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例说余映潮老师中考作文教学特点

例说余映潮老师中考作文教学特点

例说余映潮老师中考作文教学特点
余映潮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视点集中,线条简洁,过程流畅,环节紧凑,提炼精当,高效实用。

余老师的的作文教学设计,“一词经纬式、一线穿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的教学设计思路仍被采用,仍放异彩。

余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写作和阅读水乳交融地结合到了一起。

曾经的阅读为现时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写作活动的进行进一步深化升华了阅读理解。

所选范文都是经过反复比较,反复研读挑选的,都进行了简化、优化、美化的处理。

余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像阅读教学一样,有“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

余老师的作文教学像阅读教学一样,有着“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的特点。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具体来谈。

第一,目标精纯,视点集中
余老师说:作文训练的目标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散,训练目标应明确唯一,做到有的放矢。

又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太多,太多则滥,就不可能一一落实,浅尝辄止,什么都是夹生饭,学生也很难印象深刻,真正明智的做法是, 在充分驾驭
教材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以充裕的时间安排、简便可行的教学步骤实现师生最充分的表现、教学资源的最大挖掘,让课堂生发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情景,让师生迸发出令人叫绝的奇思妙想。

”他的作文课也是如此。

如,《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从游记构思的角度去切入,其他的忽略不谈;《叙后之议,多采多姿-------- 叙事文
结尾的议论(抒情)笔法训练》,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叙事文,结尾的八种主要方法;《叙议结合,叠加反复》,是学用一种表达生活感受的作文构思方法;《将短话写长,把结构写美》就是感受记叙文优美的作文形式及作文构思的角度。

《具体规范地写好身边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学会用“五笔法”具体规范的写好身边的一件事。

其实,只要我们按照余老师倡导的“选点突破” “一词经纬“一线串珠”等教学思路去设计作文教学,一定就是视点集中的美的教学。

第二,线条简洁,构思精美
线条简洁,表现为教学过程和环节。

所谓简简洁明快,即
过程流畅,环节紧凑。

余老师的所有教例几乎都具有这种特
点。

他总是把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 用
最简洁的最具外显性行为的语言形式,进行一体化、一次性表述。

比如《将短话写长,把结构写美》上课前,余老师简要说
明上本节课的几个意图:1•请同学们感受优美的作文形式;
2•体会作文构思的角度;3•使同学们感受到中考记叙文某一
方面得到提升。

构思精美,体现在由“阅读鉴赏品味”,“提炼归纳积累”,“迁移运用”三部分构成的板块式构思。

如《“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设计。

首先,提供与本作文课训练点一一“'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有关的四篇阅读材料,让学生“研读”,并完成思考题"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一《XXX》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

然后, 和学生一起逐篇研读,引导学生读一篇游记从中悟一种游记的写作技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游记总的基本写作技法。

最后,在技法提炼归纳结束后,进行现场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游记技法续写游记《长城》(说构思)。

如此操作模式,体现了“从文中来(提炼),到文中去(运用)” 的短平快学用训练理念。

这种构思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的作文教学模式,清晰明了,循序渐进,以读促写,着重能力的训练。

构思精美,体现在采用“多角度反复”设计作文教学思路。

以《将短话写长,把结构写美》为例来说:
第一篇《冰天雪地挖莲藕》是从“巧用材料”的角度来设
计指导。

对于一则材料,可按时间的顺序“切分”过程,可让
巧妙“穿插”显现魅力。

余老师提出:把事物的细节写具体,
文章就可以写长。

具体做法是,要有层次地一步步地把动作细
致描写;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细节的内容进行有意地
表达,用“切分”的方式展开。

“插入”也是把短文章写长的方法之一。

如穿插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作者替他们表达),用得是"穿插”感觉的描写。

为了让文章再写得更长,可以插
入“去年”的“挖”;也可以利用“对话”等,这样,细节更具体。

但描叙、切分、穿插、巧用材料的运用要根据需要,理性对待。

第二篇《掌声》是从“表达作用”的角度来设计指导。

余老师引领指导学生分析例文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掌声”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插入引用使文章更具表现力,结构严密, 细节生动;伏笔铺垫,前后照应对比等让人物形象突出。

