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0题)《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2.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3.(2010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15题)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4.政府按人口分田的制度最早出现在
A. 汉朝
B. 三国
C.北魏
D.唐朝
5.(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26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6.(2010年11月南昌一中、十中联考11题)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7.(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
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8.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①描写了隋唐时期开垦山地的现象②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产量④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10.(2010年10月广东湛江一中高三测试12题)《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11.(2010年10月厦门市高三联考27题)(15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分)
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
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
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并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5分)
材料三:我国粮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分)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分)
一课一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材料反映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时的小农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C
解析:ABD这些水利工程显然都与黄河的治理无关。
3.D
解析:钱泳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著有《履园丛话》。
这本古代笔记以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而著称。
全书分24卷,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等许多方面,堪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材料反映清代田地转移更频繁,土地兼并更猛烈。
根据所学造成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本题选D项。
4.C
解析:根据北魏最早实行均田制的史实,当时政府按人口分配一定土地给百姓,百姓每年要缴纳租税和服徭役兵役,故C项符合题意。
5.D
解析:考查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问题。
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的,可以自由买卖,然而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土地兼并是长期无法根治的问题,危害到统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只有宋代不抑制土地的兼并,而且还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ABC说法错误,也未从题干中体现。
6.B 7.C
解析:本题仅提供一个材料,孤证不立,而且也是管仲对农商发展的论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而说“材料不充分”,精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8.D
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唐朝、在山中看到火耕。
耕田面积的扩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但这种耕作方式也对自然生态是一种破坏。
9.C
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
1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
所以,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成本较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
11.(1) 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或粮食产量提高)(1分)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
(2) 状况: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1分)
原因: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
(2分)
关系: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许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2分) (3) 状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1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1分)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分)
(4) 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