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安全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安全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安全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教育对策前言小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也可以说,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

从这个角度上思考,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近年来,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

大量的有关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的死亡调查和死亡监测资料都表明:全国每年有2万儿童非正常死亡,意外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其中5岁——9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占65%,1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占60%,[1]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是由意外伤害引起的。

据《北京晚报》报道:去年我国由于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自杀等原因造成1.6万多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离去。

上述数字不仅仅是一组数字,而是一段段不堪记忆的历史,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伤害。

中共中央对小学生的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从1996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确定每年3月29日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其目的是通过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中小学生安全”的浓厚氛围。

然而由于人所共知的“唯分数”现象的影响,安全文化教育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全国城乡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仍然频频发生。

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重心,对小学生安全意识及教育对策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

一、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研究意义(一)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近年来,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果,也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

但是,从长远和全局看,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仍显得非常薄弱。

一是教育缺乏系统性。

安全教育没有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全国和各地均没有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安全教育规划,地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也只是小范围的短期行为,有的是为了配合某项运动,教育活动零敲碎打,毫无系统可言。

二是教育活动经费短缺。

一些地方领导不重视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难以保障。

职能部门没有此项开支,不得不硬着头皮东拼西凑,做“无米之炊”,教育活动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起不到教育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的作用。

三是学校和主管部门心存顾虑,怕增加学生负担,怕冲击文化课教学,影响升学率,安全教育的社会意识不强,没有良好的教育氛围。

结果导致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所起作用不大,下面一组数据是令人震惊的。

少年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我国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正以每年14%的惊人速度递增。

进一步推算,我国15岁以下的学生每年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人数,竟有40万~50万人之多。

另据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分析,导致中小学生死亡原因中也是疾病少而意外多。

据北京、天津等十余个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意外死亡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意外事故死亡及重伤致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而且导致伤亡的灾种,主要集中在与中小学生相关的各类灾害如地震、气象灾害、交通事故、环境公害、火灾、爆炸、实验室灾害、课外活动灾害、中毒等公共场所的安全防范灾害等。

上述数字虽只占全国中小学生的不到万分之一,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伤害却无法估量。

如何有效防止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减轻伤害给人们带来痛苦,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普及“安全文化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二)小学生安全教育研究的意义小学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安全教育又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小学安全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儿童、青少年能否安全、健康成长,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前途。

小学推行安全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孩子们意外伤害发生的比例,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安全生活习惯和态度,使其具备基本的生活安全技能,了解意外伤害发生的因素,并熟知如何控制这些因素的发生,也训练小学生当意外发生時的简单应变方法,以确保小学生的身心安全。

因此,做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儿童、青少年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小学生安全意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本文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问卷采用综合问卷的形式,包括20道选择题和2道开放式问题。

本问卷的选择题采用复合式选择。

研究对象为常州市区两所小学共2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98份。

调查对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三年级40人,四年级36人,五年级86人,六年级36人。

一二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小而放弃。

具体调查情况如下:(一)最易受伤和最安全的地方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隐藏着许多已知的或未知的危险,人是这个世界中弱小的一份子,而小学生则更是这个群体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份子。

小学生的心理、行为受到了社会、家庭、学校、大自然等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学生对周围的环境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担忧。

从对常州两所小学关于“你最担心受到伤害的地方是哪里”和“你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哪里”的调查情况来看,小学生普遍担心的是公共场所,而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自己的家里。

如下表:表1:小学生认为最危险的地方表2:小学生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从表中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小学生最担心受到伤害的地方是公共场所,这其实也直接反映了小学生对现在社会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的担忧。

公共场所的安全隐患,就像一只翅膀巨大的饿鹰,盘旋在人群的上空,在某一刻突然俯冲,给许多单位和家庭投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一起一起的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再加上现在的媒体宣传,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就像笼罩在小学生心灵的一片乌云挥之不去。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过分的强调公共场所的负面效应,导致小学生现在一个人害怕出门,更别说是一个人走夜路,胆子变得很小,上学放学都要亲自接送,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禁锢在家庭、学校这两块狭窄的空间里,这也是小学生认为家庭和学校是比较安全的原因之一。

