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的几点思考

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的几点思考

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的几点思考
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初级中学归振群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疑,校本研究是根本途径,而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则是自我反思。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反思是促进其专业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反思,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标,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从而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自我反思型的教师。

作为教师,更应特别注重自我反思。

一、自我反思的涵义
什么是“自我反思”?北师大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可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师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首先、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够进一步指导行动,使原来的行动上升到高一级的行动。

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在某种意义上是使现有教学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的反思,更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成为一名清醒的教学实践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

若没有这种“反思”,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教训的吸取,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般型”层面,不利于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其次、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使自己由“经验型”成长为“研究型”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广泛地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

而反思性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合理的教学之一。

反思教学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育活动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检查、分析,进而进行反馈、调节,以使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趋于优化。

这无疑是一种很现实的、融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重
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新思想与新策略,从而使自己走出“经验型”,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学研究者。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使自己由“教书型”成长为“专家型”
按照教师成长阶段理论,教师的成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

教师由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再到专家教师,是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

在这一渐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是改变其教学行为的基础,通过反思实践可以使其教学活动更理性、更自觉,使其教学过程更优化。

有人总结出:经验型教师区别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与反思能力。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仅包括在行动前和行动后的反思,也就是“对行动的反思”,同时还包括在教学时对突发事情的调整,即“在行动中的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运用反思的结果去矫正其不良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做出合乎科学的反映,优化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使自己尽快逼近或达到“专家型”。

第四、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拓展知识,使自己由“学科型”成长为“学者型”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学实践者,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掌握科学理论的人。

反思,不是一味地批判,它需要学习,是反思性学习,是教师针对所解决的问题去创造性学习。

原因之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之二,反思源于问题,大多数问题无现成的答案;之三,反思又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科学理论的掌握来源于学习。

理论研究者认为,旨在理论的重构与重建,就是要将那些我们在反思中已经开始意识到,但我们通常又难于表达的“缄默知识”,加以激活、评判验证和发展,使之升华为一种“明白的知识”。

在这种理论的重构与重建过程中,教师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行动中的知识,而且也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

三、自我反思的方法与策略
1、不断学习,进行研究式反思。

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做到不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不墨守成规,有专家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在孔子看来,“学而不厌”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

“学而不厌”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永不满足与不断进取。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才能创造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本身就应有较高的觉悟,对于全新的教育理念,要善于学习和吸纳,同时也可与理论对照,用先进理论如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自觉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并使之符合新理念的要求。

2、不断总结,进行交流式反思。

古人说,聚沙成堆,集腋成裘,积跬步,成百步。

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要及时捕捉自己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读到的、所经历到的有价值的东西。

要及时总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从感性到理性,是一个
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能获得快速成长。

教师成长的策略可以说“是个人的经验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一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今天遇到了一次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此外,还要与他人进行交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反思。

比如,通过开展公开课活动,要求听课教师公正客观地指出优点、存在不足并提出建设性建议,或进行与其它组的组际观摩交流,以帮助改进教学,师生反馈、专家“会诊”等都是进行总结、交流式反思的好方法。

3、不断探索,进行研究式反思。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只有同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

探索,就意味着你有进取的意识,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你是一个想不断超越自我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得过且过、庸庸碌碌的教师。

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成为教育的不断探索者。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来进行反思。

可通过以下两种手段进行反思:一是发放问题调查表,将学生不敢提的意见,其它教师不愿“当面提”的建议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来,教师再加以借鉴、批判吸收。

二是通过录音或录像,为教师提供更加详尽的教学活动记录,帮助教师认识真实自我或者隐性自我。

教师只有通过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系统、客观和理性的反思,分析成因,探究对策,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4、不断创新,进行内省式反思。

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词提出疑义。

教师要有创新能力,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新的认识、新的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从而体现在自己的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

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一定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

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

可用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法进行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当然,教师自我反思还要养成习惯,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增强责任感,把反思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把个人专业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另外,顽强意志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能力的保证。

反思不断要勇于“解剖”自我,甚至否定自我,同时又是一份艰苦细致、劳神费力的工作,须持之以恒,而不能浅尝则止,或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

唯其如此,教师方能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参见《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谢仰贵著,中学政
治教学参考2007年1-2月版。

2、参见《自我反思,教师成长的重要途》,2006年09月14日。

3、参见《课后反思的重要性》,佚名,2006年11月5日。

4、参见《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著,2002年6月版。

5、参见《教师为什么要走向自我反思》,教科室,2005年12月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