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教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教学内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教学目的:1.让家长明白做一个合格家长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家长掌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教学重、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自己正确的育人观。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授课时间:2009年9月21日授课地点:101阶梯教室授课者:王华教学过程:1、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从当前家教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要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家教观涉及到教子观、人才观、亲子观、德育观、智育观等方面。
例如:(一)人才观。
什么是人才?这关系到家教的培养目标。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考试成绩得高分、只有考上大学、只有成名成家才是人才,因而对孩子只重分数,加重孩子学习负担,在家教中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厌倦,对人生冷漠,压抑甚至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到头来成才也渺茫。
其实,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其才能?孩子潜在的东西很多,有待我们共同去发现、开发、培育。
只要家长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从实际出发,科学培养,都可以使孩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子观。
我们充分认识了人才的定位,就有了教育孩子的目标。
培育什么样的人?让孩子从哪些方面发展?怎样促使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这是我们今后逐一讲授的课题,希望家长多多去思考。
(三)亲子观。
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观点。
亲子人介有之,但是要有正确的亲子方式和亲子目标,亲子要把握一个度,既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慈爱,又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有溺爱、偏爱。
(四)教育质量观。
(德、智、体)怎样看待教育质量?怎样评价教育质量?怎样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研究探讨的大课题。
也是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
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个用人格言,共同体会一下教育质量观的内涵。
用人格言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破格使用。
德才兼备身体不健康选择使用。
有德才浅身体健康重点培养使用。
有德才浅身体不健康选择培养使用。
有德无才身体健康尽量培养使用有德无才身体不健康少量培养使用无德有才身体健康小心使用无德有才身体不健康尽量不用无德无才身体健康不能使用无德无才身体不健康拒绝使用2、要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培养。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花很多精力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却轻视了孩子的品德、意志、毅力、经受挫折能力与身体健康等非智力方面的培养。
这是非常危险的。
而事实证明,在人才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才能成为人才。
一个孩子知识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格和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一辈子。
很难设想一个胸无大志,狭隘自私,缺乏直面困难勇气的人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因此家长要注重孩子品德教育、健全人格发展和健壮身体的培养。
为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切切实实打好基础,人做好了,也就为“成龙”、“成凤”创造了可能性。
3、改进家教方法。
现在有的家长对孩子或者放纵娇溺,百依百顺,或者横加干涉,棍棒相加。
望子成龙的热切期望与缺乏科学教育方法形成很大的矛盾,不“懂”孩子,却拼命在“教育”孩子,结果事与愿违。
因而家长需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自己孩子个性特点,靠激发、引导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4、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本身的言行无时无刻地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家长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情趣修养、行为规范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家长要努力学习家教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家庭环境、家庭气氛、家庭风尚等方面,给孩子润物无声的熏陶。
法国作家福拜楼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操在父母的手里”。
愿家长们都能胜任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起缔造祖国未来的神圣职责。
最后给家长们提几点要求1、关爱、慈爱而不溺爱、偏爱。
2、亲子、教子而不纵子、护子。
3、学会分享孩子的成功。
4、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5、形成一个书香家园。
6、严禁家庭暴力和不良行为。
7、纠错注意方法、场合、语气。
要先明理后纠错。
8、积极和学校配合、沟通。
9、家长和教师要相互维护我们的权威。
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教学内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教学目的:1.让家长明白掌握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家长掌握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1日授课地点:101阶梯教室授课者:宋学云教学过程:一、导入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有一个18岁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成绩优秀,被指定为留法预备生。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他在语言学院学了半年,就休学了。
原因竟是他生活不能自理。
一想到“马上就要到国外去,离开了父母生活怎么办?”他就失眠。
结果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只得休学。
家长同志们,当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的问题。
二、明确培养“自理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1.“自理”是生存的基本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幼年和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生活的年轻人,在他们刚刚跨进独立的劳动生活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颓丧,对前途失去信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发人深省:一只虎皮鹦鹉被主人养在鸟笼中,每日衣食无忧。
后来,主人看见其他的鸟儿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觉得虎皮鹦鹉整天被关在笼子里很可怜,于是就打开笼子将它放回了大自然。
主人以为鹦鹉从此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没想到,几天后鹦鹉却死于饥寒交迫。
因为它既不会筑巢也不会寻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类自身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
孩子长大后,要在这个时代中生存、发展,获得成功,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不断学习更新自我的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否则,他们就会像那只虎皮鹦鹉一样难以适应。
2.“自理”是创业的基本前提。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日本,从1998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
日本小学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很早起来,利用早上课前二三个小时搞勤工俭学,给人送报纸、餐饮,这既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又是对将来创业的一种准备和尝试。
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借鉴。
3.“自理”是独生子女教育的突破口。
今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小皇帝”似的生活也越来越让我们担忧。
比如:入睡和起床的能力,吃饭和排泄的能力,着衣和穿鞋的能力,洗衣和做饭的能力,保护自己身体的能力,上街过马路、买东西的能力等等,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些基础的能力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也是当今独生子女教育的突破口。
4.“自理”是“五自”的基础。
依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江泽民同志为青少年提出了“五自”要求。
即要求少年儿童一代做到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
今天的少年儿童能否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学会生存与创造,能否驾驭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和祖国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自理是少年儿童的一个必备素质,做到“五自”,起点应当是“自理”,只有学会了自理,才可能逐步达到“五自”要求。
因此,学会“自理”是“五自”的基础。
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1.家长同志们先讨论一下,怎样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呢?然后各自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以适当记录一些好的意见)2.提出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⑴在家庭劳动中培养。
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精神,摆脱依赖心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应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自己做,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从而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⑵在社会实践中培养。
在美国,多样的小型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手段。
如组织缝纽扣、洗衣服、刷鞋,叠被子等各种比赛;会同家长让孩子“当一天家,理一天财”;还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在迎接年时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贺年片、手包饺子等。
这些都可以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孩子的能力。
⑶在鼓励中培养。
有人说:“孩子为赞赏而生存。
”家长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和赞扬,孩子就有了自信。
有了自信,孩子就能看到希望,奇迹也就创造出来了。
如果孩子扫地扫到鞋子上,拖地把脏水泼到衣服上,家长就大声训斥,孩子的兴趣被打消了,今后他还会再做吗?自理能力又怎么能提高呢?⑷培养自理能力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自理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自立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想自立了,那么他就会去努力地自理,就会积极地尝试,去培养和提高自理能力。
而自立,这就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有很强的奋斗精神、自立精神,那么,孩子就会有这种精神。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四、总结21世纪是能力的社会,让我们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做起吧!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点、每一滴,都会在孩子未来的生活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家长学校教案——怎样辅导孩子学习教学内容:怎样辅导孩子学习。
教学目的:1、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辅导孩子学习。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重、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授课时间:2009年11月18日授课地点:101阶梯教室授课者:潘秀干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
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
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