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重症肌病的研究进展

危重症肌病的研究进展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AMP)波幅异
nerve
常减低并时程延长,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action
等㈦。
六、治疗及预后 目前CIM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及时识别并尽量控制 该病的危险因素,是预防CIM发生发展的最有效措施。首 先要积极治疗脓毒症等原发病,并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营养 支持、抗氧化应激及免疫球蛋白的应用等以预防MODS的发 生。其次,要争取尽早撤除呼吸机,并早期加强康复锻炼(包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患者中,CIM的发生率可高达100%-5 J。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33.022
浆网钙离子的释放增加,导致钙离子依赖钙蛋白酶活性增 强,首先裂解少量肌肉收缩关键蛋白,然后激活泛素一蛋白酶 体降解通路,进而导致大部分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但
因此认为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的激活,导致膈肌纤维肌小节 收缩蛋白表达下降及相应横桥数目的减少,从而促使机械通 气诱发膈肌无力的发生。也有研究持不同观点,认为细胞凋 亡关键蛋白酶caspase一3能够通过降解钙蛋白酶抑制剂 calpastatin而激活钙蛋白酶,进而在机械通气诱发的膈肌无 力中起关键作用¨…。由于caspase.3和钙蛋白酶之间的相 互作用,理论上抑制上述任何一种蛋白酶均能够保护膈肌在 机械通气过程中所造成的损伤¨“。 肌肉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同样参与CIM的发生。研究发 现,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常伴随肌肉线粒体的能量代谢障 碍,其具体机制包括:细菌毒素直接损伤线粒体或通过NO 及其他活性氧抑制电子转运酶复合体等¨8|。一项最新研究 发现¨…,在ICU大鼠模型中线粒体动态(包括线粒体融合和 分裂)以及线粒体自噬相关的一些基因均在转录水平上有 明显改变。而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持线粒体动态平衡,促使线 粒体再生以提供新的有功能的线粒体,同时促进坏变线粒体 的清除,将有利于恢复肌细胞的氧化代谢旧o。 三、临床和电生理特征 CIM的主要临床特征为ICU危重症患者在原发病治疗 过程中出现四肢及躯干骨骼肌的急性受累,表现为四肢对称 性肌无力,同时累及近端和远端,呈弛缓性瘫痪,因此早期常 称之为急性四肢瘫性肌病H J,可伴有显著的肌萎缩。肌无力 常累及呼吸肌,造成ICU患者撤机困难,为CIM最常见的临 床表现,也是早期所注意的一个征象,但头面部肌肉及HI/;,I- 肌一般不受累。1…。在意识清醒的患者中,手工或应用测力 计检查肌力,能够发现显著的肌无力,但轻度的肌无力常难 以检测。呼吸肌肌力可通过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及潮气 量来评估。如果患者能够配合,在CIM患者中进行感觉系 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CIM电生理特征表现为:(1)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 动作电位(compound
blocking
(critical
illness
polyneuropathy,CIP),但两者亦可同时存在,
illness
agents,NMBAs)、机械通气、制

称之为危重症多发性神经肌肉病(critical
