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事务理事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增强广大居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依据《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居民事务理事会是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性议事组织。
第三条居民事务理事会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理事会工作必须在社区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有序进行。
(二)坚持依法办事。
理事会工作必须在国家政策、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
(三)坚持以人为本。
要把服务居民、增进居合法权益作为理事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平等公正。
理事会要吸纳民众尤其是利益相关者作为理事会主体,纳入到协商的公共事务的讨论、决策、实施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平等协商,形成共识。
作出的决定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符合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
第二章居民事务理事会组成
第四条理事会成员基本构成为“6+X”(即固定成员+利益相关人员),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可以作为参与的主体,协商的内容不同,参与协商的人员也会有所不同,但主体主要有以下六类:即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群众代表、有威望的老同志(包括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退伍军人、老教师等)、社会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驻地单位等)、专业人士(提供经济、建筑、法律等专业技术、咨询的人士)。
社区在具体操作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参与对象进行微调,原则上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理事长,群众代表则通过邀请参加、民主推荐以及自愿报名后精心筛选等方式产生,最终形成“6+X”的人员结构。
原则上,社区干部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第五条理事会成员实行结构制,常任理事由居民代表会议在社区“两委”干部,居民代表,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等,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代表中推选产生,一般由5—7人组成,设理事长1人,其余为成员,任期与居委会一致。
非常任理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人数原则上为11—15人。
理事长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支部书记兼任居委会主任的可由专职支部副书记担任。
第六条理事会常设成员在任期内因特殊原因出现缺额的,应及时召开居民代表会议补选。
第三章职责和议事范围
第七条理事会应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等载体,经常联系村(居)民,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收集、整理、调查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社区邻里矛盾纠纷;
(二)居民、业委会与物业之间所涉相关事务;
(三)社区内公共文体娱乐活动所涉相关事务;
(四)社区内公共环境所涉公众集体利益的有关事务;
(五)社区公共安全防范所涉相关事务;
(六)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保障、卫生服务、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
(七)社区内事务引发的公共矛盾。
第八条积极宣传并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和带动居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九条负责组织居民自治范围内关系居民合法权益的议题的协商,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形成决议,并监督决议的执行。
第四章理事会议事规程
第十条理事会会议由社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组织,理事会主导,居民、驻社区社会团体平等参与。
第十一条理事会会议采取不定期召开的方式,有三分之一以上理事会成员、五分之一以上18周岁以上居民、五分
之一以上户主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可以决定召开会议。
第十二条理事会会议必须有理事会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才能召开。
根据需要,可以邀请特邀代表列席会议。
特邀代表主要包括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干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利益人。
第十三条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常任居民事务理事会成员在群众中收集意见和建议,提出议题,交社区“两委”会议审议,确定议题。
第十四条理事会组织召开会议,讨论议题。
会议作出决议,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
第十五条对理事会会议做出的决议,由居委会负责组织有关单位、社会组织予以实施,居务监督委员会及受益方对协商结果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对需要经过党员大会、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的协商结果,按照“两重两轮”票决程序进行票决,使之成为全社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章程由社区议事协商会议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章程自通过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