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管理沟通 第10章 跨文化沟通
管理沟通 第10章 跨文化沟通
• 这里有两个跨文化维度可以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 第一个维度是权力距离,美籍经理的心理权力距 离较小,他不认为主管就该发号施令,而应该平 等对待员工。相反,希腊籍员工的心理权力距离 较大,认为主管就该给指令,而自己只是执行。 第二个文化维度是对时间的看法。在美籍经理眼 里,时间是有明确起始的,终止的时候就应该终 止,不能拖延。这与美国人将时间量化物化的根 深蒂固的传统很有关系。在美国,时间就是金钱 (time is money),时间可以创造(make time),可 以储存(save time),可以花费(spend time),可以 浪费(waste time),可以消耗(kill time),可以延续 (take the time),可以得到(get time),可以失去 (lose time)。
• • • • • • • • • •
李女士:这就是我们公司创建者的部分远见。 霍特先生:我知道了,贵公司有一段悠久有趣的历史。如果你不介意的话, 我们或许该谈谈我们该怎样合作。 李女士:你没有要补充的吗? 霍特先生:关于我们?没有了。你是知道的,我们是个年轻的公司,和贵公 司不一样。 李女士:好,那么我们可以谈谈业务上的事情了。有了你的承诺,我们从描 绘我们公司的组织结构开始吧,然后再说说这样的组织结构是怎样影响到我 们公司的行事原则的。然后,你也说说你们的公司。 霍特先生:我知道了,然后我们谈谈具体条款? 李女士:条款? 霍特先生:你知道的,就是一些基本事项。 李女士:我们不是正在谈基本事项吗? 显然,李女士与霍特先生对所谓“基本事项”的理解很不相同:一个认为公 司的基本背景才是基本事宜,而另一个认为具体的生意条目才是基本事宜。 误解由此产生。
• • • • • • • •
• • • •
玛沙:谈判进行得怎样? 珍妮特:不是很好,我们位于下风。 玛沙:出什么事了? 珍妮特:哎,我提了我方的起价,Maruoka先生什么也没说。 玛沙:什么也没说? 珍妮特:他就坐在那里,看上去很严肃的样子。所以,我就把价格放 低了。 玛沙:后来呢? 珍妮特:他还是没说话。但是有点惊讶的样子。所以我就把我方的价 格降到了底线,再等他的反应。我已经不能再降了。 玛沙:他怎么说? 珍妮特:他沉默了一会,就答应了。 玛沙:我们最后还是成交了。你应该开心才是。 珍妮特:我也这样想的。但后来我得知Maruoka先生认为我们的起价 就太优惠了。
• 此外,一个人的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褒贬 意义也不同。比如说,在中国心直口快会 给人以急躁不牢靠的印象;而在美国则被 视为反应快、思维敏捷。在中国沉默寡言 让人觉得稳重、有城府、能成大器;在美 国却很可能被看成迟钝甚至愚木。在美国 的课堂上,老师经常提问,而且学生成绩 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上课发言的次数和质 量,这就难倒了来美国留学的亚洲学生。
语言沟通中的跨文化差异
• • • • 直接与婉转, 插嘴与沉默, 高语境与低语境, 联想与抽象
直接与婉转
• 美国人说话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而中国 人则喜欢拐弯抹角,犹抱琵琶半遮面。在 谈生意的时候也常常见到这样的风格差别。 中国人谈具体的生意之前总要把自己公司 的背景、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组成等情 况详细介绍清楚,一两个小时后也许才谈 及真正要谈的生意;而美国人很可能一上 来就直奔主题,所以常常会产生误解。
• • • • • • • • • •
大臣:成功来自两个方面,要么是你自己的实力,要么是对方的弱点。 如此这般的对话进行了很久,最后这样结束: 大臣:巴黎的奶油就像巴黎一样。 参赞:有味道? 大臣:透明。 参赞:太淡? 大臣:丰富。 参赞:完整? 大臣:必要。 然后外交大臣就把参赞送到大门口,临别前他说:“请将我们刚才的 谈话保密。” •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大臣显然用了联想沟通,以为参赞自己会发 挥联想而理解他的意思;而参赞则更偏向于抽象沟通,他显然不明白 大臣在说什么,要求他对每一句话都做出解释。
• 对盎格鲁-萨克森人来说,A先说,说完时B接上,然后B 开始说,说完停下时A再接着说,一来一往,有问有答, 顺序清楚,是良好的对话方式。如果一个人在别人还没说 完话就插进来,会被视为不礼貌,遭到白眼。 • 对拉美人,他们的对话方式是,A开始说话,但在A尚未 停下时,B就应该插嘴,打断对方,并自己接着往下说。 然后B在还未结束时,A插进来继续。打断对方被看成是 对对方的谈话感兴趣,而且自己也有很多感受要分享。 • 东方人。A先开始说,B在接A的话之前两段线有一丝小小 的非重合区间,这段空白表示沉默。也就是说,在回答或 接另一个人的话题时,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停顿。这个停顿 可能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显示的是你在思索对方的话,思 考之后再回答。因此,沉默是对对方尊重的表现,同时也 表现自己的深思熟虑。
