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时间:地点:针灸科护士办公室主讲人:内容:推拿疗法及护理一、概念:推拿疗法(按摩疗法)是指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施行各种手法,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二、作用:推拿疗法具有舒筋活络、修复创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增强免疫力、调节神经功能等作用。
三、适应症:主要用于四肢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软组织损伤、颈及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脑血管病后偏瘫、原发性高血压、面瘫、痛经、压疮、神经衰弱、胃下垂、肌性斜颈等。
四、禁忌症:局部有皮肤病、烧伤、严重冻伤及各种开放性外伤、损伤、出血处不宜推拿治疗;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急性传染病、骨结核及其他部位结核进展期、精神分裂症、脓毒血症等禁用推拿治疗;妇女怀孕或月经期,腰骶部、腹部不宜推拿;体质极度虚弱、极度疲劳、饥饿、剧烈运动后、酒醉后不宜推拿。
五、手法:1、推揉类:包括推法、揉法、攘法、搓法。
①推法:用指、手掌或肘部在一定部位、穴位上或沿一条经络施压并向前推动的手法,其中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②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或手指紧贴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腕部和掌指随着前臂做轻柔缓和地摆动,带动患者皮肤及肌肉来回或环形移动,可分为掌揉法(鱼际揉、掌根揉)和指揉法;③攘法:用手背掌指关节突出部,或以小鱼际,或以第五掌指关节的上方在皮肤上攘动;④搓法:两手掌相对置于患部,在肢体上相对用力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使各层组织间发生摩擦。
2、摩擦类:包括摩法、擦法和抹法。
①摩法:用手指或手掌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做节律性的环形滑动,可分为指摩、掌摩;②擦法:又称平推法,用手掌的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附着在体表一定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运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的直线来回迅速擦动,直至皮肤红热;③抹法:用两手拇指紧贴皮肤,向两边分开抹动。
3、按拿类:包括按法、拿法、捏法、捻法和踩法。
①按法:用手指或手掌或肘部鹰嘴突在身体某处或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分别称为指按法、掌按法及肘按法;②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用大拇指与示、中两指或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③捏法:用大拇指与示、中两指或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进行捏挤,边捏边向前推进;④捻法:用拇、示指捏住一定部位,两指做相对搓揉动作;⑤踩法:用足底在治疗部位进行推踩、点压,双手撑于床边的木框架上,以控制踩踏的重量。
4、拍振类:包括拍法、振法和叩法。
①拍法:用指面、指掌、手掌尺侧缘或握空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②振法:用手指或手掌按住体表做快速振动;③叩法:用手指轻轻叩击患处。
5、摇动类:包括摇法、抖法和拔伸法。
①摇法:用单手或双手握住肢体远端,以被摇动关节为轴,使肢体被动地旋转运动;②抖法:用双手握住肢体末端并略加牵引,然后稍微用力进行连续的小幅度快频率的上下抖动以放松肌肉;③拔伸法: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沿纵轴方向用均匀、持久、缓和的力牵拉另一端,做对抗拔伸牵引。
六、护理1、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决定治疗手法、力度、用力方向。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用CT确诊,明确突出的节段和方向,有针对性地使用手法。
2、推拿者须勤修指甲,对每个患者治疗前后,要洗手,保持双手清洁和温暖,操作时取下手表和装饰品。
推拿时须用介质。
3、患者须全身放松,体位舒适,衣着不能过紧(尤其是靠近治疗的部位),治疗部位应裸露。
4、手法熟练,力量适中。
要求推拿者体位合适,使自己既能用上力,又要节省体力;手法熟练,柔中有刚。
5、推拿时推拿者要全神贯注,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手法、强度及时间。
操作时间一般以30min为宜。
6、推拿室温度要适宜,空气要保持新鲜,推拿单、床单、枕套要经常换洗。
7、患者过饱和过饥时,不宜进行推拿。
一般在饭前0.5h或饭后1h最好不进行推拿。
针灸科业务学习时间:地点:针灸科护士办公室主讲人:内容:三伏天灸技术一、概念三伏天灸技术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时间治疗学与特定中药相结合在特定穴位治疗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
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特定的时间对穴位的刺激达到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功效。
主要应用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虚寒性胃痛、腰腿痛等病证。
二、基本操作方法(一)时间选择选择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进行治疗: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日均为庚日,是全年中气候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是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五行学说中庚与肺同属金,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佳,而且在这一阶段人体肌肤腠理开泄,使天灸膏更易透皮吸收,更有效地作用于穴位经络,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达到激发人体正气、预防和减少疾病发作目的。
(二)药物选择与制备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
1. 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 10%、2. 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有效使用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把药末、姜汁按照1: 1比例(重量/体积比,如10g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立方厘米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另外,也可把药物研成粉制成膏剂,以备贴敷。