动等治疗措施,又可细分为两大类:即药物相关危险因素及 非药物相关危险因素。(1)药物相关危险因素:长期大剂量 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够诱导肌肉的分解代谢并抑制其合 成代谢,从而导致粗肌丝的缺失以及类固醇相关肌病的发 生o“。竞争性非去极化型NMBAs能够阻断神经肌肉接头 处的突触传递,致使肌肉与其支配神经的联系中断,进而阻 断神经调节蛋白对于肌细胞的营养作用,而且NMBAs也会 降低运动终板钠离子通道的活性从而降低肌细胞膜兴奋性, 从而产生肌松作用‘8 J。通常NMBAs所致肌无力的时效维 持在数小时内,如果出现持续数天的肌无力则应该考虑是否 合并有CIM和(或)CIP的可能坤o。(2)非药物相关危险因 素:制动或活动受限所致废用性肌萎缩和肌力的下降在危重 症患者中最为常见,严重时患者可丧失一半以上的肌容积, 从而导致严重的肢体功能残障。9 J。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由 于膈肌主动做功减少,类似膈肌的制动或活动受限,亦可造 成膈肌的废用性萎缩和无力。1 0‘“o。另外,过度镇静也是造 成ICU患者活动受限的主要因素,并降低肌肉的兴奋性‘1“。 在上述两大类危险因素中,其中脓毒症、SIRS以及 MODS等严重基础疾病以及机械通气的应用被证实为CIM 的独立危险因素‘2 o。 二、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目前CIM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脓毒症、 MODS、药物(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及神经肌肉阻断剂)的应 用、高血糖以及肢体(膈肌)的活动受限等因素通过多种相 互关联的病理生理过程共同作用最终造成肌肉蛋白质分解 代谢增强及其合成减少为CIM发生的主要原因 ̄9 J。 在脓毒症及MODS等危重症疾病中,已经明确促炎症因 子的表达显著上调,而促炎症细胞因子,包括TNF.a、IFN.1 和IL一1已被证实能够通过激活钙蛋白酶和泛素.蛋白酶体系 统两种途径促进肌肉蛋白的分解¨…。但目前这两种途径的 先后激活顺序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在CIM中首先是肌
5。
时程以及多相运动单位电位。(3)肌膜兴奋性的减低为CIM 另一个重要的电生理特征。在此种情况下,直接刺激肌肉结 合常规神经传导速度研究能够应用于意识不清醒等无法配 合的患者中。在CIM中,直接刺激肌肉或常规表面电极刺 激运动神经所获得CMAP波幅通常减低或消失,而在CIP 中,常规表面电极刺激周围运动神经所致CMAP波幅减低或 消失,但直接刺激肌肉所致CMAP则正常‘221。有研究认为: 如果通过常规刺激神经与直接肌肉刺激所得CMAP波幅之 比<0.5,且直接刺激肌肉所致CMAP波幅<3 mv,则可以认 定存在肌膜兴奋性减低,支持CIM的诊断‘221。 四、肌肉组织病理特征 鉴于患者原发病的不同以及在病程的不同阶段,CIM患 者肌肉损害程度亦不相同。常规肌活检病理上,轻型CIM 可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选择性Ⅱ型纤维萎缩,而CK水平多 正常或轻度升高,严重者可表现为弥漫性肌纤维坏死,呈急 性横纹肌溶解样改变,伴CK水平显著升高、肌红蛋白尿和 或肾功能衰竭旧J。电镜下则表现为较为特征性的选择性粗 肌丝(肌球蛋白)缺失,而z线及细肌丝(肌动蛋白)相对完 整‘2 J。但需强调的是,电镜结果常耗时较长且存在取材局限 性所致假阴性及假阳性等可能。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1年Latronico及Bolton旧1提出CIM诊断标准如下: (1)存在原发危重病(包括脓毒症、MODS等);(2)病程中出 现急性四肢无力和(或)呼吸机撤机困难;(3)在两条或两条 以上运动神经中,CMAP波幅低于正常下限的80%,且无传 导阻滞;(4)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高于正常下限的80%; (5)在意识清醒且能够配合的患者中,EMG示短时程、低波 幅多相运动单位电位,伴或不伴纤颤电位;在昏迷等不配合 患者中,CMAP时程延长或直接刺激肌肉肌膜的兴奋性减 低;(6)重频刺激无递减反应;(7)肌肉病理示选择性Ⅱ型纤 维萎缩、粗肌丝缺失或不同程度的肌纤维坏死等特征。该标 准认为:肯定CIM诊断需满足上述7条诊断标准,而可能 CIM诊断需满足第1条及第3~6条诊断标准。如果患者仅 满足第1和第2条诊断标准,则可以诊断ICUAW。 鉴于该病的多种病因及危重症病程中的多重影响因素, CIM的确诊比较困难,因此其诊断在一定程度上为排除性诊 断,并需要动态观察和综合性分析。首先需要排除其他原因 所致肌无力,如应与CIP相鉴别,两者在临床上均可表现为 四肢及呼吸肌无力,而肌电图则常能够鉴别两者。另外,尚 需与ICUAW的其他病因相鉴别,包括吉兰.巴雷综合征、重 症肌无力、Lambert—Eaton综合征、肌萎缩侧索硬化、颈髓病变
作者单位:250012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通信作者:焉传祝,Email:chuanzhuyan@163.com
万方数据
生堡医堂盘查!!!鱼生!旦!旦墓!!鲞墓!!翅盟型丛鲤』垦!i塑:!!P!!堡!竺!:!!!!:!!!:!i:盟!:!!
