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关乎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

著名学者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向我们详细描述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了意识形态在那时的呈现状态。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网络社会形成。

新时期、新形势,现实客观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意识形态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

本文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新样态,是意识形态发展史进入网络社会的新呈现和新存在。

正是在这个视域下,立足中国实际,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统计分析法、质性分析法。

本文认为,传统意识形态在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改变,社会阶层分化,网民、网上社会和网络社会形成,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明显变化,网络语言及叙事方式提供巨大张力,以及宽松社会环境等条件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的三维生成动力机制实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演进生成,具有推动力量和动力机制的无穷技术性、现实性和虚拟性的有机互动性、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交互性、思想观念的多元迸发性的规律性特点。

论文指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时代的新课题,需要高度重视,充分结合网络意识形态新特征,全面分析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现状。

本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行了理论解析,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由于信息技术推广运用产生,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的崭新样式和更高形态,是网民
在借助数字化、符号化、图像化、语言化等中介系统进行在线、线上与线下及线下与线下交流互动而形成的思想认识,是网民看待网络社会且具有能动效应的价值观念,是网民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理论基础,其本质属性是价值性与技术性的有机统一。

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指出网络意识形态的结构,从宏观社会整体看,国家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和社会心理出现有机分离。

从微观内部看,网络意识形态中认知解释层、价值信仰层和目标策略层三者处于相对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状态,同时层与层之间出现了耦合效应。

论文简要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异同,分析了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关系,指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详细研究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动态转化,针对技术的两面性,分析了网络技术的意识形态性与抑制。

本文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现状,总结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舆论积极向上,网上社会愈加晴朗,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中国声音更加响亮。

论文指出了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存在的不足,表现在治理局限网上社会,一元管理比较明显,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时显得悬空乏力,治理措施手段传统且较单一,中国部分网民素质不高,在效果上标本兼治尚未实现。

论文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成败的原因,在取得成效方面,主要是因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旗帜鲜明地与非马克思主义作斗争,注重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找准意识形态治理的重点内容,重视方式方法手段的创新。

存在不足的原因是传统思想认识根深蒂固,多元
治理格局尚未形成,手段方式改革创新不足,网络素养教育重视还不够,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有效治理策略比较缺乏。

在前文理论解析、现状分析基础上,论文最后详细分析研究了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框架与实施策略。

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目标、原则、主体、对象、方法、情境六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框架。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全党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实现中国梦伟大号召,要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共治相统一、以德治理与依法治理相统一、主流引导与兼容并包相统一、系统治理与源头治理相统一、积极主动与联动融合相统一的原则,各级党委和政府、传统社会组织、新型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协同联动、行政干预、宣传教育、精准滴灌、法规约束、自律自管等方法,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创设积极友善的人际关系,推动实现人的身心和谐。

论文坚持系统论为指导,从主导主体、参与主体、新型主体、终端主体分别探究网络意识形态的实施策略,指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各类传统社会组织的力量优势,鼓励支持新型社
会组织参与治理,大力倡导网民自律修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