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俱:歇:颓:沉鳞:竞跃:与: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朝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介绍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犊”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新课标第一网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巩固练习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过程: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遂()寝()藻()荇()2.你能正确的读出停顿吗?(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猜猜看: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洲,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学生译读,教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句,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3)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三巩固练习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遂:盖:但: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5. .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学习难点: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俱:歇:颓:沉鳞:竞跃:与:二、研讨学习:(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三)了解文体(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3、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巩固练习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