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科学的定义: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对技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书中还指明了科学技术是一个符合概念,科学和技术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
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我们论古谈今,可以发现其引起的社会巨大进步。
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也会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产生促进作用。
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高科技就像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引导人们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在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中,世界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端重要性,纷纷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改革,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相应的科技政策,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
因为任何事物有具有两面性,科技也是如此,它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全看我们自己。
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简单说来,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与环境能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发展经济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物质保障,但若一味的发展经济,而不注意保护环境,又会破坏环境,反而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
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
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双刃剑;一、科学与技术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简单的解释一下科学、技术的含义已经很难说明科学技术各自本身的含义了,这两个词汇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又不可避免的联系在了一起。
科技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灾难。
人类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应利用好科技这把锋利的双刃剑,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学课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科学的定义: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对技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书中还指明了科学技术是一个符合概念,科学和技术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我个人认为,科学技术现在被简化为了科技这个词汇,不单单是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是合为科技“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学技术一词的定义,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的新的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
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
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
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
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
“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
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
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
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二、社会发展(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的有机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除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之外,科学技术本身会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
因为科学技术总是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中,它本身的发展也会使原来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逐渐变得不相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只有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才能有利于科学技术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也会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产生促进作用。
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但是,中国人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的发明。
在古代社会,只有有钱人才有机会读书写字,而且一般女性除外。
发明了火药,却只会用来造烟花。
以至于,枪炮,军舰等也不得不从西方国家进口。
当西方列强,利用指南针环游世界,积极开发殖民地的时候,中国人却从明朝开始海禁,对外实施闭门自守政策,对西方的兴起一无所知,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的增长,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
我有时几乎后悔我出生得过早,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
——本杰明·富兰克林)高科技就像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引导人们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在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中,世界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端重要性,纷纷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改革,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相应的科技政策,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
当今世界的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社会改革,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但科技是会促进人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