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设计《浅谈长沙王陵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目录一、公共设施设计概述二、公共设施设计方法及原理三、公共设施设计发展趋势四、公共设施设计案例调查与分析王陵公园——考查与分析——后期改造一.公共设施设计概述(一)公共设施的含义:公共设施是指城市、社区等公共空间的基本服务性功能设备,是现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与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的环境设计产品,是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

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二)公共设施设计的意义:公共设施是给予公众提供生活、交流、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环境作用,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基本“标尺”,是展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用标志之一。

(三)公共设施的发展概况:工业革命以前,公共设施品种少,功能单纯。

随着城市及工业技术的发展,公共设施的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功能服务也开始从单一化向多功能化发展。

二十世纪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公共设施更具有了智能化的服务功能,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服务成本,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方便和舒适。

(四)公共设施设计的范畴:包括政治(如检阅台及检阅广场)、经济(如交易市场)、文化(如剧院)及公众日常活动等方面的公共配套需求设备都属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范畴。

(五)公共设施的基本要求与特点:公众化、安全性、美化性、坚固性、耐候性、实用性、舒适性和醒目化。

(六)公共设施的艺术化与景观化:公共环境空间中设施除了应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以外,还扮演着美化环境的重要角色,因此将公共设施艺术化与景观化是对公共设施设计与制造的基本要求。

(七)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公众不仅可以使用设施的功能来满足其需求,还能参与设施所能赋予的某种特殊的活动,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即所谓“人机互动”。

(八)公共设施所属系统分类:公共交通系统:交通警示、路障、公交站台、停车场、车站、收费站、加油站、自行车停放点、警亭、人行护栏等。

公共卫生系统:垃圾桶、垃圾房、垃圾处理站、公厕、洗手饮水池、痰盂等。

公共照明系统:公路照明灯、泛光灯、嵌地灯、射灯、庭院灯等。

公共信息系统:电话亭、邮筒、电子信息屏、导示牌、广告牌、告示牌等。

公共休息系统:休息亭、休闲廊架、休息桌椅。

公共活动系统:健身设施、跑道、游泳池、露天舞场、球场、儿童游乐设施。

二.公共设施设计方法及原理(一)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理:公共设施设计是根据人的通行、滞留状况及行为需求和行为特点等因素所进行的系统的规划设计,即是将人、设施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而又全面的系统性设计策划。

(二)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一)易用性原则易用性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是否好用或有多么好用”。

它是就有明确使用功能的公共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原则性问题,比如垃圾桶开口的设计就既要考虑到防水功能,又不能因此使垃圾投掷产生困难,或是人们在使用自动取款机时,如何可以不再使用容易忘记的密码确认方式,如何可以在操作完成后记得取回银行卡。

这些都是公共设施设计时应该考虑的易用性原则。

(二)安全性原则安全性要求设施棱角圆角化或钝化,避免锐利边角出现是使设施具有安全性的保证。

作为设置与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参与者与使用者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行为,儿童的天性就是玩耍嬉闹,这是不能改变的,而能改变的是以儿童身高作为一个尺度,低于此高度的公共设施均应考虑到其材料、结构、工艺及形态的安全性,在设计伊始便尽量避免对使用者所造成的安全隐患,这就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通常情况下,在公共休息区内,或在公共座椅的周围应设置垃圾桶,而垃圾桶的数量应于公共座椅的数量向匹配,太多会造成浪费,而太少则会诱使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

可见,公共座椅与垃圾桶之间存在着某种匹配关系。

再如健身设施周围相对集中的公共照明设施,便起到了引导人群使用的作用。

而缺乏这种集中照明的公共设施,因缺乏引导性、安全性和交互性,在夜晚的使用率便相对较低。

事实上,不仅如此,诸如卫生设施、休闲设施、便利性设施、健身设施等公共设施系统,它们之间及其内部均存在着自然匹配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设计时可以概括为的系统性原则。

(四)审美性原则如前所述,公共设施对于市容市貌的营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功能良好,形态优雅的公共设施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还兼具美育的功能。

因而,公共设施设计的审美性同样不容忽视,毕竟,功能良好与造型美观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设计合理且极具美感的公共设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使用的频率,而且可以增进市民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增强市民对城市归属感和参与性,毕竟,文明的公共环境同样应该是美的公共环境。

(五)独特性原则有些学者不将公共设施划归工业设计的范畴,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设计具有机器化、大批量生产的特征。

而公共设施设计往往采用专项设计、小批量生产的特点,这与环境设计的特征具有相似之处,因而较多的将公共设施设计视为环境设计的延续。

事实上,随着当代加工工艺与生产技术的进步,早期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化生产正在向今天“人性化”、“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方式转移。

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因素已经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这一点与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

