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4)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4)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6分)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2.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体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3.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A.《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B.《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C.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D.“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4.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种民本思潮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6.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意味着A.老子认为仁礼很重要B.老子把道德仁义礼等量齐观C.老子认为道是最高境界D.老子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下列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8.易中天教授曾经评价先秦某思想家说:“在他心目中,‘民权高于君权’。

在他看来,君权虽为天授……名为天授,实为民授。

”以下各项中,能够为上述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10.人类自古便喜欢仰望天空。

每逢日食,现代人不分阵营,不论信仰,纷纷驻足观看这宇宙奇观。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1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说明科举制A.阶层的流动性有限B.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具有封闭性D.违背了公平原则12.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

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专制集权的巩固B.封建经济的衰退C.理学思想的影响D.审美意识的觉醒13.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14.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

这在当时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15.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A.以天下为己任B.抨击君主专制C.提倡民主法治D.反对宋明理学16.《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术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现此可知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唐朝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C.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17.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

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

这一记载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18.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

”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A.造纸术的革新B.雕版印刷的普及C.活字印刷的推广D.科举取士的需要19.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20.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

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后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B.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C.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大大改善了欧洲各国的军事装备21.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

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B.民众群体更为广泛C.迎合民众文化需求D.内容贴近民众生活22.下图是宋代画家文同的《墨竹图》,该图A.讲究布局,气势雄壮B.对比强烈,富有个性C.技法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文化特色D.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诗意的特点23.图中说法正确的是A.图1字体是中国文字的起源B.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C.图3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D.图4、5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24.下列历史情况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密切相关的是①词的兴起和流行②汉赋的兴盛③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④元杂剧的繁荣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5.鲁迅说:“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

……当神魔小说盛行的对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

”导致这一时期“讲世情的小说”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统治有所放松B.程朱理学促进思想解放C.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出现D.商品经济获得新的发展26.(题文)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

例如,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材料可知,严复主张A.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开研究B.主动接受自然进化理论C.在中国的传统中找强国之道D.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27.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

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这反映了魏源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28.“今日翊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

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

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

”材料意在说明A.“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B.西方的政治制度远不及中国C.向西方学习要结合国情D.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29.学者金观涛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白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30.2015年,时值新文化运动百年,著名学者秦晖重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运动的若干问题,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真正令人反思的,是在不该彻底否定的方面否定得太过了,但在应该彻底否定的地方,却又没有否定掉,或者说没有注意。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西学缺乏一种批判精神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对新旧文化应接续和融合D.应大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31.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我们应该准备怎样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这种潮流”是指(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新文化运动C.社会主义的发展D.资产阶级的灭亡32.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

这表明李大钊:A.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33.“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

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这表明陈独秀旨在A.否定孔教传统的是非和价值标准B.肯定孔教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C.强调孔子个人学说不合现代生活D.从现代生活角度重估孔教的价值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4.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