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司法鉴定人素质的几点思考[摘要]鉴定人作为实施鉴定活动的主体,是鉴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司法鉴定整体队伍的素质影响和制约着鉴定的质量。
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对鉴定人出庭作了原则性规定,明确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并接受法官、检察官、双方当事人、律师以及专家辅助人的询问。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鉴定人出庭质证的比例较低。
然而随着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诉讼主体双方聘请鉴定人的需求将逐年递增,加强司法鉴定人素质成为了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鉴定人;鉴定意见;改革一、我国司法鉴定队伍的现状(一)准入门槛低导致业务水平相差悬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四条对鉴定人资格条件进行了规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申请登记从事司法鉴定业务:(1)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专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五年以上;(3)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工作十年以上经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①从该规定可知鉴定人只需满足多种条件其中的一种,便能够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因此,我国的司法鉴定队伍由于准入条件不一致而导致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差悬殊。
同时由于地域因素,发达城市的鉴定人的鉴定条件优于偏远地区的鉴定人,业务水平也可能产生差异。
同时,我国鉴定人实行资格终身制。
鉴定人取得资格后,缺乏对鉴定人资格有力的考核手段,因此重新构建司法鉴定人资格制度迫在眉睫。
(二)法律素养失衡导致诉讼效率低下《决定》只约束了鉴定人的学历、职称等方面,并未对鉴定人的法律水平进行规定,大多数司法鉴定人只具备与鉴定业务范围相关的专业知识而缺乏法律教育背景。
一些鉴定人法律知识薄弱,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未遵守法律程序;出庭质证时无法运用法言法语正确表述鉴定意见,经常拒绝出庭作证,导致重新鉴定,严重影响诉讼效率,这都给整个司法鉴定队伍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职业道德缺失导致错误鉴定结论我国的大部分司法鉴定人能够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但也存在一小部分司法鉴定人由于职业道德的缺失,受到利益的诱惑,在工作中立场不够坚定。
他们利用职务之故意伪造变造各种鉴定资料,提供虚假的鉴定结论,也为之后的鉴定人的鉴定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司法鉴定人的行为,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加强对司法鉴定人的职业道德培养的迫切性。
二、鉴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现行的法律对鉴定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鉴定人本身的素质十分关键,业务水平及道德素质低下等因素均会造成鉴定结论的错误。
(一)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是鉴定人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司法鉴定是一项科学实证活动,司法鉴定人所进行的鉴定活动是以其具备的专业知识为前提的。
鉴定人必须具备与其所从事的鉴定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准确性。
实践能力是指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独立解决专门问题的能力。
鉴定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经验并熟知所执行检查的要求,并有根据检查结果对总要求的符合性做出专业判断和出具相应报告的能力。
②特别是物证类司法鉴定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鉴定人的经验,因此,实践能力对于鉴定结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至关重要,鉴定人必须具备。
(二)法律素养司法鉴定,顾名思义是将司法活动和鉴定活动相结合,其兼具了法律性和科学性。
因此鉴定人作为鉴定活动的主体,也具有科技人和法律人的双重身份。
在鉴定活动中的问题与法律密切相关,鉴定人必须具备鉴定相关的法律知识。
鉴定人在鉴定活动中,也应当遵守法律规范,遵循法律程序同时还应当具备法律技能,例如:出庭进行质证以及辩论的能力。
(三)逻辑思维能力司法鉴定活动同其他认知活动一样,依赖于人脑的思维活动。
鉴定人进行鉴定所需的专门知识只有自然人才能掌握,为提出鉴定结论而必须进行的观察、调查、分析、判断等一系列活动也只有自然人才能完成。
③因此,在鉴定活动中,鉴定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素质之一。
鉴定人在司法鉴定活动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诉讼中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运用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鉴定中的问题进行思维判断、推理并进行归纳,最终通过能动思维得出鉴定结论。
(四)职业道德操守在实践中,个别鉴定人不恪守职业道德,进行权钱交易,在鉴定过程中混入个人因素,出具不符合事实的鉴定结论。
因此,职业道德操守也是鉴定人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司法鉴定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当是对事实负责,对法律负责,应当具备责任及风险意识。
英美法系中的品格证据规则对专家证人的品格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虽然我国并未对此进行细化规定,但《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司法鉴定人执业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遵循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人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鉴定人必须恪守,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司法公正。
