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1. 期望过高——精英情结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
使大学生本人、其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生过高期望,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
“精英情结”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行业,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
另外很多海外归来人员未能顺利就业也和这种“精英情结”有很大关系。
和国内这种就业观和就业环境严重脱节的状况相比,很多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就业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
由于高科技行业收缩和北美经济低靡,加拿大的失业率达到7.8%,大学生就业很难,不少学生选择了短期临时工作来暂时解决饭碗问题。
巴西失业率达到12%,大学生们已经习惯“先就业再择业”。
俄罗斯大学生毕业后大约只有30%从事与本专业挂钩的工作。
而西班牙的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作“蓝领”工人了。
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国外大学生能够放下身段,从事基层工作的态度和观念值得国内大学生反思。
2. 规划不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这方面尤为明显。
这种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
对自我的了解是职业规划的起点,需要通过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
同时,大学期间还要对工作世界进行探索,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行业和职业。
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过浏览网络媒体、听讲座、实习、职场访谈等途径进行。
做好这两部分工作,是确保找到和自己优势匹配的职业的条件之一,有助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上学期间可以按照目标职业的能力要求来塑造自己,到了求职的时候已经具备目标职业要求的能力素质要求,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很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期间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学习,并且由于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养工作所要求的必备能力。
同时,这些人群在求职的时候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
3. 约束太多——不合理信念大学生求职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信念。
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头脑中,就会影响顺利就业。
求职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对“自我”的不合理信念。
如“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真没用。
” 这种迷茫时的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犹豫、软弱。
又如“我无法从事任何与我本身能力、专业不合的工作。
”这种静态的眼光,怎么能适应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还有一些同学对自我的认识过于自负,如“只要我愿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
”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类,对“职业”的不合理信念。
如“我一定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没有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之前,绝不签约”,“我从事的工作要能满足我所有的要求”,“这份工作的专业要求应该是很严格的,我或许不合适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否则人生多没有乐趣啊!”,“这个行业不适合我的性别”……这些非理性的观念无形中就把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大大地缩减了,成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类,对“就业”的不合理信念。
一些同学对于就业过于草率,如“我会凭直觉找到最适合我的职业”,结果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造成频繁跳槽。
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换工作”,过于随意地选择职业,往往会空耗精力,不利于在行业中提高自己,延误自己的职业发展。
有些同学又过于慎重:“这个决定我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变了”。
把职业看成静态的,觉得“一选定终身”,结果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第四类,对“发展”的不合理信念。
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为这里机会更多,利于我的发展。
”现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点、工资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要辩证地分析自己的状况和自己行业的性质。
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机会看起来多一些,但是优秀人才也多、竞争也大,个人相对竞争优势不一定能够体现出来,相反,如果能够在其他城市,或许更为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职业成功。
以上这些求职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因此在决定就业后一定不要用各种各样的主观推测“锁住自己”,而对职业环境以及自我追求的变化无动于衷。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要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4. 压力过大——心理素质较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些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畏惧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方面,并以一些情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虑、恐惧、情感淡漠等。
这些就业心理常见问题,除了与当前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有关之外,也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相连。
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毕业树立正确的求职期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将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一、正确认识社会当今时代的特征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一位处于择业阶段的大学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也将面临比以前更多的机会。
认识这一点,才能使毕业生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接受选择,展现才华。
但要正确地认识社会并非易事。
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社会是复杂的,要想正确的认识社会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学生阅历浅,社会心理不够成熟,往往只会用比较简单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
毕业生认识社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正确地看待社会就业问题毕业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特别是就业遇到困难时,往往不从主、客观两方面辩证地分析原因,而是怨天尤人,感叹生不逢时。
其实,在社会主义国家,先进的社会规范总是占主导地位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关键靠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靠关系谋职的现象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现象将逐步减少,直至消灭。
据我们所了解,就业、创业的成功者中,虽然有社会原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但绝大多数并非是社会原因,而主要是靠自身的努力:而就业、创业失败的根本是因自身的素质不足所至。
(二)认识避免情绪化情绪对认识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如果认识完全被情绪支配,那么,就有可能削弱理智判断力,看不清、看不透社会的本质。
其具体表现为:如果遇到事随人愿,则异常兴奋,眼前一片光明;一但遇到麻烦,就满腹牢骚,顿觉前程渺茫。
同学们应客观、理智地对待社会现象,对待择业、就业的成功与失败、不要被个人情绪所左右。
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三)避免消极的人生态度因为社会纷繁、就认为一切深不可测,因而就不去认识社会、关心社会,把自己和社会截然分开,用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待社会。
应当看到,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了个人的境遇也会好起来;社会状况不佳,个人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当今社会是催人奋进的社会,我们应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的发展,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在就业前应对社会欢迎什么样的人、不欢迎什么样的人有所了解,以便用社会需求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择业中的关键~环。
在求职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就容易成功:如果主观评价偏高于社会客观评价,往往会导致碰壁、失败;如果主观评价偏低于社会客观评价,信心不足,犹豫不决,很可能会坐失良机。
因此,认识自我是成功地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
求职者应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以便确定切合实际的求职目标。
要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自我剖析要经常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剖析,使自我评价逐步接近客观实际。
自负者要经常作自我批评,通过不懈努力,弥补自身不足:自卑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
(二)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有比较才有鉴别,事实上,人们往往是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
一是与同学比较来认识自己,不仅比考试分数,更应注重比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比较,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清自己在相比较的人群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扬长避短。
二是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当然,别人的态度不一定能全面评价一个人,但大多数人的态度总是说明某些问题的。
一个求职者如果不注意与共同竞争者相比较、就很难判断出自己的成功概率。
(三)通过咨询来了解自己可向就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咨询,也可征求同学、家长和熟悉自己的人的意见。
长期学习、工作、生活在一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看在眼里,印象很深,对自己的评价会更公正、更客观。
三、做好心理准备(一)永远充满自信自信是一个健全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它是前进的动力,成功的保障。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尽管各自的出身、经历、思想、性格、兴趣、处境等不同,但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事业和追求都充满必胜的信心,自信能积极适应环境,以艰苦卓绝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以说,自信是成功者共同的秘诀。
1、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相当大的潜在能力。
当一个人面临择业,忧心忡忡、担心失败的时候,多半不是真的不行。
自己条件可能并不过硬,但别人也不见得比你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2、要积蓄自信的资本自信要有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做资本,以雄厚的实力做后盾。
如果具备了真才实学,就自然会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
(二)提高受挫承受能力1、视挫折为鞭策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哪~个不是从坎坷与挫折中走过来的?一时受挫并不说明永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