・2687・
也有研究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泛素一蛋白酶体通路的激活为 CIM中肌原纤维降解的始动途径¨“。 肢体的制动或活动受限在数天内即可导致骨骼肌容积 的减少以及肌力的下降’9 o,而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膈肌的活 动受限和镇静剂的应用则促进了膈肌无力的发生。在机械 通气大鼠模型中,研究发现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一 1)和肌肉萎缩盒F蛋白(MAFbx)的表达显著增加¨“。作为 骨骼肌特异性E3连接酶,MuRFl和MAFbx负责将泛素准确 连接到被降解靶蛋白上¨…。而MuRF一1基因敲除小鼠则能 够免于机械通气所致膈肌萎缩和无力015]。Hooijman等‘1
(critical illness myopathy,CIM)和危重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系统,则称为脓毒症脑病(septic enchephalopathy),如累及肌 肉和周围神经,则为CIM和CIP。另外,前瞻性研究尚发现 高血糖与CIM的发生亦明显相关,而且强化胰岛素治疗可 降低CIM/CIP发生率,减少呼吸机应用及ICU的住院天 数‘引。 2.临床诊疗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激素、神经肌肉阻 滞剂(neuromuscular
・2686・
史堡匿堂苤查!Q!!生!旦!旦筮!!鲞筮!!塑堕!!!丛型』£!i塑:!!P!!坐!笪鱼,!Q!!:!!!:堑:型!:塑
.综述.
危重症肌病的研究进展
戴廷军焉传祝
近年来,随着重症监护病房(ICU)医疗技术的提升,越 来越多的危重症患者得以幸存,但许多患者出院后常伴有长 达数月至数年的肌无力。这种危重症患者在ICU住院期间 获得的肌无力被称之为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cquired weakness,ICUAW),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危重症肌病
(acute quadriplegic myopathy)、急性坏死性肌病、粗肌丝肌病
以及急性类固醇肌病等旧…,目前CIM这一术语被普遍所 接受。 然而,目前临床医师对CIM的认识程度尚不够,以致其 诊断常常被忽视或低估,这其中固然有其原发病以及并发症 的影响,另外尚包括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常常不允许做仔细的 检查,因此经常导致CIM诊断的遗漏或延误。 故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CIM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包 括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电生理及病理学 特征等,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IM患者的诊治水平。 一、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由于目标人群、诊断标准以及评价时机等因素的不同, 目前CIM的发病率尚不明确,各文献报道不一,从33%一 100%不等旧’“。如仅纳入ICU危重症人群,CIM单独或伴 发CIP的发病率在33%~50%之间忙J,而在脓毒症伴休克、 脓毒症伴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CIM的危险因素可粗分为以下两大类: 1.基础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脓毒症、全身炎症 反应综合征、MODS等严重基础疾病¨J。以脓毒症为例,体 内炎性因子被激活后,脑、心、。肾、肝、肺等多个器官,包括周 围神经及肌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如累及中枢神经
相关主题