而公共设施设计的独特性原则就在于,设计者应根据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差异,对相同的设施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使其更好的与环境“场所”相融合。

(六)公平性原则与私属性产品不同,公共设施更多的强调参与的均等与使用的公平。

主要表现为公共设施应不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被所有使用者公平的使用,这也正是公共设施区别于私属性产品的根本不同之处。

公平性原则在设计中被表述为普适设计原则或广泛设计原则,在我国则较多的表述被“无障碍设计”,自1967年以来,欧洲更多的使用“为所有人设计”(Design for all)的说法。

事实上,如果将无障碍设计含义只简单理解公共设施中盲道、坡道等专供行为障碍者所使用的设施,是很不完全的。

这种设计原则应贯彻到所有的公共性产品之中,包括在任何一件公共设施中,设计者都应具体、深入、细致的体察不同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使用者的行为差异与心理感受,而不仅仅是对行为障碍者、老年人、儿童或女性人群所表现出的“特殊”关照。

(七)合理性原则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性原则可基本表现为功能适度与材料合理两个方面。

所谓功能适度主要是指:公共设施单体在满足自身的基本功能的同时,不宜诱使使用者赋予其它功能。

再以公共座椅为例:公共座椅的主要功能是为公共空间中穿行者或逗留者提供必要的休息,但这种“休息”的程度级别在于“坐”,而并非是“卧”。

遗憾的是,许多城市的公共座椅长度被设计成大于150厘米,中间又未设置扶手隔断,这样的座椅往往便成流浪汉的“睡床”,不但没有满足普通市民“坐”的需求,反而对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所谓材料合理主要是指:公共设施的造价应与民众的普遍收入水平形成参照,设计师应优先考虑使用那些价格低廉、加工方便而又坚固耐用的材料,避免通过堆积昂贵材料的办法取得炫耀性的视觉效果。

蓄意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在任何城市都存在,只是发生的概率不同,市民的素质不应成为设计师规避责任的借口,事实证明,许多城市将铸铁下水道井盖替换成水泥材质之后,针对井盖的盗窃行为明显被遏制,这一例证有效的证明了材料的合理性对于保障公共设施不被蓄意破坏是多么的重要。

(八)环保性原则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在设计领域也逐步出现了倡导环境保护的“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三原则简称“3R”,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坏(Recycle)。

现已广泛的应用于绝大多数设计领域。

公共设施同样应贯彻绿色设计原则,这绝不是设计几个分类垃圾桶所能解决的问题,它要求设计师在材料选择、设施结构、生产工艺,设施的使用与废弃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必须通盘考虑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原则。

(三)造型与用材原则:造型原则:根据人机工程学之人体百分位原理设计产品尺寸。

用材原则:要求坚固、耐用、安全环保、成本适宜。

(四)公共设施的布置原则:设施的空间布局应根据环境状况、服务对象需求及自身特点进行系统考量和规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作用。

(五)公共设施的色彩搭配原则:醒目与谐调,对比与统一。

(六)公共设施的智能化设计:1、声控功能:2、红外控制功能:3、电脑程序控制功能:(七)公共设施设计的常用材料:1、用材原则是:以节约自然资源为目的,宜多采用人造材料制造产品。

2、材料特性介绍:金属材料:不锈钢、铸铁;天然石材:大理石、花岗石、青石、砂石、卵石;人造石:以树脂、玻璃纤维、水泥、石子、石粉等原料经过加工成型的并具有天然石材质感的一种材料;玻璃:平板玻璃、压花玻璃、夹胶玻璃、涂膜玻璃等;塑料:是一种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韧性和便于加工的特点;木材:是一种具有亲和性的易于加工的天然材料。

三、公共设施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理念逐步形成。

现代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性化现代公共设施设计在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同时,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逐步形成人性化的设计导向,在造型、风格、体量、数量等因素上更加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使公共设施设计更加体贴、亲近和人性化,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热情。

如公园座椅、洗手间等公共设施设计更多考虑方便不同人群(特别是残障人士、老年人和儿童等)的使用。

(二)生态化当前,人们越来越倡导生态型的城市景观建设,对公共设施也越来越要求其环保、节能和生态,石材、木材和植物等材料得到了更多的使用,在设计形式、结构等方面也要求公共设施尽可能的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衔接,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前些年各地盛行用玻璃钢材质制作的大型仿真植物(仙人掌、椰子树等),现已被设计师们所抛弃,因为其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更不具备任何生态化元素。

(三)艺术化公共设施是城市地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展现地方文化历史和服务群众游憩生活的功能需要。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因此,现代公共设施设计手法应更加个性化、艺术化,并需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表达方法,更加深入的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四)综合化公共设施多以单一个体出现,同时也要求具有综合性功能,并能够与环境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设立的国庆大型立体花坛,就充分体现了公共设施中园林小品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