除了家庭的过分渲染以外,小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中确实存在较多安全事故的隐患,其中,“下水道没有盖子或没盖好”,“公路正在修建,无安全提示”,“建筑施工现场无安全隔离设施”,“高压电线无安全隔离设施和警示标志”,“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设施”,“公共场所的人员复杂”等等情况都是安全比较突出的问题。

另外,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安全问题也是小学生比较担心的问题。

印度洋的海啸给人们深深的上了一课,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所以很多教师和家长就认为既然大自然无法抗拒,那就远远的离开它,不许小学生下河游泳,不许小学生野外活动……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小学生游泳溺水事件时有发生。

如何让小学生热爱大自然,更好的融入大自然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最担心受到的伤害调查近几年来,屡屡发生的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现在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小学生最担心受到的伤害是什么?”表3:小学生最担心受到的伤害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现在小学生最担心的问题是交通安全问题。

据统计,全国每年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中,中小学生就占30%,这也是交通事故成为小学生最担心的伤害首选的缘故。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小学生不重视性伤害,更多的是小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性伤害,不清楚性伤害有可能来自亲友等长辈和熟人,不清楚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不能被随意触摸,不清楚性侵害除了来自异性还有可能来自同性,不知道遇到性骚扰时该怎么反抗,不知道受到性伤害之后该怎么办等。

女生要对陌生人的来访和邀约提高警惕,要设法了解对方的身份和意图,在外出时应尽量结伴,尽量避免在夜间或偏僻路段行走。

其次,“上学放学路上被抢”成为了危害小学生安全的突出问题,也是近几年来日益突显的小学生安全问题,这也是小学生为什么把它列为除“交通事故”以外最怕受到的伤害。

小学生处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自身对外来伤害的反抗能力比较弱。

在调查中我发现,虽然劫钱的事经常发生,但报案者却很少。

有时家长发现家里的钱或东西不见了,怀疑到孩子身上,孩子才会讲真话,家长才会领着孩子到派出所报案。

立案后,正在调查阶段时,有的家长却私下协商,要求私了。

个别极端的家长会在孩子的指点下,将劫钱的孩子暴打一顿,而挨打的孩子有错在先,被打后也不敢告诉别人。

这样的恶性循环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小学生的校园暴力。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三年级对食物安全的关注是7.5%,四年级对食物安全的关注是8.3%,五年级对食物安全的关注是22.2%,六年级对食物安全的关注则达到了30.6%,这些说明了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饮食卫生,越来越注重自己在食品上的安全。

(三)遵守交通秩序的情况一个文明的交通环境的形成不仅仅要有齐备的交通安全设施来维持,更要从小学生的思想上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横穿马路、闯红灯一直是交通安全的最大的隐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历时两年,针对10个城市近60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导致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的现况,还有分析伤害的隐患和原因,结果发现闯红灯,横穿马路现象达四层。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常州市区两所小学的19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当被问及“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你闯过红灯吗?”,调查结果如下表:表4:小学生闯红灯的情况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常州市区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明显要好于全国普遍的情况,这与常州市区学校和学生家长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这是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好的趋势。

(四)交通设施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通规则、交通信号等交通设施,不仅仅在维持一种秩序,而且也渗透着一种行为约束,这就为小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了铺垫,更重要的是它为小学生的安全提供了一层保障。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如下表:表5:学校的门口附近人行横道、红绿灯、减速标志等交通设施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常州市在小学门口的交通安全设施做得相当不错,但同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如小学生上学放学时校门口交通堵塞,汽车、摩托车、电力车、自行车、家长、小学生混在一起,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五)身边的安全情况安全教育不仅仅要从理论上去教导小学生应该这样做或者应该那样做,而应该从小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从自身或身边的小事了解接受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从亲身和身边的事例讲解更能让他们感觉到亲切、现实,从而能够更好的增强安全意识。

下面是本次调查的一些具体情况。

表6:小学生上学、放学与机动车发生过摩擦的情况表7:小学生身边的交通安全情况表8:小学生现在所处的环境朋友或多或少的都出现过意外,如何利用我们身边的故事去进行安全教育,使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另外,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必须具有危机感,不能麻痹大意和一丝一毫的疏忽,要变各种意外为意料之中,从根本上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