(二)穴位选择原则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辨证选穴,穴位选取重在少而精。
一般强调: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
1. 阿是穴^ 2. 经验选穴。
(三)操作方法敷贴:每块药饼用5平方厘米直径的圆形或方型胶布贴于相应的穴位上,穴位一般每1. 次以6〜8个为宜。
贴药:患者采用适当的体位,暴露背部或腹部,要求皮肤干燥不湿润。
背部穴位 2. 一般取双侧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一组穴位,通常2〜3组穴位交替使用。
3.贴药时间:成人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
小孩时间酌减,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避免灼伤皮肤。
4-疗程:三伏天灸10天一次,共3〜5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或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伏前加强、伏后加强;若中伏和末伏相差20天,则可在此期间增加中伏加强。
),—般3年为1疗程。
三、常见疾病的三伏天灸治疗技术(一)哮病(支气管哮喘)本病多为阳气虚弱,肺脾肾虚、痰饮留伏所致。
病属阴属寒,且易在冬季发作。
该病可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身体劳倦等引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发病。
发作时临床表现可有喉间痰鸣、气促、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痰多清稀或黄稠而粘。
缓解期可无症状或仅咳嗽、胸闷等症状。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振奋阳气,利肺化饮。
【选穴】肺俞 (双)、胃俞 (双)、志室 (双)。
脾俞 (双)、风门 (双)、膏肓 (双)。
肾俞 (双)、定喘 (双)、心俞 (双)。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二)鼻鼽(过敏性鼻炎)本病多为肺、脾、肾阳气亏虚,体质特异,卫外不固关系密切,易受风寒异气或花粉等不洁之气侵袭或因某些饮食物触发而发作。
冬季寒气较甚,故易引起病情发作或加重。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鼻痒、喷嚏、清涕长流,且反复发作。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振奋阳气,宣肺通窍。
【选穴】第一组:肺俞(双)、胃俞(双)、志室(双)。
第二组:脾俞(双)、风门(双)、气海、关元。
第三组:肾俞(双)、中脘、下脘、裔肓(双)。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三)胃腕痛(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适应于虚寒型胃脘痛,多因寒邪客胃、饮食失宜、肝失疏泄愤和平素脾胃虚弱渐致中阳不足,气机失畅,胃气不和而疼痛。
临床表现为上腹胃院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
可伴有泛吐清水喜暖,大便塘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等症状。
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振奋阳气,和胃止痛。
【选穴】第一组中脘、天枢(双)、气海、脊中、命门。
第二组:上院、滑肉门(双)、阴交、悬枢、腰阳关。
第三组:建里、太乙(双)、水分、中枢、命门。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四、禁忌证五、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患者。
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患者。
1.发热。
2.一岁以下幼儿、孕妇。
3.过敏体质患者:对外贴胶布或药物过敏患者慎用。
六、注意事项贴药时皮肤应保持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1. 贴药后局部皮肤可能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
2. 贴药后若出现瘙痒、灼热、刺痛等症而难以忍受,应随即移去音药,避免搔抓致皮肤破损。
3.若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止破溃,待其自然吸收。
4.若水泡溃破应保护创面,可涂搽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音防止感染。
若出现全身皮肤过敏现象或伴有发热,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5.贴药当日戒酒、海鲜、牛肉、芋头、花生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辛辣食品及6. 进行冷水浴。
七、贴药时间:根据个人的耐受度而定,成年人1个小时为宜,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分钟,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一般不少于20分钟。
贴药时间过长易致局部皮肤出现水泡。
针灸科业务学习时间:地点:针灸科护士办公室主讲人:内容:拔罐疗法及护理拔罐疗法是一种以杯罐为工具,用燃烧或抽气的方法产生负压而使其吸附于皮肤上,造成局部充血、淤血而治疗疾病的方法。
拔罐的工具有陶、竹、玻璃灯罐,但以玻璃罐最为常用,因其口面光滑吸附力强,质地透明易于观察内表面皮肤淤血情况,便于掌握留罐时间长短,且体积小,携带方便。
(一)拔罐疗法1、主要作用:拔罐具有温通经络、祛湿透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等作用。
2、适应症:慢性疼痛性疾病,如头肩颈、腰背、胸腹疼痛、风湿痛等;软组织扭伤引起的局部肿胀及疼痛;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感冒、咳嗽、哮喘;胃肠病,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其他,如毒蛇咬伤、丹毒和疮疡早期、痛经、月经不调等。
3、禁忌症:淤血较重部位不宜反复拔罐;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毛发处和皮肤损伤处不能拔罐;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4、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
5、拔罐方法:拔罐方法根据燃烧方法的不同可分闪火、投火、架火、贴棉等发发,其中以闪火法最为简便易行而且安全可靠、不易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