 14:46中学班主任德育案例在教育的朝圣路上作为“新教育实验”的提出者和“教育在线”的创始人,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的身边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当中有知名教师,也有无名“小卒”。
多年来,他们坚持撰写教学随笔,坚持通过网络互动学习,他们结伴而行——A抱着孩子写随笔浙江省苍南县灵溪一中的赖联群老师,正是这个群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2004年,赖老师结识了天津市德育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张万祥,并成为了他在全国的十三个弟子之一。
在张老师的指引下,他尝试通过写教育随笔的方式开始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赖老师从2004年4月1日开始,坚持每天撰写教育随笔,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倾注于课堂、倾注于学生,除了涉足语文学科一些前沿的理论外,他把绝大部分的才智都花在班级建设上。
因为写随笔,他得以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领悟表象蕴含的教育价值,捕捉瞬间产生的教育契机。
每天晚上,赖老师坐在台灯下,把一天的收获诉诸笔端,此时此刻的他享受着反思带来的满足与快意。
想要写得精彩,必须做得精彩。
于是,赖老师每天的班级工作,多了些新意,少了些随意;多了些灵气,少了些匠气。
宽容、和谐、民主、活泼成了他班级建设的主旋律。
教育本身是一件沉重而繁琐的工作,而因为随笔的存在,赖老师的工作充满了激情与诗意,教育工作在他的生活中也逐渐浪漫起来,他深切地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
2004年是赖老师最忙的一年,老婆怀孕,孩子出生都在那年。
在家,他要照顾孩子和两位七十五岁的老人;在校,他要承担学校所有的文件材料和形象宣传稿的起草,同时还教两个班语文,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两个青年教师。
2004年的每一天,赖老师都是头一贴着枕头就睡过去了,他太累了。
但一会儿就被女儿的哭声吵醒……尽管如此,他仍旧坚持着,还给自己的教育随笔起名叫《抱着孩子写随笔》。
2005年暑假,赖老师顶着炎炎烈日,去班里50多位学生的家中进行家访,写下了5万余字的家访随笔。
他知道,一次放弃就意味着以后还有可能懈怠。
就这样,他坚持天天写随笔,积累到现在共写了二百余篇教育教学随笔,累计42万字。
望着自己的成果,他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上网是交流,反思是提升。
就这样,看书、上网、写作、反思成了赖老师教育生活的主旋律。
他的成长模式也日趋清晰:“自我反思(随笔)+同伴互助(网络)+专业引领(拜师)”。
而今,赖联群老师已找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乐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德育思路,成长为温州市模范班主任、苍南县十大优秀青年。
B苍南有这样一支团队在赖老师的带动和影响下,浙江苍南县坚持在论坛上写教育随笔的老师们已经扩大成为一个团队,这支队伍中有刚刚加盟教师行列的新人,也有工作多年的“老兵”。
他们都选择了这种自我发展的方式。
这只队伍中包括灵溪一中的姚仁环老师,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新星校区的林日正老师,灵溪二中的张兆恳老师,灵溪七中的林娟老师,潜龙学校的陈杰老师,灵江小学的杨聪老师,新安二小的黄同拿老师,五凤中学的侯营翰老师,金乡职业学校的周仲旺老师,马站南坪辅导学校的林凤女老师……他们聚集在“论坛”上,辛勤地耕耘着,享受工作带来的幸福。
浙江灵溪三中的徐斌老师在2004学年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
白天忙工作,晚上在电脑前写教育随笔,这就是他一年的生活写照,正如他在“教育在线”上的个人签名——“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
从2004年9月开始至今,徐斌老师已经写了35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
在他看来,工作着是美丽的,享受工作就是享受生活,也就是享受幸福。
赤溪镇辅导中心小学的刘肖春老师刚刚参加工作,从步入教师队伍开始,她就坚持挤时间写教育教学随笔。
虽然每天上班、备课、改作业、准备教具,但上网已成为她的习惯。
她觉得,看着自己的帖子一天天地丰满,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她说:“强迫自己写,无疑是辛苦的;强迫自己坚持,更是痛苦的。
但若因此而养成写东西的习惯,这是值得庆幸的;因此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老师,这是幸福的。
”坚持写教育教学随笔,坚持走自我反思之路,是论坛上“苍南团队”们的行走方式。
读书、实践、反思、写作、上网,构成了他们教学之余的生活。
在他们看来,读书是准备,实践是探索,反思是进步,写作是提升,上网是交流。
写作,不仅仅是练笔,也是“心灵的对话”,更是“道德的长跑”。
这是一群有着浪漫教育情怀和憧憬的教师群体。
他们互相鼓励着,不仅仅在论坛上跟帖,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激励!他们还组成了“教育在线苍南站”,定期举行网友聚会,交流教育随笔、写作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