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这些特殊句式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或运用某些词语做标记,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者,……也”,“……者,……”,“……,……也”,“……者也”。
例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者”、“也”的句子都表判断。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句的意思是“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这是“者”只表提顿,不表判断。
又如,“珠可历历数也”句的意思是“念珠可心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也”在这里是助词,表肯定语气,不表判断。
2、用“则”“皆”“乃”“即”“诚”“必”“亦”等副词表肯定判断。
例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吟鞭东指即天涯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
(7)熊掌,亦我所欲也。
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3、用“是”“为”表判断。
例如:(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的“是”字,大多数是作为代词使用的。
例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句的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是进亦忧,退亦忧”句中“是”指代前句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都不是判断句。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非天质之卑
5、不用判断词,根据上下文判断。
例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有标志词语
(1)“于”表被动例如:管夷吾举于士
(2)“为”表被动例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为……所……”表被动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见”表被动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没有标志词语例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b 蒙后省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四、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得无……乎”“如……
五、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不亦……乎”“有……者”
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6)“有……者”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7)“得无……乎”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相关练习:
辨别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句式: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子何恃而往?()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始知为人情所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