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2、抓词品句,感受诗境
3、知人论世,感悟诗理
登幽州台歌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谏直言,对朝廷的不少弊政,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当政者所采纳。
2、品析原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怆chuàng涕tì
【前】过去
【古人】古代哪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首句中的“前”与“后”劈空而来,掷地有声,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有郁结之气喷薄而出。
两个“不见”更添惆怅与孤寂之感。
一个“念”字浮现诗人孤独的身影,而“悠悠”则与人之荧荧“独”影,互为映照。
3、比较
长与短: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有限,时不待我。
大与小: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四荒八极,高远辽阔,而人只是沧海一粟。
4、思考
(1)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什么陈子昂却“独怆然而涕下”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2)这泪里包含着什么?
这泪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泪。
这泪是概叹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怆之泪。
望岳
1、品析原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曾céng 眦zī
【岱宗】泰山【夫】虚词,无意义【青】山色
【未了】不尽【钟】聚集【曾】同“层”
【眦】眼眶【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泰山的顶峰
2、思考
(1)诗题为“望岳”,全诗却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都是写向岳而望。
品读思考,杜甫读到了哪些景象?
一二句: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远望)
三四句: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近望)
五六句: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细望)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瞰一切的雄浑气概,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杜甫。
3、作者简介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
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围绕“诗意”“诗境”“诗理”学习了古诗《登幽州台歌》和《望岳》。
一是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了两首诗歌的意思,感受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二是通过抓词品句,体味了诗歌中丰富的意境;三是通过知人论世,感悟了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并对两首诗进行了对比赏读,进一步感受了其中的“诗意”“诗境”“诗理”,使我们体验和丰富了人生请安,提升了人生的思想境界。
愿同学们,在课后能多读好诗,读多个诗人的好诗,学会知人论世和对比赏读,做个精神富有,灵魂丰盈,乐观有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