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
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西方思想的入侵,是通过战争和侵略的方式进行的。
换句话说,此次的思想冲突是激烈的,是冰与火一样的碰撞。
旧秩序的崩溃,使得中国人急切地寻求一个“救国救民”的出路。
而在这种亡国情绪下,中国人一改传统的中庸之道,反而更为偏激地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西化。
这种否定和西化,都是两方面的。
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故步自封;或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接受西化。
譬如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下所产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以及惟洋是从者推行的全盘西化论,都是这段时期中国人的摇摆心理所产生的消极且错误的思想。
自近代开始,大批思想家在对比中西文化时缺乏理性思维和理性认知,导致更多的只能看到中国文化的糟粕和劣根性,从而进入了一个越发自卑的时代。
我们可以从两次近代中国主要的运动作对比,即“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比,前者以改良为主,后者以改革为主。
但从根本上说,两次运动所要解决的,都是制度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对于“救国救民”的思维已经发生了转变。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一个伪西式的共和国体制。
但袁世凯的一意孤行,使得共和国名存实亡“吾人于共和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这正是当时中国人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接触,进而发动了具有启蒙意义的“五四运动”。
我们梳理近代中国的发展史,或者清朝中晚期后的中国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思想的转变已经成为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发展里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
从刚开始的自我怀疑,自我放弃,到中期的激进自我否定,全盘西化,再到后期的反思自省,我们看到的是中西文化冲突下,一个弱势民族的自我救赎和自我奋起的道路。
可贵的是,中国能够在西方入侵的大环境下,找到一条自我解放的出路。
这一点难能可贵。
世界上被同化,被兼并的优秀文化太多,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国度,与这种坚忍不拔的奋起精神不无关系。
我们从以上可以得到的是,中国近代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冲突远远大于所谓的文化交流。
的确,在古代以及清朝以前,东方文明一直是世界文明之林的翘楚。
但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东方不仅是在物质文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更是在体制和思想上远远落后。
而思想上的冲突,根本的原因是,激进的融合方式没能顺利进行,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西方文化的排斥产生了化学反应。
相较于近代中国西化过程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改革过程显得十分顺畅。
这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对后人有了表范之态。
当然,中西近代文化冲突交流方面的碰撞,绝不仅仅只有这么些许问题。
但是,不论是思想的冲突,亦或是体制的差异,为我们展示的,是近代中国如何抵御西方入侵,又如何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
而我们,只要继承了这种精神,继往开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