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肺丸”各成分功效与作用“补肺丸”各成分功效与作用年近七旬,近日,得重感冒后一周多持续咳嗽,有痰却咳不出,咽喉有浓重的刺痒感,十分难受,从电视广告里看到张铁林代言的“补肺丸”。
网上查其成分及功效如下(然其成分之特性及具体功效尚不明确,故将各成分的功效与作用整理列出,以作记录参考):【主要成分】熟地黄、党参、黄芪(蜜炙)、桑白皮(蜜炙)、紫菀、五味子。
【功效作用】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用于肺气不足,气短喘咳,咳声低弱,干咳痰粘,咽干舌燥。
【用法用量】蜜丸。
口服,1次1丸,1日2次。
【用法详解】本品有补肺益肾,清火化痰,纳气平喘之作用。
用于肺气不足,气无所主,肾阴亏虚,虚火上炎,阴不敛阳,气不摄纳。
临床症见喘促气短,咳声低弱,干咳痰粘,咽喉不利,口干舌燥,喘咳面红,舌质红,脉细弱者,用之为宜。
熟地黄功效与作用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常用于调理肝肾阴虚(亏),腰膝酸软,盗汗遗精;不育不孕,月经不调;心悸怔忡,耳聋耳鸣,须发早白;内热消渴、便秘等。
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
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
“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
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熟地黄,中药名又名熟地,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
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
切片用,或炒炭用。
经炮制后,药性由微寒转微温,补益性增强。
《本经逢原》:“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熟地黄所含的地黄多糖具有明显的免疫抑瘤活性,还有显着的强心、利尿、保肝、降血糖、抗增生、抗渗出、抗炎、抗真菌、抗放射等作用。
熟地黄是生地黄用黄酒拌闷,晒蒸的复制品,所以功效有别,生的多用于清热滋阴,熟的多用于养血补肾。
熟地黄有强心、利尿、降血糖和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性味归经味甘;性温。
归肝;肾经。
入血分,质柔润降。
熟地的功效与作用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
食疗指导:凡血虚心脾失养,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者,宜与当归相须为用;凡肝肾阴虚,头目昏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者,可与山茱萸,山药,牡丹皮等配伍;若在此基础上,加知母、黄柏,可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梦遗,尺脉有力者。
药用配伍⑴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熟地能补血滋阴而养肝益肾,凡血虚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均可应用。
补血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补肝肾常与山茱萸等同用。
此外,如配党参、酸枣仁、茯苓等品,可用于心悸、失眠;配当归、白芍、川芍、香附等药,可用治月经不调;配阿胶、当归、白芍等,可用于崩漏。
⑵用于肾阴不足,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及消渴等症。
该品滋肾益阴,适用于肾阴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常与山茱萸、丹皮等配伍应用;如属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等症,可与龟板、知母、黄柏等同用。
用药禁忌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适合人群:熟地黄性质粘腻,有碍消化,凡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脘腹胀满及食少便溏者忌服。
⑴《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⑵《医学人门》:中满痰盛者慎用。
⑶《本草从新》:气郁之人,能窒碍胸膈,用宜斟酌。
党参功效与作用性味归经:党参甘,平。
归脾、肺经。
保健作用:补益脾肺之气,补血生津,养生健体。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之食欲不佳、四肢倦怠、大便溏泻等证。
本品可补脾气而治此证。
多和白术、茯苓、甘草等配伍。
如四君子汤。
用于肺气亏虚所导致的气短咳喘,言语无力、声音低弱等证。
党参可以补肺气以治上证。
多和黄耆、五味子等配伍,如补肺汤。
2.用于热病耗伤津气所导致的气短口渴等气津两伤之证。
经常和麦冬、五味子等配伍。
3.用于血虚萎黄、头晕心慌等证。
多和熟地、当归等药配伍,如八珍汤。
4.党参常常服用有养生保健作用。
可和粳米、茯苓等煮粥当饭服。
特别脾胃虚弱者,一年四季可间断常服。
用量用法:煎服10~15g,大剂量可达30g。
健康tips:实证、热证,不宜单独应用。
不宜和藜芦同用。
推荐:1.党参15~20g,白茯苓15~20g,生姜3~5g,粳米100g,先将前三味加水煮两回取汁,把两回煎药汁合并,然后加入粳米煮粥,分早晨和晚上两回服食。
功能补虚益气,健脾养胃。
适用于气虚体弱者常服。
气衰血虚者常服可以强体抗老防衰。
2.党参500g,沙参250g,桂圆肉120g,水煎浓汁至滴水成珠,用磁器贮藏。
每用一酒杯,空肚子时以开水冲服。
功能清肺,补元气,开声音,助筋力。
用于治疗肺燥声哑、脾肺两亏诸证。
经常服有益气健脾,和胃养血的作用,可强体养生,延衰保健。
3.党参12~15g,黄耆9~12g,茯苓9g,用水煎服。
功能益气健脾利水。
治疗脾虚水肿,也能够治疗肾炎、肾病综合征导致的蛋白尿。
4.党参30g,炙黄耆30g,白糖少量,粳米100~150g。
先将前二味用凉水浸泡半个小时、入沙锅煎煮,取汁后,再加凉水煮取二汁、去渣,把两回煎药汁合并,加水和粳米煮粥。
粥成后,入白糖少量就可以,分早晨、晚上两回服用。
功能补气,健脾,疗虚损,抗老防衰。
