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了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
本讲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
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
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
”——“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 ——前“食”为名词,食物。
后“食”为动词,吃。
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
”——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
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
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
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
即“使……来”的意思。
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止子路宿。
”——“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
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
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
句子的主语是单于。
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
又如:“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
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饮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今天。
由于古代汉语有句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自然)无所谓病不病。
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困”的意思。
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即可以用火攻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
又如前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也是省略宾语的使动句。
理解时都应该补上宾语。
三、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其特点是: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
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张良”,意思是与……友善(友好)。
也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宣子说,乃轻币。
”——“轻”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币(礼品)轻”,意思是减轻礼品的进献。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庖厨远(离得远远的)”。
以上例子,都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其特点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远”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的意思。
“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他们的食物香甜,认为他们的服饰漂亮,认为他们的住处安适,认为他们的习俗快乐。
以上例子,都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四、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西”本为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意思是向西推进。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本为名词,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做饭。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孟尝君客我。
”——“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当作贵客。
以上两例都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特点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四)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是古代汉语里一种常见的现象。
它本不属于活用范畴。
只是为了叙述方便,所以放在这里加以介绍。
名词做状语,表现的意义是多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方位或处所,相当于“在……”、“从……”、“向……”。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东行”和“东面”,“东”都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向东面”。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廷”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是“在朝廷上”。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相当于“用……”、“根据……”。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杖”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杖打死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丹砂(在帛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法”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依据,意思是依照法令都要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兄”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兄事之”意思是: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倡优畜之”的“倡优”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句意思是像对待乐人、伶人那样畜养着他们。
4、表示比喻,“像……一样”。
“嫂虵(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蛇行”的“蛇”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蛇一样匍匐爬行。
“射之,豕人立而啼。
”——“人立”的“人”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人一样站立起来。
五、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主要依据语法功能进行辨识。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
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
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众贤”为形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贤人增多。
3、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水。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农”本是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