• 日本人从不愿直接说“不”字,所以要表达“不”的意思就要借助各 种有创意的手法。 • 大卫:请买一张从东京去大阪的机票。 • 满脸笑容的服务员:嗯,去大阪的飞机票……请稍等。 • 大卫:多少钱? • 服务员:从东京坐火车去大阪挺不错的,沿途可以看风景。是不是要 买一张火车票? • 大卫:不要。请给我买一张飞机票。 • 服务员:那……其实,坐长途巴士也很好,上面设备齐全,豪华舒适。 要不要来一张巴士票? • 大卫:不要。请给我买一张飞机票。 • …… • 这样来来去去了好几个回合,大卫才搞清楚原来机票早已售罄,而服 务员又不好意思直接告诉他
• 来自不同语境文化中的人对日常事务的关注行为 也不同。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对讲话的言词本身会 更加注意,同时对该人说话的语气、表情,当时 在场的人的表情,所处的物理环境,人与人座位 的安排等隐形的话语环境都会关注,以准确读出 讲话人的真实思想和意图。 • 相反,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一般只关注明确编码的 文字语言信息,因为基本上所有的意思都在那里 说明白了,所以不必花太多的脑筋去揣测别人言 词后面的意思。在这个层面简单地将全世界的人分成3大类:盎格鲁-萨克森 人、拉美人和东方人,他们在说话的语音语调上有相当鲜 明的不同。 • 盎格鲁-萨克森人说话抑扬顿挫,有起有伏,跌宕有致; 拉美人说话语调很高,而且保持亢奋状态,情绪激昂。东 方人呢?语调平缓单一,很少起伏,不紧不慢。这种表现 通常可以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作演讲、报告时看出。来自 东方国家的领导人作报告时一般都表情中性,语调平稳, 常常看着稿子读,使人昏昏欲睡。拉美国家的领导人包括 意大利人讲话的语调变化多端,以激起听众的兴趣,有点 像演戏。欧美国家的则处于两极中间。
• 此外,语境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高语境文化多 产生直觉型思考者,而低语境文化多产生分析型 思考者。这两类思考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 (1) 直觉型思考者依靠直觉作判断和决策,不讲求 理性;而分析型思考者依靠过去学过的知识作判 断,追求理性。 • (2) 直觉型思考者表达含蓄,以语境为导向,讲求 顿悟;而分析型思考者表达直白,以计划/理论为 导向,讲求推理。 • (3) 直觉型思考者注意整体,喜欢通盘考虑;而分 析型思考者对局部细节关注,注重探讨具体变量 之间的因果关系。
高语境与低语境
• 语境是指两个人在进行有效沟通之前所需 要了解和共享的背景知识,所需要具备的 共同点。这种共享的背景知识越多,具备 的共同点越多,语境就越高,反之,语境 越低。具体而言,高语境沟通指的是在沟 通中,绝大部分的信息或存在于物理环境 中,或内化在个体身上,而很少存在于所 传递的编码清晰的讯息之中。低语境沟通 正好相反,大量的信息存在于编码清晰的 外在语言之中。
• 此外,在中国人们追求沟通的最高境界通常是 “意会”,而不是“言传”;相反,美国人追求 的是尽可能用语言表达一切。意会就是高语境, 爱人之间、朋友之间不用语言表达爱情或友情, 用了语言好像就显得浅薄;而能说会道用语言表 达一切就是低语境,爱人之间“甜心蜜糖”、 “我爱你”挂在嘴边,朋友之间也经常彼此称赞。 • 如果一个中国女子有勇气去问丈夫是否爱她,丈 夫会感到极度窘迫,他会说:“难道我还需要这 样说出来才能表示吗?”
对话二:写报告
• • • • • • • • • 经理(美籍):你需要多长时间写这个报告? 员工(希腊籍):我不知道。应该要多长时间? 经理:你应该最有能力判断需要多长时间。 员工:10天吧。 经理:给你15天时间。你同意了? 15天之后: 经理:报告呢? 员工:明天就应该行了。 经理:什么?我们不是说好15天完成吗?
• 直接婉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 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会去主动寻找别人言词 背后的间接含义;另一方面则是一个人自 己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拐弯抹角地说话。如 果你在这两方面得分都高,那么你的婉转 程度就非常之高,别人要听懂你说话的真 实含义就相当困难。
插嘴与沉默
• 在语言沟通中,另一个文化差异表现在讲 话的合理程式上。是一个接一个有条不紊 地讲话,还是大家彼此打断、七嘴八舌? 是一问一答,你说完一句我说下一句,还 是你说完我想一想再往下说,或者你没说 完我就插话?什么样的说话程式在某一文 化中被视为平常合理?不同民族、文化的 人在这一点上有明显的不同。
联想与抽象
• 在用语言沟通时,同质文化中的人由于共 享的背景很多,所以常常能让倾听者通过 联想来了解自己所说的意思。这样的文化 可以称为“联想型文化”。但在异质文化 中,很难假设倾听者与你有相似的联想, 所以就需要用更抽象的语言沟通,并在沟 通中不断进行解释。
• 当来自同质文化与来自异质文化的两个人进行沟通时,会 经历挫折感。请看下面这段对话(《洛杉矶时报》,1977 年2月12日),发生在前埃及外交参赞(受过西方教育)与他 的外交大臣(未受过西方教育的*人)之间,内容涉及当时的 埃及副总统对法国官员的访问。 • 参赞:有什么新闻? • 大臣:机器正常运转,正常运转。 • 参赞:我是指副总统在巴黎的访问。 • 大臣:重要的不是前言而是书中的内容。 • 参赞:你是指访问的序幕吗? • 大臣:我是说本质应该和表面一样清楚,否则就没有意义 了。 • 参赞:你是指访问的本质和表象吗? • 大臣:我是说我们不应该在礼节中迷失自己,基本的东西 不必太看重。 • 参赞:你希望副总统在这次访问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