作者有意安排'‘新老师”,他不知道“英子”的身体状况,让她“上黑板”,第四段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倒序,是英子由自卑到开朗的关键,以小见大的写法,看出了作者的善良、乐于助人,表现了美丽的瞬间;语言的表达也很有技巧'‘早早来,晚离开”等等。

余老师从表达作用角度得出《掌声》的三点写作技巧和启迪:1•起笔暗示故事的发展趋向;2..详写略写各有重要的作用;
3.结尾着意利用人物的话语。

余老师补充:例文的精彩之处还在于重点突出英子精神上的巨大变化(说、笑、跳舞),用“几年以后”写英子对此事的印象深刻(虚实结合)。

第三篇《梦中的花裙子》是从"优化形式”的角度来设计指导。

对于这篇文章,余老师挖掘出许多闪光的东西,如, 围绕着两条"线索”;妈妈两次没买花裙子到买的“转变”;两种“天
气”描写象征两种心理变化;用阿英的话“侧面烘托”出“家境”;设置“悬念”等等。

余老师总结出三种写作技巧和启迪:1•用特别的形式叙述完整故事;2. 用特别的笔法表达内心情感;
3.用特别的手法增加文章美感。

第四篇《千金一诺》是从“写好细节”的角度来设计指导。

余老师指出了这篇记叙家庭小事的文章在细致描写,线索,波折,反衬等方面运用得非常好。

写家境用穿插的手法点出了背景。

第一句独立成段,开关笼罩全篇;'‘切分”父亲辛苦买裙子的过程,照应“千金一诺”,表现了爸爸对孩子的爱。

文章采用了一件事写多个人的方法。

余老师得出文章的两点写作技巧和启迪:1.精心设计文章的开关结尾;2. 诗意抒写故事的轻波微澜。

余老师强调:写好细节是考场记叙文质量的提升,适当运用手法。

虽然角度不一样,但"把文章写长,把结构写活"的方法,在四篇文章中反复出现了,起到了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作用。

第三,选材精细,提炼精简
范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要找得恰当,找得典型,才
能适合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和感悟力,并将其提炼出来,否则,再好的例子也会从你
的眼皮底下溜走。

余老师说:'‘有巧妙的范例,我们的
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并可
以融会贯通”。

选材精细,体现在所选范文最“适合”,最“鲜明”上。

作文指导,范文至关重要。

其重要性表现在一是示范,二是发现规律。

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范文必须经过精细提取,余老师说“所谓精细的提取,就是体味、探寻到所选范文表现出来的表达规律与表现手法。

这种提取是着眼于“表达” 进行的,是着眼于规律进行的,是着眼于方法进行的,是着眼于细节进行的。

提取的内容越有特点就越有指导意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越有质量。

我想余老师在选定教学点后,对于所选用范文,一定会进行反复的比对,反复地研读,绝不会“差不多”就行了。

上完《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后,余老师曾说"为了这次上课,我选择的四篇文章是从三十多篇文章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非常满意,仅用一则材料是上不好作文指导课的”。

从三十多篇文章中精心挑选,经过反复研读,能
不挑出最合适的吗?
选材精细,体现在所选范文顺序的安排上。

如《叙议结合,叠加反复》所选范文顺序的安排:《生命,生命》是最简练,最能体现“多角度、多次的表达,反每次表达中都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规律的文章,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 最容易学用的文章。

而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是以日记的形式呈现的,学生较难把握其规律,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提炼精简。

“提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从事物
中进行提取,含有筛选提纯、聚集精华的意味:一是对事物、现象进行归纳,含有小结经验、发现规律的意味。

余老师所说的“提炼”,主要是从这第二个方面的含义来说的。

“提炼”的基本手法大致上是三步:第一步,积聚材料;第二步,划分归类;第三步,定性命名。

第四,引导精巧,迁移精当
余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没有提问,较少讲解,总是通过巧妙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

在“迁移运用”板块时,余老师一般会拿近几年的中考题目作了对照分析运用。

以《叙议结合,叠加反复》这一课的“迁移运用”板块来说,在广东省与在山东潍坊设计不一样,都要给当地的学生最实在的收获,最切实的指导,最有针对的训练。

此外,不避讳知识。

余老师从不避讳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文学知识教育。

他说:"知识是多么地美好,文学知识更能让人在浸润之中显得高雅。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