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结束,也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学习知识经验,他们对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领悟新的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欲望更强烈。

因此,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注意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努力体现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的变化,使学生学会在整体上领悟科学本质。

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更加显性探究方法的培养。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学生走向成熟,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能用发展的、辩证的、充满兴趣的眼光看待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做一下说明:一、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及特点:1、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理念贯穿全套教科书。

纵观这八册教科书,“问题”观念贯穿始末。

从三上册第一单元开始,就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培养问题意识。

如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主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多;第二课《我们周围的动物》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第三、四、五课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启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科学,仍从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二单元的寻找达尔文的足迹,就隐含着大量的问题,如“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做到繁衍不息的?为什么有些生物会灭绝?”等,且目前尚无定论,少年儿童对这些科学之谜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人类进化、恐龙灭绝、鸟的起源等问题充满了探谜的渴望,让学生像个小科学家一样去搜集这方面有关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假说,来解释这些未解之谜。

这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并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2、探究层次逐步拓深。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科学探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由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逐渐向自主探究过渡,学生的实验是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技能的综合。

如第一单元第四课《通电的线圈》,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和磁性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设计对比实验,也可以有侧重点的研究其中一个问题,也可以不做任何要求,作为一个大环节整体放开,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方案自由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结论。

3、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追寻达尔文的足迹》、《科技与未来》等单元的设计,注意了信息的采集、甄别、生成和应用等方面的渗透,以各类学说、假说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接受前沿性的观点和学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4、注重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在内容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整体上领悟科学本质。

《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从人体的能量转化为切入点,探究机械能(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电磁能之间的转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出了由微观到宏观、由部分到综合的板块结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科技与未来》单元编排了学生历经仿生过程、了解人类科学仿生成果、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设想未来能源开发等活动,感悟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5、注重信息的积累与整理。

针对本册教科书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这就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积累和整理资料,对大量事实资料进行提取。

而这些资料中,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被科学证实的了,哪些尚没有科学论断,要求学生具备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同分析资料的价值,尽量为学生提供帮助。

在分析中注意鉴别伪科学。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伪科学现象,很容易使小学生受到迷惑,教师应引导学生辩明科学的真伪,不能让伪科学迷住了眼睛,学会用科学家的眼光审视社会,审视生活。

二、各单元说明六下教科书编排了《无处不在的能量》、《追寻达尔文的足迹》、《宇宙》《科技与未来》、《研究与实践》五个单元。

各单元完整又相对独立,第一单元是对前段能力的再利用,是对实验的再训练过程,是对各种技能的复习,是以后开放性思维的基础。

其他三个单元是对科学之谜的探索。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突显了本套教科书内容综合化、整体性的特点。

第一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主要以人体的能量转化为切入点,探究机械能(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电磁能之间的转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出了由微观到宏观、由部分到综合的板块结构,有一定的逻辑性。

第二单元追寻达尔文的足迹,本单元让学生通过分析有关达尔文的资料信息,讨论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关注生物的进化现象,让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之谜,经历科学探究的历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第三单元宇宙,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

因此,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与宇宙的总结单元,是在前面观察星空、宇宙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太阳系。

第四单元科技与未来,编排了学生历经仿生过程、了解人类科学仿生成果、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设想未来能源开发等活动,感悟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知道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的生活,科学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科技的发展是美好的,当今世界还有诸多的科学之谜等。

第五单元《研究与实践》是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内容,通过“研究伪科学”、“总结科学学习历程”两个专题活动,调查、分析、研究伪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科学学习历程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感悟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每一课的具体分析下面我就六年级下册每单元认识以及实施时的一些建议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包括5课:由《让身体热起来》、《摆的秘密》、《钻木取火》、《通电的线圈》、《无处不在的能量》五课组成。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无处不在的能量”为主线串连为一体,《让身体热起来》一课让学生认识到人体能量的来源及转化,初步感知能量的存在;《摆的秘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意识到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钻木取火》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摩擦生热现象,初步认识机械能与热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通电的线圈》让学生通过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特性,了解电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电能可以转化成电磁能;《无处不在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大量的事实,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能量,生活处处有能量,能量是在不断转化的。

单元教学建议:本单元的实验要注意准备充实的材料,材料的多样和充实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较充足的保障;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开放的活动空间;探究实验可多样,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实验,自由展开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课的无限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和热情。

第一课《让身体热起来》包括两个活动。

可以这样进行教学: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怎样让身体热起来(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身体热起来,自由展开使身体热起来的活动,并引导学生想出各种使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如烤火、加穿衣服、吃巧克力、吃辣椒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广开思路。

)——引导学生将身体热起来的具体方法如补充内能、外部加热、内部刺激、外部刺激等方面进行归类、汇总(促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积极与他人交换意见和观点,从而实现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这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研究过,可是“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对这一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体能量转化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从而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

这就初步建立了能量转化的意识,为后面继续研究做好了铺垫。

)——自由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在寒冷的冬天,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更暖和些?生活中有很多肥胖的人,怎样做才能减肥?等等,让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第二课《摆的秘密》:包括三个活动。

这一课主要研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反复实验验证结论。

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做出各种推测、假设)——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并反复验证结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制作一个在15秒内摆动7次的摆。

教学时,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要交代清楚怎样测量摆动的次数,怎样使摆动起来并演示,全班学生一起练习统计摆动的次数并练习统计,这就为后面实验时搜集准确的数据做好铺垫。

然后让每个小组制作了一个摆,并统计自己制作的摆在15秒内摆动多少次,并让计时员练习计时。

这是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研究习惯。

最后全班交流,发现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各不相同。

问题就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对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做出各种推测,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假设和推测(摆锤的轻重、摆角的大小、摆线的长短,到底哪个因素影响了摆动的快慢?)。

进而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各组实验的速度有快有慢,让各组自由选择实验课题,汇报时再交流、分享各个实验数据,动手前把需要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学生通过探究自然就发现摆动的快慢和摆锤的轻重无关;受摆角的影响也不大;但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最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制作一个摆,在15秒分别摆动7次、8次、9次,虽然实验的难度增大了,但是有前面实验做基础和教师的启发,学生在经历多次探究后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同时加深对摆长影响摆的快慢的认识。

第三课《钻木取火》包括两个活动,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内部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