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交 第二讲 新中国外交官的素质、遴选

2交 第二讲 新中国外交官的素质、遴选


1945年,毛泽东、斯诺、龚 澎在重庆
龚澎与丈夫乔冠华
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
1964年龚澎升任外交部部长助 理,同时主管新闻司工作
龚 澎
1960年斯诺冲破重重阻力重访中国。 整个行程从始至终都出自于龚澎细致地 安排
人生的第一个新闻发布会 ——龚澎


为了向世界澄清“一二· 九”学生运动的真相,龚澎以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 第一次站在了新闻发言人的位置上。 1933年,19岁的龚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燕京大学历史系。在大学里,学业 优秀,开朗真诚的龚澎很快就成为学生自治会的骨干。1935年底,为抗议推行 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北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学生抗日救国请援游行,这就 是“一二· 九”学生运动。在这次游行中,龚澎是燕京大学六大队长之一,游行 中始终冲锋在队伍的前列。 然而这场规模宏大的“一二· 九”学生运动由于政府对舆论的钳制,在接下 来几天的报纸上却不见任何报道。为了让世界了解这次学生运动的真相,燕京大 学学生自治会在12月12日于未名湖畔的临湖轩召开了一个外国记者招待会,会 上担任主持的正是龚澎和姐姐龚普生。 学生自己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在当时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尽管龚澎姐妹之前 没有丝毫经验,但她们向各国记者明确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的心声。会后,许多 国外记者对学生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报道。这是龚澎有生以来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 那时她还没有意识到,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新闻发言人的位置将是她为之战斗的 岗位。而翌年春天,龚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新中国最杰出的1914——1970),女。安 徽合肥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毕业于 燕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 秘书、重庆《新华日报》记者、中共驻 重庆代表团秘书、中共香港工委外事组 副组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 新闻组组长。建国后,历任外交部新闻 司司长、部长助理。 龚澎——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 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外交 家。她的才干,她的人格魅力不仅为她 的同事所钦佩,也令无数对手所折服, 周恩来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她。”

当时外交部领导人员组成




外交部长 周恩来 (兼) 副部长 王稼祥 (兼任驻苏大使)、 李克 农、章汉夫 办公厅主任 王炳南 副主任 阎宝航 苏联东欧司司长 伍 修权(随后升任副部长) 亚洲司司长 沈端 先(夏衍),由乔冠华代 理 西欧非洲司司长 宦 乡
副司长 温朋久 美洲澳洲司司长 柯柏年 国际司司长 董越千 副司长 龚普生 情报司司长 龚澎 条约委员会主任委员 章汉夫 (兼) 副主任委员 徐永瑛 外交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 周恩 来(兼) 副主任委员 乔冠华 交际处处长 王倬如 整个外交部共有170人。
费正清对龚澎的评价


1943年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先生以 美国国务院文化司对华关系处文官的身份来 到重庆。经过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 先生的引见,他见到了龚澎。他曾回忆说: “没几天后,就有一位聪明的富有魅力 的名叫龚澎的年轻女子来看我。那时,她刚 刚开始走上作为周恩来新闻发布员的辉煌历 程(1970年她因病早逝时,已是环球新闻界 一个出类拔萃的妇女了)”,“龚澎对那些 没有家室之累的、主张采取有力行动的国外 记者所产生的魅力,一定程度上出于她那才 智超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因为在这个充 斥着随声附和者的趋炎附势者的城市中,她 扮演了一名持不同政见者的角色。她是在野 党的发言人,而在野党的改良主张暴露了执 政党的罪恶。”
当时外交官的主要来源
三是从大学里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 政治素质较高,懂外语,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 为外交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被分配到部内各单位 和驻外使领馆,有计划地加以培养。 除这三部分外,还根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聘请和留用了一批 对外交问题素有研究的专家和从国民党使馆转变来 的外交官,如梅汝璈、周鲠生、何思敬、凌其翰等, 担任外交部的顾问。这是一批来自各条战线的精英, 大部分人都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当时外交官的主要来源


一是从部队中调来一批将军级干部,如袁仲贤、姬鹏飞、 黄镇、耿飚等,他们长期从事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积累了 丰富的斗争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充分运用于外交斗争的实 践中去。他们主要是被派往国外的驻外使馆担任大使等领导 职务,因而被称为“将军大使”。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特命 全权大使”,他们的军人身份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特殊品格。 二是建国前就从事外事工作的原中央外事组的干部及各 大城市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统战工作的干部,如李克农、章 汉夫、王炳南、乔冠华、龚澎、宦乡、阎宝航、陈家康等。 他们富有外事经验和较高文化水平包括外语水平,主要是在 部内工作。他们以其丰富的外事经验和才干协助周恩来处理 日常外交事务。

“四大纪律、六项注意”


“一切服从组织命令; 绝对保守秘密; 事前请示,事后报告; 不与外人发生恋爱、婚姻关系。” 这是记者在解密外交档案中发现的外交部建部后确立的“四大纪 律”。此外,外交官还需遵守“六项注意”: “外交场合的公文以中文为主;少饮酒;少说话;服装整齐,作风 朴素;不接受礼物;不轻易答应人家要求。” 成立之初的外交部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到1949年年底人员总数已近 300人。记者在一份1949年12月9日的解密外交档案中看到,当时外交 部有248名干部及37名勤杂人员,男女比例约为7∶3。 值得一提的是,有57位曾参加过国民党的旧政府人员也被吸纳成为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显示出刚刚成立的共和国海纳百川的胸襟。
司长平均年龄不到40岁
在聆听周恩来讲话的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里,有 位盘着长发、仪态端庄的女性。她就是34岁的情报 司(即新闻司前身)司长龚澎。她是外交 部建部后的第一位女司长,也是司级领导 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专门力 荐龚澎“闪亮登场”:“你们认识龚澎同志吗? 她是我们部里情报司司长。” 记者查阅解密外交档案发现,外交部 的第一批干部非常年轻,10多位司级领导 平均年龄不足40岁,最年长的美澳司司长 龚澎(1914— 1970), 兼苏欧司司长柯柏年仅44岁。
第二讲 新中国外交官的素质、 遴选与培训
学习重点和难点: 新中国外交官的选拔标准
新中国外交官主要来源

根据中央“另起炉灶”的方针,外交部 没有沿用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原外交人员,而 是创建新中国自己的外交队伍。周恩来认为, 这支队伍应当同人民解放军一样,要立场坚 定,纪律严明,忠实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也就是说,我们的外交队伍应当是一支“文 装的解放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