(五)自我调节能力在实践中,鉴定失误有可能因为鉴定人心理因素导致。
因此,鉴定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首先,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应当克服先入为主的心理,避免受案情的影响,在未经检验之前形成倾向性的意见。
其次,鉴定要避免经验主义。
鉴定人不应根据自身的喜好以及经验来进行判断,而应当看到鉴定的本质特征。
最后,鉴定人要克服社会舆论对自身产生的心理压力。
在一些重大影响案件中,要克服舆论压力的影响,客观冷静地做出判断。
三、加强鉴定人自身素质的几点建议(一)对司法鉴定人的资质进行静态控制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于鉴定人的资格要求都十分高。
英美法系国家对主体资格的审查确认,主要是在法庭上通过对鉴定人或专家的交叉询问或质证进行,由该案的法官或陪审员确认该案鉴定人的资格,资格的确认是一次性的。
而大陆法系国家赋予鉴定主体固定的资格条件,对主体的资格的审查确认,是在庭审程序之前经过法定的程序审查,即与庭审程序分离的主体资格确认程序,具有资格确认后相对较为固定的特点。
④对比两法系国家的主体资格审查制度,不难发现,两方具有各自的利弊。
英美法系国家强调的是鉴定主体的法庭经验,但可能因此而拖延诉讼。
而大陆法系国家则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但可能事前确认的范围可能较小,不能涉及每个方面。
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可采取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
关于鉴定人的资格准入条件,学界广泛认可的为“考试+考核”的复合制度,⑤即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制度。
实行该制度能够严格控制鉴定人的资格准入程序,其内涵如下:1.建立司法鉴定人的资格考试制度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人的资格考试制度,但笔者认为,对于司法鉴定人的资格条件审查不应当简单的适用同一条件,应当在《决定》的基础之上,可借鉴司法考试考试经验,以分支学科进行,针对不同鉴定业务的司法鉴定人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适用不同的准入条件。
例如设法医病理学职业证书、司法会计职业证书、物证学职业证书等等。
2.健全司法鉴定人的考核制度鉴于现阶段偏远地区一些司法鉴定人符合《决定》的规定,具有丰富的鉴定经验,但通过资格考试有一定困难的情况,考核制度成为考试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
对于鉴定人获得执业资格后,可定期对鉴定人的从业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继续执业。
(二)对司法鉴定人进行动态控制对于司法鉴定人的资质控制不应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层面上,还应当对司法鉴定人的资质进行动态控制。
1.加强培训及继续教育司法部制定的《司法鉴定教育培训规定》确定了司法鉴定人的继续教育规定,笔者认为司法鉴定人的继续教育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学术交流司法鉴定人应对专业知识具有高度敏感性,应当实时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
司法鉴定相关部门及司法鉴定协会应当为鉴定人的专业培训创造一定条件,组织定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为国内外鉴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等等;还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司法鉴定人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平台来开阔鉴定人的知识面,提高鉴定人自身素质。
(2)法律知识在实践中,鉴定人往往因为缺乏法律知识不知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拒绝出庭作证。
虽然现阶段,要求每一位司法鉴定人都具有法律教育背景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鉴定人自身的学习和司法鉴定相关部门开展法制教育来培养司法鉴定人的法律意识及法制观念,从而约束司法鉴定人的鉴定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司法鉴定人的法律素养的要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出庭培训鉴定结论属于言词证据,较之实物证据更具可变性和主观性。
为了保证鉴定结论能够充分接受质证,鉴定人在出庭前应该熟悉鉴定中涉及的有关知识;鉴定人应该事先选择好与鉴定结论相关的图像资料等,对鉴定结论进行更直观的展示。
同时,鉴定人应当按时出庭,并且有礼貌的遵守法庭纪律,注意在法庭上的言辞,证言应当实事求是。
因此,相关机关应当对自己的鉴定技术人员进行鉴定人员出庭规则培训。
2.加强对执业活动的外部监督(1)完善鉴定人名册制度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完善鉴定人名册制度,司法鉴定相关部门还应当建立诚信档案库确立鉴定人的诚信等级,将鉴定人的信用资质状况进行定期评比、定期公开、接收社会监督,同时鉴定机构应当保存每个人员的学历或其他资格、培训和经历的记录。
⑥各地的委托人能够通过该数据库来挑选有资质、有信用的鉴定人,从而促进鉴定人追求诚信。
(2)加强执业监督,确立惩戒制度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司法鉴定人的监督,鉴定机构作为鉴定人执业的场所更应当加强对鉴定人的监督。
鉴定机构应当依法审查、受理委托鉴定,监督司法鉴定人遵守相关技术规范,遵守法定义务。
同时可以引入淘汰机制,对于业务水平不高、职业道德操守差的司法鉴定人给予警告,通过惩戒措施来减少司法鉴定中的违纪问题,从而促进鉴定人自身素质的提高。
[注释]①引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
②引自《检查机构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0:1998)。
③郭金霞:《鉴定结论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第1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225页。
④郭金霞:《鉴定结论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第1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241页。
⑤张军:《中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⑥引自《检查机构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0: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