比较适用于劳倦内伤、脾肺虚衰、年老体弱、久病瘦弱、体虚自汗、脾虚久泻、食少便溏、气虚浮肿等一切气虚血少证。
5.党参、枸杞子各15g,浸于500mL米酒里,7日后服用。
每回2~3汤匙,每天3回。
养血补气,养生延年。
凡体质比较虚弱者都可以常服,尤适于中老年人气血不足者,长期服用以养生健体,抗衰延年。
6.党参30g,瘦猪肉100g,加调料适量的,同煲汤食。
滋补强壮,养生抗衰。
用于气血不足者。
非常适宜体质瘦弱的老人常服。
最新研究:党参有强壮、补血、降压等作用功效,长期服用可增强免疫能力,增强抗病能力。
所以党参堪称补益强壮之良药,养生健体之佳剂,特别适宜气血不足的老年人、体弱者服用。
黄芪功效与作用黄芪的功效与作用: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作用:1 增强免疫功能2 对干扰素的作用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4 促进机体代谢5 改善心功能6 降压作用7 保肝作用8 调节血糖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10 激素样作用黄芪的吃法: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
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
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古人不仅善用黄芪治疗疾病,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
黄芪不仅是医疗中的常用中药,而且也是经济实惠的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
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
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
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
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
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
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
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
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黄芪为补气药,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生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
黄芪含糖类、多种氨基酸、蛋白质、胆碱、甜菜碱、叶酸、维生素P、淀粉酶等化学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利尿、强心和降压的药理作用。
桑白皮功效与作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医术关于桑白皮的功效与作用的记载:1. 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宰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
又桑白皮泻肺,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2.《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
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
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
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
若肺虚而小便利看,不宜用之。
3.《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
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
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
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止肠红下血皆效。
桑白皮在《本经》中又名桑根白皮,在《孟诜》中称它为桑根皮、桑皮,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桑树秋末落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人药。
桑白皮性寒味甘,归肺经。
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
桑白皮的开发利用十分广泛。
[炮制] 取原药材刮净粗皮,洗净,稍闷,切丝,晒干。
炙桑白皮取桑白皮丝片,用炼蜜(桑白皮100公斤,用炼蜜25公斤,适量开水稀释)拌匀,稍闷,以文火炒至金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摊凉。
蜜炙后缓和寒泻之性,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成分] 含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黄酮成分桑根皮素,桑索、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等。
[性味归经] 甘寒,入肺经。
[功用]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处方名] 桑白皮蜜炙桑白皮桑皮桑根白皮[用法用量] 煎服,5~15g。
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保贮] 置通风干燥处,炙品密闭贮存。
紫菀功效与作用《神农本草经》中药紫菀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根及根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