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三国演义》
记得初识《三国》,是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一起的小朋友拿了话本儿,上面是《三国演义*草船借箭》那一段。
看着花花绿绿的图案,不管底下的字儿能不能识得懂,竟然爱不释手的看了好几遍,从此,便和三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上学过程中,便知道的逐渐多了起来,听老师有声有色的讲三国中的故事,和同学比拼谁知道的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多,和伙伴们一起搜集三国的游戏纸牌。
很可爱的,我喜欢上了三国,只是头脑中懵懂的想着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四年级,我十岁,爸爸送了原版的“四大名著”作为生日礼物,然而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我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从此我便如痴如醉,沉浸在三国的世界。
一本厚书反反复复的看,真正的手不释卷,而其中有些章节,还隐隐糊糊能够背诵下来。
记忆尤深的是《煮酒论英雄》(原版的”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这一章)和《孟德大战长坂坡》(原版中的”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经常给同学讲述后再背诵一下原著,惊得一片赞叹。
理解还是不深,只是我意识到,自己喜欢上了传统的东西,传统文化……而对我更直接的影响就是语文学的好了,道理也明白的多了,我记得学到的好多成语还是源于三国,什么髀肉复生啊,初出茅庐啊,望梅止渴啊,乐不思蜀啊….好多好多……同时也喜欢上了古诗词,经常朗诵后诗人为三国中的一些情节或人物写得
诗赋….就这样,三国陪伴我走过了童年那些美好快乐的时光。
年龄渐长,知道的多了,思考的深了,便真正明白了《三国演义》的伟大,120回的章节,便把三国时期100多年的历史描述的栩栩如生。
文章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至今还为人所称道;文章中描写的大大小小300场战争,其间表现出的智慧,对后世仍有广泛的启迪意义。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而更进一步讲,三国它影响了后世的小说的创作,给后世的人创立了一个写作历史题材小说的先河,它的无尽魅力还在于他影响了一大批人,影响了中华民族,影响了整个世界。
至今,研究品读三国的人还不计其数,无数人从中得到智慧和启迪,无数人因为它的魅力而喜欢上了古典小说,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一些美德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把刘玄德当作仁义和智慧的化身,无数人的心灵再次受到洗涤,重新回归人本质的真和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已经远去,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但以《三国》为代表的古典小说和我们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必将永远流传在人们心间,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