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七(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个小论文写作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有:金缕玉衣图片;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
最适合做他们论文题目的是A.文景之治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C.秦统一中国D.光武中兴2.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
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C.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D.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3.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残酷的刑罚D.可怕的殉葬4.《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这表明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5.汉文帝曾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这反映了汉文帝提倡( )A.勤俭治国,反对奢华B.以德化民,废除严刑C.以农为本,劝课农桑D.轻徭薄赋,休养生息6.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
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7.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材料说明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A.项羽势力不强B.项羽不会打仗C.刘邦善于重用人才D.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8.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A.王国B.侯国C.郡D.县9.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
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10.“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中提到了汉武帝,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巩固大一统局面D.建立刺史制度11.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13.在某位皇帝统治初期,“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经过他和后继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这位皇帝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1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推恩之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15.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A.使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B.导致农民纷纷弃农经商C.导致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削弱了D.是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之一16.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诸侯国.其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的是()A.①B.②C.③D.④17.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局面称为()A.开皇之治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18.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和()A.统一中国B.焚书坑儒C.楚汉之争D.修筑长城19.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A.《春秋》B.《诗经》C.《史记》D.《汉书》20.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最贴切的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21.“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段名言里出现的“破斧沉舟”这个成语典故发生的时间是()A.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C.秦朝时期D.春秋时期22.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B.民族矛盾尖锐C.秦统治者的暴政D.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23.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A.西域都护B.刺史C.伊犁将军D.澎湖巡检司24.下面时间轴示意图,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史记》这部史学名著中能查阅到A.AB.BC.CD.D25.“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由材料中“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等信息可知,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董仲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CD。
故选B。
2.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他广泛收集医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C项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开刀等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同时还编制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以强身健体。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题干中“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是解题的关键。
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3.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所给“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等信息,可知这些工程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征发沉重的徭役,所以B符合题意;沉重的赋税说明人民受到的剥削严重,题干未体现,所以A不符合题意;残酷的刑罚说明秦朝刑罚的严苛,题干未体现,所以C不符合题意;秦代的殉葬已经不像奴隶制社会时期一样非常盛行,题干未体现,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D符合题意;政权系统,尚不完备的说法不正确。
A不正确;秦始皇帝,才能非凡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
B不正确;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不正确;故选D。
5.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可知,此内容体现了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以德化民,废除严刑、以农为本,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解析】【分析】【详解】司马迁写作历史前,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故题文材料表明司马迁著史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故D项正确;A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BC违背了题文的“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BC项排除。
所以答案选D。
7.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刘邦善于用人,所以刘邦战胜了项羽。
选项C符合题意,AB项表述错误,D项是在刘邦建立西汉后实行的措施。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即项羽和刘邦在用人方面的区别。
8.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取推恩令,让王国的国王将自己王国的疆土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侯国,而侯国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使王国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9.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沿着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冶铁、凿井、造纸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核桃等食物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时期不是石榴、核桃传入中国的时期,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0.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采取诸多措施,巩固大一统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的均是秦始皇,故AB均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汉武帝采取的政治措施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解析: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故C符合题意;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D解析: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